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0阅读
  • 14回复

[民间文学]吴国富:汉代豫章郡治在鄡阳综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004
积分
405767
贡献值
29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07-01
吴国富:汉代豫章郡治在鄡阳(11)
7、钟陵县的演变与县域范围
《晋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统县十六,其中有钟陵县,向来不知准确的方位。综合下面的研究,钟陵县应当始设于建安四年(199)孙策占领豫章郡之后,其县治在吴城镇的芦潭村,管辖修河下游的北岸地区。
据赵明《西汉“海昏”地望考论》一文所考,永修吴城镇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相传秦朝曾有移民居此,又传说东吴大将太史慈筑城于此。向来有海昏县治设立在吴城的说法,《康熙建昌县志》曰:“海昏故城,芦潭东北二里许。 春涨万顷,冬则城址俱现。 世传洪水漂没,好事者往观,辙得故瓦,腻润可克砚材。”《同治建昌县志》曰:“海昏故城,芦潭东北二里许。春涨万顷,冬则水净潭清,城址微现。好事者往观,辙得故瓦,腻润可克砚材。”《同治南康府志》卷二十一载清人吴名凤《建昌修圩记》曰:“建昌,古海昏也。今芦镇有海昏城旧址,在合兴、沙港诸圩之间。吾周历水乡月余矣,每出门必问诸水滨,始恍然于海昏之所由名也。”现代编撰的《永修县志》曰:“(海昏)县治,初设吴城芦潭西北(今江益红星贾家山附近)。后因南朝宋元嘉二年(425),鄱阳湖南移,地壳下沉,迁海昏县治于艾城。因此,民间有‘沉了海昏县,立起吴城来’之说。”“汉高祖六年(前201)置海昏县,县治设吴城芦潭西北。”
古城遗址所在的芦潭村,位于吴城镇西北面,与吴城镇仅隔着一条修河,为修河汇入鄱阳湖之处。200610月,修河水位降到最低,在芦潭村的河堤上露出了 100多根腐朽的木桩和一滩乱石,相传这里是古代的一个“集谷场”。有人说木桩、柱石是海昏县的城墙,也有说它们是粮仓的木柱。20多年前,村民在这里发现了一个破碎的石臼。这是一截碾槽,是古人用来碾米的。前些年,村民在这里发现了很多陈年谷壳,捡到了一些铜钱。上个世纪 70年代,芦潭村有人在这里挖水圳,在深约两米之处挖到了一段由麻石条铺成的街道。据说风平浪静的时候,村北的蚌湖中还隐约可见城址
赵明《西汉“海昏”地望考论》一文指出,吴城水中的古城遗址是否为西汉海昏县治,旧志并未明确;而海昏侯墓的发掘,又足以让人知道海昏县城在海昏侯墓附近,吴城一带所谓“沉到鄱阳湖中的海昏县”与海昏侯墓相距较远,不可能是西汉的海昏县城,更不可能是海昏侯国遗址。此论颇为有理,可以说明吴城镇的古城遗址并非海昏县遗址。
建安四年(199),孙策引兵攻击豫章郡,筑椒丘城。《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六:“椒丘城,在州北,水路屈曲一百四十八里。按雷次宗《豫章记》云:‘建安四年,孙策起兵,破刘勋于寻阳,军欲谋取豫章太守华歆所筑也。’” 综合各种说法,吴城镇的古城遗址应当是椒丘城遗址。其一,吴城镇有“东吴大将太史慈筑城于此”传说。按孙策攻击豫章郡之前,太史慈已经先行率军到此,筑城以等候孙策主力的到来,合乎情理。其二,椒丘城,即土筑之城,王逸注《楚辞·离骚》:“土高四堕曰椒丘。” 吴城的古城遗址有大量的木桩,应当就是建造土城墙时打下去的,这比用石头砌筑城墙基础省事多了,而且快捷高效,满足了当时的军事需求。其三,在鄡阳平原存在期间,吴城与鄡阳仅隔着一条赣江,且更接近赣江汇入古彭蠡之处。扼守在这里,不但对豫章郡治形成了威逼之势,而且控制了豫章郡治通往古彭蠡的出口,隔绝了豫章郡治与外界的联系。孙策亲率大军到来之后,孤立无援的豫章太守华歆就只好投降了。
