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229
-
- 注册时间2008-10-17
- 最后登录2025-02-22
- 在线时间3752小时
-
- 发帖3178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积分819709
- 贡献值2283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1786
- 积分
- 819709
- 贡献值
- 2283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375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长江十年禁渔,是关乎生态与民生的重大决策。在江西都昌县,这一决策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鄱阳湖候鸟 都昌县水域辽阔,占鄱阳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自禁渔政策实施以来,都昌县以“四清四无”为要求,全面压实责任,强化执法监管。当地护渔员每日穿梭在都昌码头到朱袍山水域,清理垃圾、劝阻非法钓鱼行为。同时,都昌县建立起县、乡、村三级禁捕网格化管理体系,263名网格员24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禁捕工作无死角。 ▲鄱阳湖湿地 都昌县是典型的滨湖大县,全县辖24个乡镇,21个乡镇沿湖,湖岸线长达185公里。这里有3个专业渔村、57个兼业渔村,涉渔建档立卡3077户9611人,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且需转产就业6600人。为做好禁捕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工作,都昌县多渠道推进渔民转产转业,让他们就业有出路、生活有保障。 占柏山,过去祖祖辈辈是鄱阳湖里地地道道的渔民,现在是都昌江豚救护队队长。他对湖区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切身的感受。“我出生在渔船的船舱里,以船为家,以水为生。”占柏山说,他的“水上生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2009年之前,他是专业渔民;2009年开始,他既是渔民,又是志愿者;2019年“洗脚上岸”后,成为专职护渔员和江豚救护队队员。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鄱阳湖都昌湖区成为候鸟的天堂。候鸟医生李春如见证着这一变化。他所在的多宝乡洞子李村,原本1万只左右的大鸟数量,如今连鸟崽在内已达2万多只。他兴奋地说:“苍鹭来得早,第一批已经飞了,开始第二批的孵化,大白鹭、中白鹭等第一批也刚刚孵化完。” ▲李春如在“候鸟医院”给孩子们上候鸟保护课。 “候鸟书屋”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宝乡马影湖大雁保护协会会长许小华经常在这里为孩子们讲解候鸟知识。“候鸟书屋”不仅为村民和学生提供了学习生态知识的场所,还获得中国林学会颁发的“自然书屋”称号。 在禁渔带来的生态红利下,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种群数量有所恢复,小天鹅越冬数量达数万只,鄱阳湖都昌湖区宛如“天鹅湖”。摄影爱好者陈扶南感叹:“随着绿色发展战略的推进和群众爱鸟护鸟意识的增强,这样的场面会越来越多。” 对于曾经的渔民来说,禁渔意味着生活的转变。都昌县西源乡塘口村村民段庆县从小在鄱阳湖畔长大,14岁起就跟着父辈捕鱼。禁渔后,他成为护鸟员。在儿子的帮助下,他用智能手机学习候鸟知识,记录救助日记。2015年,他担任都昌县鄱阳湖野生动物救护协会会长,和67名会员一起,足迹遍布沿湖乡镇,救助800多只候鸟,累计巡护超20000公里。 ▲段庆县在湖区巡护 都昌县南峰镇余晃村村民余奇文,曾是业余摄影师,因意外高位截瘫只能依靠轮椅出行。但他将镜头对准鄱阳湖区的候鸟,成为护鸟员。他用行动书写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他说:“人这一辈子,总得做些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传递正能量。”他盼望着更多人加入守护行列。 ▲余奇文在湖区巡护 为让退捕渔民稳得住、能致富,都昌县积极推动转产就业。2022年,西源乡曹小华成立都昌县辉腾种植农民合作社,流转土地1600亩,吸引6户渔民入股,带动53户渔民务工。在合作社务工的渔民江美玉高兴地说:“没想到现在挖红薯每天能挣上百元,工资还能送到家。” 滨湖大镇周溪镇充分利用“中国淡水珍珠之乡”的招牌,结合珠贝产业特色,将镇级就业之家设立在珠贝孵化园管理所,利用退捕禁捕渔民转产就业基地,开展重点群体就业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已安置1100人就业,渔民转产就业109人。小珠贝已发展成带动群众就业致富的大产业。 ▲周溪镇珠贝产业园 此外,都昌县人民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办理涉及鄱阳湖生态环境的案件,打击非法行为;县公安局投入资金建成“雪亮工程”监控平台,24小时监控湖区动态。都昌县积极推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为守护青山绿水的人们提供切实支持,激励着更多力量投身其中。这一机制,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可持续发展筑牢了根基,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为生态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保驾护航。 如今,在都昌县,十年禁渔政策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候鸟与人类和谐共处,曾经的渔民们开启新生活。正如段庆县所说:“看到候鸟自由飞翔,看到群众保护意识提高,再苦再累都值得,我要将护鸟事业进行到底。”都昌县也将继续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这一方水土,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来源:都昌县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