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古八景依古县志上的排位依次为:野老岩泉、石壁精舍、陶侯钓矶、苏仙剑池、南寺晓钟、西河晚渡、矶山樵唱、彭蠡渔歌。其地域其实是都昌县城周边,至于“古”至何年代定型为“八景”,估摸在明清之际。俯瞰南山 (傅建斌 摄)
我们在前几篇关于都昌古八景的钩沉中,引用了明清时期的文人官宦吟咏“八景”中之某一景的诗章,却道有一首考证不出作者的《都昌古八景》七律,将“八景”揉在一起吟哦。关于这首诗能查阅到的最早的文字版本,似是都昌县委、县政府在1989年编印过的一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峥嵘岁月》里,时在县博物馆工作的王友松先生撰文《都昌胜景导游》,引此诗曰:“野老岩泉景致奇,苏仙磨剑上瑶池。南寺晓钟僧起早,西河晚渡客归迟。矶山樵唱风前曲,彭蠡渔歌月下诗。谢公石壁平精舍,千古陶侯一钓矶。”地分南西,时有晓晚,景入耳目,此篇对“南寺晓钟”与“西河晚渡”浅诠。
山水相依
“南寺晓钟”悠云岫
“南寺”即南山寺,南山寺又称清隐禅院,本系列之《黄庭坚的都昌“清隐”之心》对南山寺的前世今生已详考。至于清隐禅院改称南山寺,除了因山而名的顺溜外,还有一说是清代避“清”之讳易名“古南禅林”“南山寺”。兴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的清隐禅院,建隆住持、惟湜住持功在历史上不可没,民国年间僧澄来也是在都昌佛教史上应该记上一笔的名僧。民国年间澄来至南山寺中任住持,弘扬佛事,香客纷至。新中国成立后,县民政部门曾数次拨款维修南山寺。1966年,佛像毁,香火休。1968年澄来亦病故。1985年拨款重修。
南山寺(清隐禅院)
说到佛寺钟声,最让人耳熟能详的自然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苏州寒山寺的钟声夜半响起,一定是诗人的亲历,而彭蠡之滨都昌南山寺的钟声,是通常的暮鼓晨钟。“晓声达于七门不止,到客船而已”。南山寺的钟几度兴毁,现悬挂于南山寺右上隅的一口洪钟,古拙呈新,四围钟身除了“护国安民”“皇图拱固”字样外,便是善男信女捐款铸钟的名录。此钟留下了铸钟时间“光绪庚辰年”,也就是公元1880年。斯钟1968年后在都昌中学的校园内,成了学子作息的钟器,一届届都昌学子在没电铃的年代,就是听着工友敲击这口钟发出的宏亮之声而朝乾夕惕。1980年代中期,钟归原处,由县文博部门移至南山寺。
南山寺光绪年间铸钟
风声雨声,钟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再往上溯,原金街岭下的老都昌中学校址(今已无觅)在明清元之季,也是人文鼎盛的都昌学脉所在。此处曾有南山书院,兴起在宋末元初理学家陈澔于都昌城西建开有名的云住书院之后。南山书院元泰定年间创办时称汇东书院。“汇东”几可认定是“都昌”古时之代名词,都昌乡间宗谱就有标“汇东某氏宗谱”的。至于“汇”指归彭蠡湖(今鄱阳湖),也有考据。《尚书·禹贡》中说到扬州(江西属古扬州)有“彭蠡既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汇泽为彭蠡”。历史上的南山(汇东)书院几经徙迁,随学宫为转移。学宫古时指官家学校,最有名的是春秋时齐国的稷下学宫。至明代,学宫相当于各府县的孔庙,一般也是儒学教育的衙署所在,这也就为南山书院定了位,它不同于由陈澔个人创办的云住书院,而是官家所置。明天启年间(1605-1627),汇东书院就办在后来的老都昌中学校址上,后移至小南门外。明崇祯十三年(1640),汇东书院与县学宫合二为一。清康熙九年(1670),汇东书院因与南山对峙,遂易名南山书院。此时的书院与用于科举考试的考棚同在磨剑池侧,有店屋出租,租银若干为每年修理之费。康熙五十三年(1714),浙江山阴监贡沈有阑由沔阳州判升任都昌知县,沈知县“勤谨能任大事,有修文庙及建书院置义田诸善政”。沈有阑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筹资重修南山书院,筑有戟门、棂星门、左右廊庑、月台、泮池等。康雍乾之际,南山书院达到鼎盛期,有“都邑人士朝弦而暮诵”,“周朱道学赖以昌,纲常名教赖以振”之赞。咸丰年间兵毁。清同治初年,南山学院店租拨给肄业生童作为“膏火”,即求学费用。清同治十一年(1872),时任都昌知县狄学耕在城东五里的界石邵姓、柳姓、刘姓地基上重建南山书院,主要靠名士捐佃租维护运转。