孙策占领豫章郡之后椒丘城一直得到使用,直到孙权时期犹然如此。唐代许嵩《建康实录》卷一:“十年春,往椒丘,使都尉贺齐讨上饶,分置建平县。”《三国志·吴书·宗室传》:“韶年十七,收河余众,缮治京城,起楼橹,修器备以御敌。权闻乱,从椒丘还,过定丹杨,引军归吴。”
据《三国志·太史慈传》:“策于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 孙策占领豫章郡之后,在修河流域设立了“左右六县”。这六个县是由东汉时期的海昬、建昌、艾这三个县拆分而成的,与其他县域无关,因此这个“左右”当以站在豫章郡城(鄡阳)西望为视点,以修河为界,修河以南为左,修河以北为右。左三县为海昬、建昌、西安(故址在今武宁县石渡乡);右三县明确可知者为艾县,大致可知者为西平县。《大清一统志》卷三百零九:“艾县故城,在宁州西,……艾城在州西百里龙冈坪,故城犹存。” 《乾隆宁州志》卷二:“汉献帝建安四年,孙权据吴,析海昏、建昌地置西安县。……立西平县。……在今州治一百九十里许,建置之详,兹不可考。”卷三:“西平城,在州西一百九十七里西乡七十三都。” 还有一个县不明确,应该就是钟陵。又因艾县、建昌县已经拆出西平县、西安县,再有拆分,甚不合理,故而钟陵县应该由海昬县拆出。海昬、钟陵同在修河下游,海昬居左,钟陵自然居右(修河北岸),这就指向了吴城镇一带。
钟陵之名,亦颇与吴城有关。吴城向来有孙钟种瓜及葬父的传说,孙钟为孙策、孙权的祖父《同治新建县志》卷六十六:“吴城,孙钟种瓜处,钟即权之祖。” 明代解缙《解学士文集》卷五《吉水金璧孙氏江东谱序》曰:“凭生武,为吴将;生明,食采富春,世家焉。历秦汉,代显。汉末耽为汉阳守,卒,二子钟、旃葬耽吴城山,世称白鹤冢是也。钟生坚,坚生权,帝吴江东,封安成王于宜春,袁之孙氏自此始。” 孙策占领豫章郡之后,分修河流域为六县,其中钟陵县设在吴城,将太史慈所筑的椒丘城作为治所,又以纪念孙钟葬父之地而命名,颇合情理。此处与位于鄡阳的汉晋豫章郡城隔水相望,在军事上足以拱卫郡城,又颇具价值。此外,武宁县杨洲乡也有孙钟种瓜之说,也留下了“钟陵瓜圃”的传说。此“钟陵”当指“钟陵县”。综合起来,孙策分海昬、建昌而设立的“左右六县”,其中就包括钟陵县,县治设在吴城镇的芦潭村,修河下游的北岸皆在其管辖范围之内,东起吴城镇,西至今武宁县的罗坪、杨洲、巾口一带。
从三国东吴开始,两汉的豫章郡被分成了豫章郡鄱阳郡临川郡庐陵郡安成郡北部的柴桑县则被划给武昌郡《晋书·地理志》记载豫章郡统县十六,其中有海昏、永修、钟陵。《晋书·地理志》记载鄱阳郡统县八,其中有鄱阳、余汗、鄡阳、历陵。在鄡阳平原存在期间,众水汇入赣江,赣江最下游的一段将鄡阳平原切割为东西两部分,形成了东吴及两晋时期鄱阳郡与豫章郡的分界线。鄡阳属于鄱阳郡,表明它在赣江古河道之东;钟陵属于豫章郡,表明它在赣江古河道之西。
南朝宋初,豫章郡的海昏被废。《宋书·州郡志》于“豫章太守”条下记载:“《永初郡国》有海昏,汉旧县,何志无。”豫章郡领县十二,其中没有了钟陵县。又于“鄱阳太守”下记载:“永初郡国有历陵县,汉旧县,何志无。”鄱阳郡领县六,其中没有了鄡阳县。《太平寰宇记》卷一百零七:“废鄡阳县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按《鄱阳记》云:汉高祖六年置,宋永初二年废。”《永乐大典》卷八千零九十三引《鄱阳志》:“古鄡阳县城,……永初三年废。”综合起来,南朝宋初,因鄡阳平原沉沦,海昏、历陵、鄡阳皆被废除,而钟陵县也应当基于同样的原因而同时被废。
