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动人口非常少,在我们都昌农村,更是难得遇到一个操外地口音的人,大家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说不来普通话,讲的都是地方方言,相互交流十分困难,只能猜个大概。外地人说的话,我们都昌人听不大懂,大家就说他的:"声气好稀",(在这里我要说的是这个"稀"字,表达非常到位,就是这种声音在我们这里很稀少的意思)。那时,每个生产大队有家供销社,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还是买用粮食加工的点心都要用粮票,有一天,来了个外地人操着当地方言说,买电池,连说了几遍,供销社营业员都没大听懂,嘴里反复念道:点吃、点吃…,后来供销社的营业员猜想:这个外地人可能是饿了,想买点吃的东西。接过他手中的钱说道,买点吃要粮票,外地人也是听了几遍,猜出大概要粮票的意思,惊讶地问道:啊,你们这里买电池也要粮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