镜子的意义
李志强
--
--
两位企业老总,一位来自东方的中国,一位来自西方的加拿大,二人谈妥了一笔大业务后,轻松愉悦地海侃着。话题来来往往,转到了慈善。
--
中国老总说,他非常注重慈善,他要求子女,将喝过的饮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积攒成人民币,再以自己名誉捐献给慈善。加拿大老总接过话匣,说,巧了,他也很重视慈善,他也要求子女将所有的可回收垃圾收集起来,所不同的是,他和他的孩子,每每隔一段时日,就将这些大包小包的宝贝垃圾,亲自送往附近的若干个垃圾桶,让那些靠拾荒度日的贫苦人,多一些所获,也多找出一些活着的惊喜与希望。
--
同样是慈善,一个重别人的眼以及自己的形象,一个重别人的处境以及自己的心,东方与西方,给慈善涂抹了两种极不一样的色彩。
--
东方与西方,海风天雨的差异,滋养了迥然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个性。西方人尊重自然,真理,因而多出了开阔与真诚。东方的我们,崇尚礼仪、道德,因而我们更加的礼貌,排场。
--
我们的文明,早出西方很多,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为此,我常常是满怀敬意遥望着我们的祖先。但是,如果相对令人羡慕的西方民主自由,我们有些文化,却已成了异常沉重的包袱,它甚至像脚上的脓疮,阻挠我们行进的脚步。比如说奴性文化。
--
奴性文化也称等级文化。在等级文化中浸泡长久的人,看人的目光已失去了平面的光线,只有直爽爽的纵线条,谁谁官大,谁谁钱多,再按着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分配着尊重。
--
同样,奴性文化养育的人,缺乏对弱者平等的尊重。就像本山大叔喜欢拿残疾人开涮,取乐,竟然处处获得满堂的喝彩。(在美国情景完全相反,老赵因对残疾人的“精神伤害”被愤怒的观众当场赶下了台,还被推上了法庭)。奴性文化养育的人,也具有同情心,但这种同情往往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来完成的,所以,慈善之路在中国大地上总是荆棘丛生,也总是变形走向。
--
奴性文化养育的人,大多有还有恶奴的本性。恶奴惯于捧上压下。奴性文化养育的人,公平之心也往往被掰成相互对立的二大块。我们一面渴望政治清明,社会规矩有序。可我们一面频频跨线违规,且没有半点羞愧之心,还以此为荣,显摆自己有人有本事有面子。
--
可以这样说,奴性的我们,是一群文化营养不良,人格还没有完全长大的人。相对现代文明,我们欠缺了现代公民的平等之心,还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我们虽然富了,可依然养不起精神。民主,民主,只有成熟的人民才能健康的作主。胡适早就说过,“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
因此,我们是该好好拿出反思的镜子,照见五千年渊源流长博大精深,也照一照五千年渊源流长的顽症痼疾。
--
我们不要压抑矛盾的和谐,也不要不辨是非的宽容,这样的和谐与宽容只会让我们丧失冷峻的思考与判断,让低劣大行其市。最后,我们只有像温水煮青蛙似的傻傻地死去。
--
阿Q不死,鲁迅只能暂且留步;我们太需要先生的反光镜,能照见“皮袄底下的小”。 我们中太多的人,对自己的人格,一生也不肯作任何反思,从娘胎而出,到谢世而去,没有半点改变,也没有丁点修补。我们只习惯抱怨,抱怨世道,抱怨社会,最后抱怨命运。可就是不愿抱怨自己,拷问自己,自己是不是有信仰,自己是不是很坚守──有没有将天空的灰暗,作为自己继续涂抹黑色的当然理由。
--
在一次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组织的文学研讨会上,我曾如是的表述:一些人,让鲁迅先生撤出我们的文化与生活,这不是愚蠢便是别于用心。我们不是不清楚,我们的脊梁依然没有伸直,精神依然麻木──官本位就是国人奴性最显现的表达。我们活得少有完整与尊严,民主与自由也是可望而难及。鲁迅先生的使命远没有结束。
--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思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长大、新生的原动力。为了爱,我们要借镜子的反光,看清附着在身上的尘垢与肿毒。尽管这种反光使人尴尬,甚至刺眼,但却是促进我们自尊自爱自强的光芒。
--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们能习惯成自然地端着镜子反思自己的时候,一个真诚,勇敢,自信的中国,一定会脱镜而出。
[ 此帖被咸济在2014-06-21 17: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