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87阅读
  • 6回复

传家训扬新风之247|中馆镇四甲里余村:余笛的“北游南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7301
积分
1178165
贡献值
111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11-07

    作为江西十八个文明古县之一的都昌,设县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在距今2200余年的历史星空,闪烁着一串耀眼的历史名人,比如陶侃、江万里、刘锜、陈澔等。都昌清代道光年间的举人余笛(1808-1839),以格律诗称誉,有《北游南旋草》遗世。刚过而立之年的余笛人生的悠扬笛声还未奏出激烈之音便英年早逝。同治版《都昌县志》将余笛列入卷九《人物志》“文苑传”,可见他在清代颇具文名。

村名石
    余笛的故里四甲里余村,现属中馆镇南塘村委会。在当地中馆人听来,四甲村其实是包含了两个余姓村庄,一是四甲里,一是舍里。四甲村的肇村祖先是明代永乐年间的余表五,余表五是杰一公的七世孙。距今约610年前,余表五从西湾(现属芗溪乡声扬村辖)迁十一都溪里,形成四甲余村。又历约180年,余表五的九世孙余克彦(1565-1599)于明万历年间,徙迁舍里繁衍成另一个村庄,两村现今同属中馆镇南塘村委会,族缘相亲,田地相连。在入四甲里的路口,有村牌石冠“大溪坂四甲里”。至于“四甲”得名,是民国年间行政区下实行保甲制,大溪被划为“四甲”而改村名。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四甲里现有村民600余人(舍里现有500余人)。余表五当年择良地兴村是有讲究的,大溪坂“前有莲花塘,后有座背峦”,更有四方之水经村旁大堰下而注入浩瀚鄱阳湖,风水学上叫“九龙穿珠”。中馆镇地域上守护的是都昌的东大门,与景德镇区位更接近,四甲村人讲起在大溪坂的瓜瓞绵绵,总会提到村上现今有500余人在景德镇生活,一代代的四甲村人在瓷都点旺着生存与繁盛之火。数百年来,四甲村不乏一代代的余氏骄子。比如清光绪年间的举人余昌炳,曾任山海关督销局盐务;清末景德镇的窑户老板余伍府,施善款义造罗家桥。限于相关资料难于收集,本篇着重对清道光年间的四甲村人余笛的“诗意人生”作番钩稽。

余笛故居处
    同治版的《都昌县志》编撰于同治壬申年(1872),距余笛辞世仅33年,在“卷之九·文苑·国朝”篇,有关于余笛的简约载录:
    余笛,字鹤楼,十一都人。幼颖异,工骈俪诗古文辞,每试辄冠。其曹郡伯、张南山(维屏)、何申畲(增元)雅重之。道光丁酉拔贡魅乡闱,戊戌偕计入都。著《北游南旋草》二卷,多爱日望云之语,其天性然也。旋以疾卒于家。

2013年重印的《北游南旋草》封面
    县志里的寥寥数行,记下了关于“文苑”里的余笛一些核心信息。我们翻检舍里余村余小文先生保存的民国年间编修的《大溪余氏宗谱》卷首,收录《鹤楼行略》短文。“鹤楼”即为余笛字名,“行略”者,几可成“传略”,落款为“同里兰石张培基 撰”。张培基,字兰石,与余笛是同乡兼好友,在余笛的《北游南旋草》里可读到两首“怀张兰石”的诗。这里的“怀”,当然不是对逝者的“怀念”,而是对活色生香的知已的想念。在《怀张若兰》一诗中,余笛引张若兰为“知己”:“我从冷淡求知己,天假奇穷铸此人。借酒遗怀何碍醉,藏书满腹不愁贫。”在《对雪怀张兰石》一诗中吟咏:“绨袍高谊古来难,举世谁怜范叔寒。想见闭门高卧处,无人载酒访袁安。”余笛在京城会考落第归家旅途遇雪,将自己与战国时的纵横家、秦国名相范雎(字叔)早年出身贫寒坎坷相比,又与东汉名臣袁安的“困雪”境况相类,此状此境,他念及的是张兰石这位“绨袍高谊”。路遥知马力,雪寒怀人深,可见余笛与张兰石情谊之深。

池塘
    我们从张兰石所记“鹤楼行略”中,撷取余笛人生的几帧背影。余笛少年聪颖,“神识超然,颖出侪辈”。余笛少时孤贫,父亲去世后,母亲郑氏在含辛茹苦的织布纺线声中,将这个家摇摇晃晃地支撑起来,以至没有倾覆。余笛的朋友每至家中,郑氏有陶母“截发延宾”遗风,竭诚待客。余笛长大成人,待母特别孝顺,惟以发奋读书,以报母恩。余笛平日生活里,特别注重仪表,一派书生斯文样,“体貌轩举,襟怀蕴籍,好修饰,一巾一履必如制”。余笛不只是能伏案出佳作,亦善辩,有口才,展魅力,“每谈论,口讲指画,娓娓不倦,所至争为之倾倒”。

