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有“江西才子”之称的冯天问(1890——1948)是都昌县南峰镇梅树园村人(今属南峰镇南峰社区居委会所辖)。冯天问作为一代名儒的背影在远逝,我们且来尽可能搜集关于他的一些生平资料,对其“才”来番探问。 一、理学蕴才——问“故里村名”
冯天问的故里南峰是都昌冯姓的发脉地,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学之光沐浴,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嫡传弟子冯椅(厚斋)。冯椅列都昌“朱门四友”之一,都昌冯姓承袭“理学世家”即源于此。都昌冯姓南唐祖先冯延鲁 谱像
理学家冯椅的七世祖冯公甫(约生于995年)是都昌冯姓的始迁祖(此“传家训扬新风”之《南峰镇石桥头冯姓:灵芝呈祥》篇已详叙)。冯公甫的七世孙冯致中(约生于1130年)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中举,授建安判事。建安即如今的福建省建瓯市,“判事”一职相当于时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冯致中退休后回到故里都昌石桥头(今南峰镇石桥村委会所辖),后在石桥之南的高地建别墅,杜门谢客,读书娱然。其遗址在南峰老街老门口,史称“石门楼”。冯致中在别业门照上题“南峰”二字,后来成为这方地域称“南峰”之由来。据南峰地方史爱好者冯南山、冯唐忠、冯国强诸先生考证,冯致中的胞弟冯大中(约1142——1243)少时与冯椅同窗攻读于南峰数里远的读书坂,后与饶州太守王十朋之子王舍人志趣相投,侠义游学。俩人叹怀才不遇,命途多舛,为求超然于世,同赴有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的金坛茅山(今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县所辖)学道。宋嘉泰年间(约1203年),冯大中学道归来,在兄长冯致中“南峰”别墅旁石门楼毗邻筑室,种梅养鹤,觅泉炼丹,传道授业,卓有雅望。倚靠着与彭蠡大湖相通的水运,亦赖以兄弟俩的仁义侠胆,“南峰”斯地渐成商贾云集,冯家门庭更是高士盈门。有仙风道骨的冯大中在宅旁种大片梅树,春天的花径下,举觞吟诗,群贤毕至。梅树枝头绽放芬芳,梅树底下高山流水,这方胜景地于是被人称之“梅树园”。 命名“南峰”的南宋冯致中 谱像
冯致中、冯大中生活的南宋季,那时有“梅树园”,却并未有梅树园冯村。查相关南峰冯姓村庄成村资料,冯致中的九世孙冯轰三(约生于1375年)于明洪武年间由南峰老街迁芗溪袁家头(今属芗溪乡马垅村委会),冯轰三之六世孙冯倞(1515——1562)于明嘉靖年间,由袁家头冯村迁梅树园。后四房冯宗忠子嗣也迁居梅树园,两房族裔同居一村,形成如今的梅树园冯村,现有村民1100余人。关于梅树园村名的来历,当然是上述的冯致中涵植梅园说人文渊源最深。也有村民讲述,成村之初,村头有一片果梅树。明朝一府官某一年小暑,轻轿简从来到村中,在尽情体验“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之后,口干舌燥起来,好客的冯家村民端来茶水招侍,临别还摘下两衣兜的梅子,让府官在路上揣梅解渴。府官道谢:“梅树园真好。果好人更好!”于是“梅树园”便叫开来。梅树园的桶匠手艺人
梅树园人现在身份证上的村名被写作“梅树泉”,有外地人顺口叫成“梅水泉”。由“园”变“泉”,当然不是简单的谐音,也有典故。当年冯大中掘井炼丹,泉水清洌,族兄冯椅曾亲书“丹泉”二字镌刻,“丹泉”美名播扬。相传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朱元璋的部下在南峰遍染瘟疫,战斗力羸弱,军师刘伯温命取丹泉之水,煮石桥头灵芝,数万兵卒喝灵芝井汤得治,骁勇得胜。朱元璋成为明朝开国洪武皇帝后,酬谢“丹泉”之救,嘱当年战将常遇春扩凿为池,砌石护之,赐名“酬池”,且勒石为铭。那方由井而旷的池,明末在岁月的风沙里便遭湮填,鄱阳湖近南峰一方水域留下了“酬池湖”之名。清雍正年间,乡饮僎宾、五房村冯禄德(号兰溪)寻觅到丹泉旧址,率子孙重兴“四方井”,造福乡梓。“南峰豆参”是“舌尖上的都昌”最响亮的品牌,据说取这口“丹泉”四方井之水制作的豆参,质地上乘。2017年春,五房村有识之士对“四方井”修缮,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井得以保护。梅树园古宅