钟陵县位于赣江古河道之西、因鄡阳平原沉沦而被废,这两点显示了它的大致方位。因南朝宋被废的海昏在新建县(今南昌市新建区)境内,再往上就是南昌县,为此钟陵县就只能处于赣江古河道最下游一段的西岸,即今永修县吴城镇一带(南朝的永修县距离鄡阳平原较远,鄡阳平原的变迁对它影响不大)。这一推理结果,也可以佐证孙策在吴城镇设立钟陵县的观点。
综合起来,吴城镇芦潭村的古城遗址,应当就是两晋南朝的钟陵县遗址。南朝宋初,钟陵县治因水患被废,但钟陵县在修河北岸的管辖区域并未受到多大影响。梁陈时期,钟陵县重新设立,鄡阳、海昏、历陵却未恢复,足以表明钟陵县仍有存在的理由。鄡阳、海昏、历陵三县被废之后,残存陆地皆被划入毗邻县域,与钟陵一水之隔的鄡阳,极有可能就在梁陈时期划给了钟陵县。又钟陵的旧县治在吴城,因水患而被废,则不得不另觅县治;若汉晋时期的豫章郡城在鄡阳,而梁陈时期的豫章郡治早已迁徙到南昌,则豫章旧郡城最适合做钟陵县治。到了隋朝,南朝梁陈的钟陵县又被废除,就近划给了豫章县(南昌县)。唐朝武德五年(622),又从豫章县(南昌县)析出钟陵县,县治仍设在汉晋豫章郡旧城,但它的管辖范围却发生了变化。因为此时的修河北岸绝大部分已经属于建昌县,钟陵县的主要管辖范围便挪移到了南昌东北,与现代的进贤县发生了关系。
进贤县在北宋时期正式建县,此前均属于南昌县的一部分。《康熙进贤县志》卷一:“迨吴孙权据吴,移豫章于南昌,因析南昌地置富城、钟陵、宜丰三镇,钟陵镇立于大茅渡,今治所也。后升为钟陵县,晋武帝时县废,太康元年乃复升镇为县,七年复为进贤镇。” 按照这个说法,位于进贤县的“钟陵县”出现在东吴时期,两晋时期则仅在晋武帝太康年间存在过七年,此后一直都不是一个独立的县。这个说法等于基本上否认了两晋南朝时期在进贤境内有过“钟陵县”。事实上,进贤县在两晋应当有一部分属于海昏县,跟当时的钟陵县无关。到了唐朝,进贤县才被划给钟陵县,但县治并不在今进贤县境内。进贤县东五十多里处有钟陵乡,一般人多以为是唐代的钟陵县治,但《中国地名大辞典》据《元和郡县制》指出唐元和年间置钟陵郡,在今江西南昌进贤县西北,不在进贤县东。《明一统志》卷四十九:“钟陵桥,在进贤县东五十五里,相传元初累修累圯,乡人埋小钟于桥侧以厌之,遂不圯,故名。” 钟陵乡以钟陵桥而得名,起源于元初,与唐代的钟陵县无关。钟陵县在进贤西北之说,颇为模糊,但与钟陵县治设在汉晋豫章旧城的情况并不矛盾,同时也显示进贤县是唐代“钟陵县”的一部分。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四:“唐武德五年,置都昌县,属浩州。……唐始立县在狮子峰之南,其地先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之创县,以地名都村,远与建昌相望,近与南昌相接,遂号都昌。” 武德五年同置都昌县、钟陵县,钟陵县旋废入豫章县(南昌县),故称都昌“近与南昌相接”,而相接之处就在钟陵(“小钟陵”)一带。到了宋代,鄱阳湖南部的水面日益扩大,钟陵县治遂与南昌县隔绝,被划给了都昌县。宋代又从南昌县分出新建县,与都昌隔湖相望,钟陵县便与南昌隔开,不再相邻了。宋代的南昌县也有钟陵乡,见《赵师孟妻钟氏改葬圹志》:“夫人钟氏,南昌钟陵人也,南平王之裔。” 南平王即钟传,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驱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据江西八州之地。宋代南昌县的钟陵,应当另有其地,与唐代江西观察使镇守的钟陵郡无关。