系马石
    初出茅庐的余笛才学赢得不少贵人相助。同治版《都昌县志》所列”雅重之“的三个,除”曹郡伯“以知府之身器重余笛,而在余笛诗作中没找到以谢提携之恩的诗作外,另俩人何申畲、张南山皆可在余笛诗中踏歌为证。何申畲(增元)在嘉庆朝曾任军机章京,此职俗称“小军机”,地位要比军机大臣低一等,后任江西南康府太守。道光庚寅年(1830),23岁的余笛得程督学以德相楷,补弟子员,也就是民间所说的经县学而授的“童生”。第二年,余笛顺利考中廪生,有“食饩”待遇,乡间唤“补了米的秀才”,官家会给廪膳补贴。都昌秀才余笛得何申畲怜惜才华,送入白鹿洞书院求学。余笛在《怀申畲先生》二首七律中,有诗句“毕竟文章惊世易,独饶风骨似公难”“事先知已惟公早,三复论文为我留”,抒发对何申畲的敬重。张南山(维屏)是广东番禺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文、医、经皆精,尤工诗。道光十六年(1836)官居南康知府,亲主白鹿洞事,与在白鹿洞求学的晚生余笛结为知音。余笛有《怀张南山先生》诗:“霖雨沾人数十年,到头依旧赋游仙。宦途正显身偏隐,诗板虽藏也正传。但是好山都眷恋,每逢佳士辄缠绵。听松庐外松千树,此处知公别有天。”
    余笛与张维屏(南山)似乎一直是隔屏而神交,缘悭一面。张维屏就任南康府知府,都昌县属南康府的治下,喜揽文雅之士的张知府编纂过一册《庐香集》,其中收录了他人转传给他的余笛诗作。临调他邑之际,张维屏托人捎去诗集并修书一封,在谆谆勉励余笛之余,还表达了未获一面之憾。第二年,余笛束装赴见,可张维屏辞职已回故里去了,余笛只得把“霖雨沾人”湿润于心田。

村巷道
    余笛在科场吹响的笛音,似乎总能在“高山流水”处回响。余笛在白鹿洞书院攻读期间,相继得到两位洞主的教诲与赞叹,一为江州(今九江)进士骆应炳,一为广丰进士徐谦。道光十六年(1836),余笛29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选拔贡,阅他卷子的是文渊阁直阁事的许督学,这次拔贡考试的题目是议“礼乐”之旨,余笛由“礼乐有其文,必有其情”入题,阐发时风的“先进”与“后进”。许督学写下如此批语:“神理兼谐,情文交畅,具恢恢有余之度,无格格不吐之词。此玉堂仙品也。”余笛拔贡后参加乡试,明清时的乡试其实是一种门槛已很高的科举乡试,具备了秀才之身才可在金桂飘香的八月进入此等“秋闺”,乡试考棚不是在乡间,而是设在省城的贡院。这年乡试的考题是选自《论语·尧曰》篇中的一句“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余笛开篇就将“劳”与“仁”作了无缝的粘合:“夫劳择其可,欲在于仁,皆理之当然也,不怨不贪,是不于此而见事?”在一番述经析解后,末句得到的结语是“此劳与欲之美也,而不骄不猛之实又可进观矣。”主试杨廷冕看罢余笛的考卷,“击节欣赏”,拟录乡试第一,并写下如此评语:“扫尽浮词,独标真蔬于题中,字字咬出汗浆,知其寝馈于先正者深矣。”最后以答卷中存在一些引用誊录小误,余笛被列第五名举人。按清例,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

村民在商议传承家训家规
    以乡试全省第五名中举的余笛,顺理成章地要将科场的笛声吹奏到京师会试的考场。道光十八年(1838),余笛北上赴京参加会考,倘是得中,离殿试荣录的“进士”之身就触手可及了。令人痛惜的是,舟车劳顿间余笛身染风寒,至京城已是体衰难振。有同辈劝其放弃会试,但余笛不愿虚此一行,抱疾毕场。乃至发榜,贡士不第。在京师滞延调养月余,中秋节这天,思乡心切的余笛启程南归故里,整四个月后的是年腊月十四夜至家中,他吟诗感怀:“身经病后仍留骨,句到吟成欲耸肩。”道光十九年(1839),余笛病逝于故里大溪坂,年仅32岁。