清同治年间都昌县城图石雕
明代都昌人邵有道(1465-?)31岁那年中了进士,后任汀州(今福建长汀)知府、云南副使,他留下了《南寺晓钟》咏家乡之一景:“声敲百八梦醒初,清隐鸣钟水一隅。风澹白蘋霜气冷,云收碧落月华孤。轻开鄡邑千家市,重震鄱阳万顷湖。夜半山门有舟泊,愁绝不须更啼乌。”南山寺可听钟,也可听琴,都昌清代举人黄慎言就有《古南寺听琴》诗曰:“古寺嵌绝壁,阴崖郁灵怪。坐客寂无言,窗竹发虚籁。何人弄绿绮,琴心满香界。萧萧万叶秋,漫漫九江 派。今古一逝水,乾坤眇纤芥。游神入汗漫,心魂了无碍。风泉有时落,和以松间濑。恍与羲皇人,相期白云外。”
看来在南山寺听琴不失为古人感时恨别、涤荡凡心的一种时尚。清代都昌进士黄有华出身名门,是金街岭“大夫第”建造者、曾任山西太原府知府的黄鹤龄(1723-1775)之次孙。黄友华字仲实,自幼覃思博览,壮岁诗文卓然自成一家。黄有华对功名犹笃,嘉庆戊午(1798)乡试中举,誓要跻身进士,20余年来“数上公车,益笃古,无倦色”。入京应试的举人黄有华于嘉庆己卯(1819)干脆留京三载,“专攻帖括,刻晷成文”。“帖括”便是迂腐科考的“八股文”,黄有华能做到短时成篇,自是一种磨练,遂于道光二年(1822)终登进士。后以知县分发山西,可惜未及到任便辞世。黄有华游家乡南山,在古南寺听琴,听出的是哀伤的“雍门”曲调。其《古南寺听琴》全诗且录:“山寺具琴德,元蝉静不喧。枯疏太古木,解作同心言。岂徒净烦暑,兼之清我魂。落叶响山谷,凌霜见孤 根。茫茫太虚里,万象澄晓昏。倾耳似欲远,寻声如有痕。初疑入巴峡,悲风啼夜猿。又若纵铁骑,齐驱赴平原。游神观化初,仿佛窥性源。人心尽如此,四序皆春温。片片碧桃花,家家流水村。请君更回轸,为我歌雍门。”
都昌县城万家灯火 (吕敬建 摄)
南山寺的铁钟犹悬,只是晓声不再;南山寺的梵音犹响,只是琴声已杳;南山书院的文脉犹存,只是基垣不觅。曾经的钟声琴声读书声,已然潜入家事国事天下事,还一个太平盛世……
“西河晚渡”波水月
“西河”之“西”,狭义的就是言方位,西边有河;这河,实际上是从鄱阳湖引入都昌县城的一个湖汊。现今都昌镇有西河村委会,算是在地名上承载了西河之古义。
都昌县城西区晚渡铜雕
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一•名胜”如此释“西河晚渡”:即小南门外渡,诚渔樵耕牧之冲。都俗素勤务力作,非日入不遑息,迨夕阳在山,牛羊下来,牧童、樵子、渔叟、农夫竞渡于此,肩摩指掬,牵衽成帷,挥汗成雨,惜不及起,圣人过而议所加耳。旧志反谓不堪,寻胜何哉。”“西河晚渡”之“晚”者,不只局限于“渔舟唱晚”之“晚”者渔翁,还有放牛羊的儿童、砍柴的樵夫、荷锄的农人,他们“勤务力作”,日落而息,靠坐渡船回家。渡小人众,便有了摩肩擦踵、汗流浃背,连衽成帷、举袂成幕。这样的劳动者的人间烟火气,起初在仕宦雅士的眼中,是“不堪”入目,有碍观瞻,可后来成为都昌寻胜“八景”之一,不只是发出了对劳动者的一声礼赞,而且正应了“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哲思。
1980年代都昌西河港口 (矶山岛同乡联谊会资料图)
都昌县城西河渡在哪?清同治版《都昌县志》云“西河渡在小南门外,通望仙,无额设。渡夫皆渔樵耕牧者自为摆驾”,这样的场景,于天暗盼归的劳动者,的确是“竞渡”之势。这渡址,拿现在的建筑作参照,在都昌县城滨水西区观湖国际小区一带。河的此岸是城郊,河的彼岸是望仙,也即今天的都昌镇矶山岛一带,包括矶山村、西河村、松古山村等。在日新月异的当下,县城至矶山有车道通行,正在建设的都昌疏港公路将矶山一带与外界的联系变得更加通达;要看河看湖,当然有浩淼的鄱阳湖,隔水相望便是永修县的松门山。那么,古代的西河什么时候遁形成为一坦平阳之地呢?对此,家住矶山的地方文史专家王旺春先生有考证。
21世纪初的西河渡口 (何波 摄)