两宋之时,豫章郡城(唐代的钟陵城)因荒废日久、水淹日甚,残存的建筑越来越少。唐代贯休《再到钟陵作》:“六七年来到豫章,旧游知己半凋伤。春风还有花千树,往事都如梦一场。无限丘墟侵郭路,几多台榭浸湖光。只应唯有西山色,依旧崔巍上寺墙。”贯休生活在晚唐时期。诗中几多台榭浸湖光”或能反映晚唐时期钟陵城的水患日益严重,许多亭台被水淹没了。
与此同时,鄱阳湖的水面日益辽阔,这个古城控扼交通要道的功能也下降了,为此沦落为一个戍卫之所,主要针对湖区的治安而设。此时距离豫章旧郡的废除已有数百年之久,人们也不再以“豫章”称之,而是称为“四望山”。“四望山”意指此处高踞湖心,四面而望,一览无余也。据《三朝北盟会编》卷一百四十二,建炎四年(1130)九月一日,“李成寇江州,(吕)颐浩乃驻军于饶州四望山。” 朱熹知南康军,有《乞住招军买军器罢新寨状》:“今照都昌为邑百余里,见有棠阴、四望、松门、楮溪、大孤山五寨。……乞行省罢此寨,欲将招到军兵并归四望山寨。”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诗《明发四望山,过都昌县,入彭蠡湖》。《嘉庆重修一统志》卷三百十七:“四望山寨,在都昌县东南六十里鄱阳湖中,宋元时置巡寨于此,又县西矶山下旧有大矶山寨,俱久废。” “泗山村”之名即由“四望山”演变而来,明代已经出现。一般的船只经行到此,常常把它当作打尖、歇息的场所。明代夏良胜《东洲初稿》卷七:“后奔宜阳,扶柩暨戚属归次泗山,舟阽石漏。”“宜阳”即宜春,“泗山”即“四望山”。




发帖
7004
积分
405767
贡献值
29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07-01
吴国富:汉代豫章郡治在鄡阳(12)
8、鄡阳文献与南昌文献的混杂
通过上述论证,可知鄡阳文献与南昌文献混杂在一起的情况非常严重,想从南昌文献中剥离出鄡阳文献殊为困难。造成这种混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汉晋时期,发生在豫章郡治的大事,实际上也是发生在鄡阳县的大事。但因鄡阳县城从属于豫章郡治,不熟悉豫章的人只知道豫章郡而不知道鄡阳,熟悉豫章的人又觉得没有必要提到“鄡阳”,这就导致历史文献中很少出现“鄡阳”之名。鄡阳县虽然存在了600多年,但存在感很弱,远不如周边的鄱阳、海昏、彭泽等县。这一点导致豫章郡治的地理标志变得非常模糊。在两汉史籍中,有关豫章的记载也有不少,有时也需要确定其具体地点(如某件大事的发生地点、某个人物的居住地点等),但通常都无从确定,只能主观臆断。地理标志的模糊性,为后来的文献混杂埋下了伏笔。
汉晋豫章郡治的地理标志本来就非常模糊,南朝时期,豫章郡治迁徙到南昌,汉晋豫章郡治的地理标志就变得更加模糊而混乱了。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在没有实地考察、不熟悉江西地理的情况下,把分属于汉晋豫章郡治及南昌的文献混编在一起,对后人形成了极大的误导。南朝雷次宗撰写的《豫章记》反映了汉晋豫章郡治的真实情况,然而在《水经注》的影响下,后人却把汉晋豫章郡治的绝大部分地名、古迹放在南昌,以致错误百出。因现代人考古无法证明南昌曾有过这些地名和古迹,于是汉晋豫章郡治在南昌便成了传说一般的存在,显得虚无缥缈。而失去了文献支撑的鄡阳遗址,又成了“无厘头”一般的存在,没法与曾经发生的真实历史联系起来。
