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3阅读
  • 10回复

乡愁记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7372
积分
1201199
贡献值
1118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阳峰乡屏峰村是我的老家,屏峰因村西南面竹笪山脉像天然屏风一样耸立而得名。 屏峰是“官称”,民间至今大多数人习惯叫杨家山。杨家山因“六杨不间”而流传至今, 所谓“六杨不间”, 说的是六个一脉相承的杨姓村庄偏安一方,没有异族他姓。

   值得一提的,杨家山元宵节舞龙闹花灯可是热闹非凡,远近闻名,历史悠久。不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段时期没有闹过龙灯,只有小孩子玩“草龙”。 “草龙”制作简单, 但也有讲究,先用稻草绑扎成类似小孩睡觉用“冬瓜枕”大小的柱状物,然后插绑在约1.5米长木棍上制成十个或是一个“龙身”(闰年用十一个)。 “龙头”是要请老师傅用竹篾编、纸糊制作,“龙尾”则是在“龙身”的基础上插些柳条。再用草绳把“龙头” “龙身” “龙尾”三者连接起来,在龙身和龙尾插上点燃香,一条“草龙”就做成了。小孩们兴高采烈地托举着“草龙”挨家挨户串门“长彩”(喝彩)。长辈们会放点爆竹迎送,也会给点“小礼物”。到了20世纪80年代,舞龙闹花灯的传统习俗恢复起来了, “草龙”自然也就退伍了。
   2017年家乡元宵节举办了一次舞龙灯比赛,十八村的来人来车络绎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村道上车流绵延几公里长,俨然一派盛世万民欢乐景象。
   1968年农历戊申年出生的同村同年老庚有16人,小时候我们经常在地上摸爬滚打,当时农村没有幼儿园,也没有什么玩具。要说玩具,也都是土法自制自创的。男生摔“纸镖”、抽木陀螺、打“坷级”、推铁箍。女生玩石子棋、踢毽子、跳绳等。小时候玩的游戏,男孩多是捉迷藏、抓“特务”、打“油榨”、踩高蹬等。女孩多是跳格子、丢手绢。虽然是玩些传统的简单游戏,但总感到趣味无穷,乐在其中。父母喊你吃饭要叫上三遍,才意犹未尽、极不情愿地被父母追着回家
   老庚们陆续在七岁、八岁、九岁时上小学一年级,我是七岁上一年级的,记得是交了八角钱学费,发了语文、算术两本书。父亲在大队部讨了两张报纸给新书做了书皮,然后用毛笔工工整整写上书名、姓名,父亲的毛笔字不错。母亲用布头缝成了书包,于是就蹦蹦跳跳地上学啦!小学读五年,教室搬了五个地方,祖厅、检牛家、春旺家、油榨屋,到五年级时搬进了正儿八经的教室。砖瓦房土地面的教室,窗户玻璃被顽皮的学生砸破了,只剩下木框子,到了冬天只好用“油纸”蒙蒙,抵御寒风。放学时我们排着队唱着歌回家,傍晚放学后第一件事赶紧把作业做完,免得晚上浪费煤油灯。那时候,母亲为不耽搁生产队的出工,经常起床抹黑做家务,经常是我们兄妹睡着了,还要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服,纳鞋织衣。
   初一、初二是在共升学校读的,要步行三里路,路上要经过西边山坟山,因为害怕要结伴同行。初一上学时早去晚回,风雨无阻。中午就在学校吃着从家里带去的饭菜,午休时手枕着头伏在课桌上,醒来时经常手脚发麻。也有少数同学中午溜到外面去玩耍。读初二时住校,大家挨着把被子铺在二楼楼板上,三四十个人的大通铺。晚上熄灯了,你如果没有睡意,要扯上同学说话,就必须蒙着头说悄悄话,因为老师就住在隔壁,由此看那时候师生情略见一斑。