余笛诗页
    余笛在生命之灯行将枯尽全熄之际,所做的一件事是整理自己的诗稿,并命名为《北游南旋草》。所谓“北游”,指过去一年北上参加会试,途中所吟诗律;所谓“南旋”,即南归之意,“南旋”的四个月,“时雨雪载途,蓬舱偃蹇”,且多走水路,所以诗句中“雪”“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字。余笛回程中,有与他同龄的罗善庵和泰和人余廉山同行。余廉山因为有族缘,余笛称之“廉山叔”,三人在归途中互有诗词唱和。余笛对待功名得失,其实还算有豁达境界。他在《咏菊》中曾自喻:“笑汝性情浑似我,逢人能淡不能浓。”赴京赶考,称之“游”,怡情的是山水。会考失利,余笛也并没有多少的感伤,只有些许的惆怅。已有“举人”之身,已然蹬上了仕途的台阶,只等朝廷任命了,跻身于七品“知县”,或是低一品的“教谕”也是常制,更何况若要硬拼个“进士”身,来年还可重考。北上南下间,余笛情致上的变化,当然能从诗句中触摸得到。“北游”时作《渡黄河放歌》长律,一个“放”字,宣泄出何等的豪迈。面对黄河浊浪,诗云:“舟人告警我独喜,引杯更酌酌无已。风兮风兮真知己,正好举袂从此起。”“南旋”时复作《重渡黄河》,在北国途中有淡淡乡愁:“渡河而后离愁减,已觉南天是故乡。”余笛没有科考不利的颓萎,倒是有几份自嘲:“只恐河神翻笑我,春来冬去太奔波。”无论是“北游”还是“南旋”,诗中寄寓的是山水情、怀人情、读书情、故园情,所以后人论及余笛的诗作艺术成就,当然有生活化、通俗化、清新化、抒情化之长处,但细品下来,终究是缺少几份立意上的高远、合时上的通透,诗格上终究是悠远之笛声,而鲜有磅礴之激亢。

网络上售拍的余笛诗钞
    余笛的《北游南旋草》风格清新,琅琅上口,在诗艺上得到后世喜爱,这从版本学上的一些花絮多少能得到印证。余笛临终前编辑自己的心血之作,可说是在锥心操之,“取旧删订之辗转涂抹,期于无疵。家人劝以节劳,则姑应之不辍也。及卒,遗稿犹横陈满案焉”。余笛在《检南旋诗草漫题》中如此抒发对诗草的自珍:“不将落第扰襟怀,遣兴惟凭彩笔挥。赢得锦囊诗数卷,此来胜夺锦标归。”同治版《都昌县志》对《北游南旋草》有载录,所谓草拟“二册”,乃“北游”一册,“南旋”一册,合为一辑。余笛的此诗集应刊刻过木刊印本。亦有浙江兰溪藏家在网络上拍售余笛诗集钞本。2013年冬季,中馆人余明煌、余小文等将从余笛后裔余显寿那么得到的一册《北游南旋草》木刊本,以简体字重新印制了30余页的小册子行世。2021年盛夏,狮山乡籍的沪上律政界才俊李俊博士回家乡义家山,于八都访同邑退休老教师于承功先生,拜读了于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从其师处阅得原本后,自己用毛笔手抄的誊录本《北游南旋草》。李博士以“十年寻访,行踪万里,不期在老家得偿宿愿。冥冥中,故土总给游子一份眷顾和抚慰”来表达识见余笛诗集手抄本的欣喜之情,并且萌生了融入“发掘乡土文化,促进乡村振兴”主题而组织召开余笛暨《北游南旋草》学术研讨会的倡议。

于承功手抄余笛诗稿      
    “沿途鸡报晓,犹在梦中听。霜气侵人白,天光接树青。小寒生薄雾,月落见残星。遥指炊烟起,前村且暂停。”2021年已是84岁的四甲村人余里,暮年还能完整诵吟出余笛的《早行》一诗。老人早年家里有油榨坊,年少时他在村上读过私塾,余笛的诗被先生用来做范本。有公开资料注余笛是狮山乡人,这是一种讹传,可能是源于中馆、狮山历史上同属过“双桥”,余笛是中馆南塘四甲村人无疑。余笛有亲生女儿后来嫁都昌苏山土目戴圣蘅为夫人,余氏(1835-1909)在戴家生四女。余笛女婿戴圣蘅是名门望族,其祖父戴凤翔是嘉庆年间的进士,任庐江(今属安徽)知府时,余笛曾在府治地合肥拜谒过戴凤翔,戴知府阅过比他要小30余岁的乡晚余笛诗作后,称“此翰苑之才也”。张兰石在《鹤楼行略》中对余笛后人的叙载是,嫁给戴家的女儿是他“四女”,而余笛“以弟廷子嗣”。四甲村村民余显东在村上开了家小卖铺,他是余笛的六世孙。在他家楼房的下坡有一小峦,当年就是余笛的故居所在。据说余笛中举后,拟大兴土木建厅堂,础石粗壮,檩桁坚固,只可惜还没等得及行步仕途,便天不假年而亡故,那屋宅自然也没嵯峨立起。

李俊博士(左)与于承功老人
    “故园好桃李,定亦一番新。”余笛180余年前在《早春》一诗中如此吟哦。余笛的诗笛余音已远飘,当下,四甲村人诗意生活的强音响彻美丽的乡村……

中馆镇政府大楼(游雄 摄)


来源:汪国山
九江都昌发布

2条评分积分+110
田畈人 积分 +8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21-11-07
都昌零距离 积分 +3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1-11-07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479
积分
2
贡献值
139
都币
0
在线时长: 1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3-3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11-07
      

发帖
138986
积分
1015211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1-11-07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31014
积分
790835
贡献值
2225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69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1-11-07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51817
积分
63232
贡献值
248
都币
1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1-11-07
感谢汪部长精彩分享!

发帖
25829
积分
30704
贡献值
2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7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1-11-07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7006
积分
405933
贡献值
29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1-11-07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