在漫长的汉晋南朝时期,鄡阳平原尚在,河道历历分明。此时的鄡阳平原,北部分属于鄡阳、历陵,南部分属于海昏、鄱阳,海昏、鄱阳两县之地隔开了鄡阳县与南昌县。因行政区划不同,区分汉晋豫章郡治与南昌还是比较容易的。然而南朝初鄡阳平原发生大面积的沉陷,历历分明的河道变成了一片汪洋,残存的陆地变成了众多的岛屿。鄡阳、历陵两个县的主体部分被淹没,县级建制也被撤销。鄱阳、海昏两县的平原地带被大量淹没,建制虽在,面积大为缩减。从各种方志的记载来看,这些被湖水淹没的地区,应当一并划给了南昌县,包括汉晋豫章郡治(鄡阳城)在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唐五代时期。唐初一度在鄡阳设立钟陵县,旋即并入南昌县。直至北宋,新建、进贤独立建县,鄡阳才重新与南昌分开,并划给都昌县。这也就是说,在南朝初至北宋前期的500多年间,汉晋豫章郡治(鄡阳城)一直是南昌县的一部分,缺乏行政区划上的独立性,发生在这里的事情,通常没有必要刻意与南昌进行区分,这就为鄡阳文献与南昌文献的再一次混杂埋下了伏笔。
在唐代,残存的汉晋豫章郡治(鄡阳城)得到一些修建,成为江西观察使的镇守之地,因一度设立钟陵县而被称为“钟陵郡”。江西观察使位高权重,且通常都兼领洪州刺史,在这种情况下,“钟陵郡”成为江西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大量的文化现象发生在这里。相形之下,南昌的文化还处于“欠发达”状况。然而“钟陵郡”只是一座城池,并非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又因“钟陵郡”与南昌长期混用、反复混用“豫章”“钟陵”的地名,导致人们以为“钟陵”就是南昌,而“钟陵郡”上承汉晋豫章郡治(鄡阳城)的事实亦隐没不见。事实上,《进贤县志》《新建县志》的记载表明“钟陵郡”是南昌县的一部分,其地在“南昌东”或进贤县境内,并非南昌城本身,而考古发现也无法证明“钟陵郡”就是南昌的事实。同时,位于“南昌东”或“进贤境内”的“钟陵郡”始终无法坐实,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古城遗址。通过上述研究,南朝雷次宗《豫章记》记载的豫章郡治,与唐代的钟陵郡一脉相承;而与南昌东或进贤县毗邻的鄡阳古城,与唐人描述的“钟陵郡”又高度吻合。
北宋初期,鄱阳湖水位再度快速上涨,汉晋豫章郡治(鄡阳城、唐代的钟陵郡)彻底淹没。兼之改朝换代、行政区划变化,唐代钟陵郡的各种活动大部分转移到了南昌,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也被南昌“收编”。因鄡阳城淹没,已经倾圮的滕王阁失去了再生的机会,但它留下的文化影响却使人们在南昌建造了滕王阁,于是唐代滕王阁的文化就被宋代滕王阁“收编”了。位于汉晋豫章郡治之南的徐孺子墓,当然是“豫章第一名迹”;淹没之后,人们便在南昌的徐孺子宅附近建造了孺子亭、孺子墓。其实到了宋代,南昌的徐孺子宅也已经不知道准确的方位。假托许逊传人的唐代道士,本来集中在钟陵郡活动,北宋时期也就很快转移到南昌,为净明忠孝道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但严格说来,南昌对汉晋豫章郡治、唐代钟陵郡文化的“收编”与“再造”仅限于著名的文化现象,知名度不算太高的文化,并未得到南昌的“收编”与“再造”。这类无人接收的文化,就像游魂一般,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了。