   初三是在阳峰中学读的,报到后去寝室铺被子时,被告知每个人只有8寸宽的床铺位,只好和邻近的同学合床,采取“三个人犁头尖,四个人颠倒颠”的办法睡觉。我们每周星期日傍晚步行七里路到校赶上晚自习,星期五傍晚放假才能回家。在校期间吃的菜就是从家里带来的腌菜、干萝卜丝。天热时,到了星期三、星期四菜罐里面长了“白毫”,要不把“白毫”去掉继续吃,要不找人帮忙放在锅里热下继续吃,否则就吃“白饭”。米是从家里带来的,每个学生用一个饭盒或饭端淘好米,放在食堂大饭蒸笼里,由大师傅(炊事员)加水蒸煮。有时碰上加少了水或者漏过了没有加水,只好挨饿。而在夏天天热,又因为加水时间早了,而导致饭馊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只得强咽吃下,否则也要挨饿。学校的井水只能维持做饭和烧水用,到冬天结冰时,我们每天才能分到两勺热水。校前的池塘是我们的生活用水处,洗脸、擦澡、洗衣服、洗碗、淘米都在那里,水洗为净吧!最恼人的是春天多雨,池塘浑浊,你想不用它,可再无别处。虽然如此窘境,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早已习以为常,苦并快乐着。简陋的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散发着书香气息,操场上扬起的尘土弥漫着青春朝气。校前池塘微波荡漾抚慰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校园后山林清风习习诉说着一遍遍青涩少年的故事
   俗话说:大人望种田,细伢望过年。小时候特别“望过年”。那时候到了过年,才能吃上几餐“丰盛”的饭菜,就可以吃到早就垂涎欲滴的糕点、果子。大家兴高采烈穿着新衣服拜年串门走亲戚。说是“丰盛”饭菜,实际上我们现在就似乎在天天过年。那时候,吃水果是很奢望的,大概在七八岁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看到红苹果。那时候大母舅是共升村支书,在北京参观学习回来,给了我一个红苹果,那时堪称仙果,爱不释手。上学时放在书包里带到学校,在同学们面前显摆显摆,晚上放在枕头边,做梦都想着它,好几天都舍不得吃。纵然儿时的生活穷匮,我们那时候依然沉浸在“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快乐幸福之中。
   说到过年,有件事终生铭记。祖父曾是大队林场负责人,也是一名老党员。林场里有几位上山下乡来的上海知青,这些热血男女青年远离繁华都市,来到穷乡僻壤的农村。历尽千辛万苦,垦荒种树。祖父非常关心帮助他们,他们也亲切地称祖父为杨老师。那时候,祖父在家里吃过年夜饭,还要去林场值班住夜,因为知青都回家过年了。有时部分知青不回城过年,祖父就去林场陪他们过年。我经常跟着祖父去林场住,他们总把我举高高,逗着玩。祖父这种执着负责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地扎根我幼小的心灵,在心里潜移默化影响和教育我一生, 做人要诚实真挚、做事要认真负责。
   到了初中毕业时,家乡已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以后离家求学、参加工作,虽然回家的时间少了,但对家乡的山水眷恋依旧, 乡情乡愁永远让我魂牵梦绕。(本文选自:根脉阳峰 杨廷胜
3条评分积分+60
chinjingo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10-16
笑看风云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10-16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10-16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87372
积分
1201199
贡献值
11188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16

作者简介:杨廷胜,男,1968年7月出生, 阳峰乡屏峰村委会厂下村人。 毕业于九江农业学校,1989年8月至2016年6月先后在西源乡、南峰镇、 大沙镇工作, 曾担任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党委副书记、 乡(镇)长、党委书记。2016年12月至今, 先后担任县农机局长、 县供销合作社主任等职务。

发帖
22287
积分
453362
贡献值
788
都币
12
在线时长: 6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0-16
用文字记录往事,挺好的!!

发帖
1756
积分
71494
贡献值
243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6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9-18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10-16
乡干部能写文章就很不错啦!点个赞!

发帖
1137
积分
821
贡献值
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4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8-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10-16
作者记忆有误,那时读书学校是周六上午上完了课放假,不是周五下午呵,周日下午赶到学校上晚自习。
1条评分积分+40
chinjingo 积分 +40 加分专用:你的回帖太精彩了,支持! 10-16

发帖
25874
积分
30749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10-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923
积分
886
贡献值
1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2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8-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10-16
还有的升不?

发帖
17485
积分
150663
贡献值
35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10-1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72
积分
592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5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3-06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10-16
回 1175072986 的帖子
1175072986:作者记忆有误,那时读书学校是周六上午上完了课放假,不是周五下午呵,周日下午赶到学校上晚自习。
 (2024-10-16 09:11) 

我也是这样,周六中午到家赶昼饭,周日恰早夜饭去学校。

发帖
402
积分
386609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9-01-24
我的老家
阳峰乡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10-16
很早的年代,周末不流行补课。星期三傍晚有时还向班主任请假可以回家。90年代男生没热水用,冬天有时去王家堰去洗脸及日常用水。苦并快乐着!!!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