据考,在很久很久以前,这方地域原本也是无河的。唐代宗大历年间(约公元770年前后),都昌县治由王市街(今蔡岭镇洞门村)迁往彭蠡之滨的现城址,那时的矶山岛南、西、北三面环水,只东与县城相接,形成半岛地形。还是在鄡阳县未沉之时,近矶山处有个汊叫歇驾汊,与四望山下女儿港(今属周溪镇泗山)、黄金源中桑林埠(今属和合乡青龙村)同为三个货运港口。宋永初二年(420)“沉鄡阳,浮都昌”,女儿港淤塞。随着都昌县治移至现址,县治西的歇驾汊和西门潭承载的水运功能愈发重要,亦愈发吃紧。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1180年前后),时任都昌县知事孙侨发动民众开挖后河颈,一是可打通南北两条水运港道相连,水上运输本就是古时的首选;二是后河颈的疏通,水漫过来,便起到了护城河的作用。
21世纪初的都昌南门港 (何波 摄)
在都昌民间,关于开挖后河颈还有神话故事流传。说挖开后河,总是“日有千人挖,夜有万人填”,日夜交替间,一无进展。有道人指点孙县令,要“砍倒南山竹,钉死蒋公岭”,才可通河。县令照办,砍来一大片南山的罗汉竹,劈开来但见每根竹子内都有一尊罗汉菩萨。又将削得尖尖的竹钉钉在蒋公岭(今属多宝乡)。似得神助,后河颈顺利打通,西河由此而生。明嘉靖年间,都昌县城依水建起城墙,形成西门、小南门、小东门、大东门,西河让一座县城变得灵动起来,商贾云集应运而生。西河(后河)港口两岸,从余家湾到歇驾汊多是木排竹排,从邹家咀到西门潭多属货运码头,从小南门到大东门多是客运码头,这哪是旧县志里注释的“自为摆驾”的架式。“西河晚渡”跻身都昌古“八景”,当然有周边景致的点缀,比如渡口有弦歌坊、衮绣坊一类的滚滚红尘里的歌舞升平。河畔的高处,有塔叫文生塔,与南山寺遥相辉映,西河村委会有塔下刘村,取名即源于此塔。
从开凿后河颈形成西河约900年后,西河被日渐填塞。1977年建矶山湖圩堤上坝,2010年县城西区开发,西河渡口、南门港、闸口夷为平地,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滨水西区横空出世,西河晚渡完全黯然退场了。在此且存录两首明清时期都昌人的两首诗,回望消逝了的“西河晚渡”。其一为明代邵康伯诗:“昏鸦取次返垂杨,来往西河渡正忙。两岸苍波浸渔火,满船红树载斜阳。溪翁敲柱歌初静,水月涵空气觉凉。景物恍然图画里,秋风秋雨即潇湘。”其二为清代邵孔谕诗:“残霞曳锦赤湖光,渡口人归唤渡忙。白鹭溪头分暮影,紫骝树底驻斜阳。波平恰爱孤舟稳,风定无嫌两岸长。荒草断桥烟漠漠,柳阴来往日鸣榔。”
璀璨都昌县城 (吕敬建 摄)
作为一个县域的古景,“南寺晓钟”不只被都昌列入,外地亦有,比如陕西的华州、河南的卢氏县也分别将“南寺晓钟”列入当地的“古八景”之一。卢氏县其寺其实叫兴宁寺,因在城南便称“南寺”,且2019年重启“南寺晓钟”景点。“西河晚渡”也不只都昌独有,在河之西自然有渡。对于都昌人,“南寺晓钟”“西河晚渡”寄予了浓浓的乡愁。我们在历史长河里打捞起一鳞半网,围炉煮茶,且听且观……
来源:汪国山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传家训扬新风之331|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一):曹俊伦先生的十年文博往事
传家训扬新风之333|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二):谢灵运“石壁精舍”诗途浅探
传家训扬新风之334|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三):“诗仙”李白在都昌之仙踪
传家训扬新风之335|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四):黄庭坚的都昌“清隐”之心
传家训扬新风之336|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五):“彭蠡渔歌”欸乃远“矶山樵唱”翠微深传家训扬新风之337|都昌镇南山风景区篇(六):“野老岩泉”心腑涤“苏仙剑池”淬锷空[ 此帖被鄱阳湖在2023-01-30 10:3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