例如唐代的钟陵郡是江西观察使的驻地,有很多文人在这里活动并留下了诗作。如白居易有《钟陵饯送》诗,杜牧有《怀钟陵旧游四首》等作,罗隐有《钟陵见进士杨寻》《送张绾游钟陵》《嘲钟陵妓云英》等诗,李绅有《过钟陵》诗,齐己有《寄怀钟陵旧游因寄知己》诗,等等,把这些诗歌统统解释为歌咏南昌的作品,不但与南昌的风景名物等存在较大差异,也找不到有力证据。然而统统拒之于南昌之外,似乎又对南昌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明清方志在处理这些文献之时,所持的态度往往暧昧的,只在一定程度上接纳了钟陵郡文献。
在唐代,钟陵郡(鄡阳城)一带有很多僧道、隐士、文人的活动,为此产生了众多的诗文。在目前的论证阶段,尚难以将它们与南昌文化完全区分开来。但在研究“西山十二真人”这个问题上,可以发现很多端倪,并对钟陵郡文化与南昌文化进行初步的分割。从两晋南朝的文献来看,吴猛、许逊各自有一些传说,但数量较少,许逊的传说则更少。“西山十二真人”的传说,是否在两晋南朝就已产生,目前还无法确证。就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 吴猛、许逊及“西山十二真人”的传说绝大多数产生于唐代,以《十二真君传》 的出现为标志。然而综合看来,许逊、吴猛的传说大量产生于唐代的钟陵郡而非南昌。因为钟陵郡(鄡阳城)一带水患严重,唐代术士便自称许逊、吴猛的传人,创造了许多神话,编造了许多故事,发展出许多镇蛟、治水的法术,在钟陵郡的西山托古人洪崖以自神,附会了“洪井”“洪崖岭”等地名,建造了镇蛟的铁柱以及铁柱观。到了北宋前期,钟陵郡(鄡阳城)被淹没,这些唐代术士的传人自然不甘沉沦,于是全部迁徙到南昌,借助南昌铁柱观、南昌西山继续大行其道。然而将钟陵郡的故事挪到南昌,总显得有些虚无缥缈,飘忽不定,很多活动地点、活动背景无法在南昌得到很好的落实。南昌离鄱阳湖的中心区域较远,水患并不严重,镇蛟、治水的法术也不容易产生较大的轰动效应,故而唐代“十二真君”的故事便逐渐停止了发育,呈明显的萎缩之势。现存的净明忠孝道文献,大都出现在宋元明清时期,“净明忠孝”成为道士的主打方向,镇蛟、治水的法术不再成为重点,这一变化固然与时代背景有关,也与这一派道士活动地点的变化有关



发帖
25680
积分
30555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07-02
太长了

发帖
7683
积分
24677
贡献值
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9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07-02
可能本文作者掌握的原始史籍文献及地质科学等文献局限,导致文中所述内容与史籍文献记载相悖的错误观点。只要检索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库及近代地质科学文献资料等,可以获得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有关鄡阳、豫章郡的论文。

发帖
30990
积分
789860
贡献值
222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9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07-02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