都昌南峰梅树园人冯天问,派名宗涯,字眠云,号若水。《天问》是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长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显示出屈原沉潜多思的个性,表现出超卓非凡的学识和惊人的艺术才华,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梅树园人冯宗涯,在“云”“水”间对生“涯”发出“天问”,贯通着祖先的一股理学之气。组装的古建“桂花苑”
二、诗文见才——问“名流交往”
冯天问号称民国年间的“江西才子”,其真才实学首先表现为文才。冯天问(宗涯)谱记页
冯天问的才学功底,得益于国学“童子功”。冯天问上五代家族祖先就来到景德镇生活。父亲冯承杰是躬松公之三子,名梁生,字泰心。冯承杰光绪甲申年(1884)县试第一,丁酉科(1897)邑庠第四名,入了秀才之列,后捐授过一个府职。冯承杰清末民初也是景德镇的一个头面人物,他历任景德镇教育会长、总商会董事、私塾改良会董事、师范讲习所国文教员。民国元年(1912)被财政部委任为景德镇统税局监察委员。民国九年(1920)任第三届省议会选举监察员,民国十二年(1923)任众议院选举暨第四届省选举调查员。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冯天问幼承蒙教是不二选择。他4岁时,母亲段氏教他认方块字,一张四方纸,一面书字,一面有对应的图画,教而有法。7岁时父亲拿《四书》教他念。9岁时,读宋代吕祖谦释《左传》的《东莱博义》。冯天问少时随晚清拔贡生的大舅段九皋读私塾,天赋聪慧的他几至过目不忘的程度,加之勤奋好学,遍览经史子集,且后来历久不变,苦读不辍,可谓破书万卷。冯天问学而有法,贵在坚持。他向子侄们谈及他的读书“五字诀”——“熟”“精”“思”“恒”“用”,并举例说“贾谊的《过秦论》我已读了三百遍”。本文作者(中)在村中采访
满腹经纶的冯天问民国初年,得其挚友、浮梁县知事陈安举荐,曾任《浮梁县志》撰修主编。后赴上海担任著名的《申报》编辑。冯天问积极投身文学改革,有时将文言文古传奇翻译成白话文,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冯天问在沪上颇有文声,与蔡元培、黄炎培、郭沫若、包天笑、李公仆等名流皆有交往。他在上海滩的文价得名流贤达推荐,撰文卖价不菲,达到“文每篇40银圆,诗每首8银圆”。在江西,特别是南昌、景德镇、都昌、鄱阳、乐平、婺源等地,他以文会友,文名也得到追捧。冯天问曾给时任江西省国民政府主席的熊式辉瓷像题赞,熊给冯天问500银圆润笔之资,是一般诗文的50倍以上。1929年,蔡元培先生特地为冯天问的慈母段氏瓷像作序,文曰: 太夫人段氏,冯佩旃先生之德配,天问、天隐、天畏之贤母也。以慈惠声于邻里,而其勤苦俭啬,有非庸常人之所能者。天问、天畏文学传自庭训,而其六、七时识字读书,以至经籍古文,每为太夫人所教授,是亦足知教育之宜,重女学矣。 民国十八年三月 绍兴蔡元培拜题 文人冯天问的诗词作品主题上饱含家国情怀,语言上朴实通畅。他有一首发表在《申报》上的律诗《读报有感》,写作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当冯天问在报刊上读到“日寇进攻我国山海关,守将张作霖不予抵抗,眼见国土沦陷”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挥笔以《读报有感》为题,予以谴责。诗曰: 肉食何曾为国谋,磨刀霍霍快恩仇。
功人谁信成烹狗,霸主从来是沐猴。
去国李陵空击柱,离家王灿又登楼。
闻知帷幄从容计,断送燕云十六州。
冯天问抗战时面对日寇入侵,以笔作武器,声讨侵略者,激发民众御侮斗志。兹录他的三首诗作于下:
抗战感叹 集唐诗
年年战骨埋葬外,羽戟交驰日夕闻。
地下若逢陈后主,至今犹忆李将军。
羯胡事主终无赖,亚相勤王甘苦辛。
少小虽非投笔吏,犹堪一战立功勋。
抗战感叹
大招遥奠战场魂,普渡难呼老佛门。
天地沉沉开劫运,江山处处有啼痕。
缘何面目将诗补,留得头颅报国恩。
破浪几时投笔去,剑横三尺耀乾坤。
读木兰辞有感
千秋唧唧木兰辞,喜慰爷娘奏凯时。
今日正当民族战,不知几个是男儿。
《景德镇陶瓷》封面
村民指认冯天问在村中祖宅地
冯天问诗词创作喜用“集唐诗”形式,也就是诗中引用一句唐人名诗句,不露痕迹与己作融为一体。他诗风崇尚通晓易悟,用典亦不晦涩。抒怀之作多揉进了感伤情调,时代之阴影笼罩心头。赠诗亲友,时见他高蹈洒脱之姿。且录数首冯天问诗作后人品鉴。无题
东南西北帐歧途,我是高阳旧酒徒。
浪迹却如潮有信,一年一度过鄱湖。
自南昌寄内余无尘二绝
其一
深闺消息近如何,生长蓬门傲绮罗。
犹记五更同梦醒,纸窗春雨晓寒多。
其二
调停寒暖费深情,伴读三更见月明。
我比王郎亲昵甚,由来呼姊不卿卿。
集唐诗题刘海戏蟾
洞在清溪何处边,蓬莱清浅半桑田。
瑶蜂若便如人事,空向秋波哭逝川。
晚春即事
翠微深处入云斜,曲曲春堤噪宿鸦。
侵暮野云浑似水,薄寒疏雨不妨花。
青溪桥外通樵径,绿树村中见酒家。
约与良朋同一醉,囊中自有不须赊。
集唐诗为珠山女校补壁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神女生涯原是梦,贾生才调更无伦。
惊风乱飐芙蓉水,变调如闻杨柳春。
却坐促弦弦转急,分明怨恨曲中听。
驻马衔杯问谪居,茂陵秋雨病相如。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里云罗一雁飞。
鸿雁不堪愁里听,杜鹃休向耳边啼。
帷将迟暮供多病,梁父吟成恨有余。
题抱众医室
(伯父冯宗芳中医诊所)
茫茫天演竞翻亲,优劣从束胜败分。
数卷兔园留退步,一椽蜗舍寄闲身。
乞邻难作呼更客,商战徒伤弃甲人。
本草金匮千万卷,可堪医病不医贫。
自 题
生平落落欠人缘,出生痴顽亦大冤。
三载上书余白简,一家故物有青毡。
丝丝病骨思乡后,历历恩仇在眼前。
吟就新诗三百首,算来能值几文钱。
思量一遍一凄然,尘海茫茫二十年。
何处可言消我恨,自身从不受人怜。
也知解事惟魑魅,未必含冤只杜鹃。
弹尽皂罗衫上泪,却无心绪向青天。
冯天问才思敏捷,也表现在替人作对子上。冯天问的侄子冯珂晃先生1921年出生,早年从教,晚年在景德镇成为一代名医,曾任景德镇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冯珂晃先生了解冯天问生平颇多,他曾忆及关于冯天问的两则撰联逸事。石桥头明代石碑
冯天问青年时期在上海卖文,博得文声。有一十里洋场妓女叫“的妹”者,请冯天问撰她的嵌名联。“的妹”二字确不好嵌入,冯天问冥想之际,一老友来找他叙旧,长聊不止。在旁候联的妹兰花指翘起,对来人灿笑:“冯先生正在为我作好对联,请您暂不要打扰他哟。”那友人闻着的妹身上的脂粉气和冯天问书桌上的墨香,也顺势夸赞朋友:“您找对了人哟。冯先生题联作对,的的确确呱呱叫的好!”冯天问听罢老友之话,联意飘来,联语即成:“的的确确呱呱叫,妹妹哥哥夜夜情。”1930年代,景德镇部分教育经费来自饮食馆纳的税,叫“馆捐”,有一阵教育机构的官吏竟吃白食将“馆捐”据为它用,缩减教育经费。景德镇教育界推选贤达宗观澜老师为代表,赴省告状,要求惩治贪腐。宗先生由南昌返景德镇即逝,那年在景德镇办学的冯天问作挽联哀悼宗先生,上联为“为教育牺牲,奔走馆捐而捐馆”。此联的妙处在“馆捐”与“捐馆”,“捐馆”之意是指宗观澜先生为办学堂捐出生命。冯天问为扩大声讨占用教育经费贪官的声势,同时让更多人纪念宗先生之奔波,他将自己的上联刊发在景德镇的报纸上,以五银圆悬赏征对下联。数日未见佳联应征,冯天问自对下联:“愿大家努力,还须群策以策群。” 梅树园新貌
关于“江西才子”冯天问的办学经历、涉讼机敏、生活习性以及与梅树园的乡愁情牵,请关注“下篇”。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