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74阅读
  • 14回复

县中读书的那些时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2090
积分
1260608
贡献值
1137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0-10-11) —
    县中读书的那些时光
          余革新

     8月16日凌晨5时,赵乔松、张育欣、曹爱林、但国庆、陈林生和我分乘两部小车,前往西源乡后詹村,吊唁前些日因病仙逝的詹善政同学。
   回县的路上,我心潮起伏、思绪不断。我想:善政同学一生没有跌宕起伏、波澜壮阔,但也是艰苦奋斗、朴实无华、为民服务、为国尽忠,用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党的事业,在机关、村乡镇从政的道路上奋斗了一辈子。他的工作经历也和他的名字那样,长久留存人世间。善政,70余年来,随着岁月的流淌、年龄增长,其儿子、父亲、祖父角色也在转换,在这些职位上他也是尽心竭力、恪尽职守。可以不夸张说,善政的一生可以说是不断进取、不断奋斗、充实而幸运的一生。现在,他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当年,我们这些来自全县各地尚未脱离稚气十几岁的同学们,聚集在都昌最高学府——都昌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善政是我们初三三班的一员,他和美富同是一个村里长大。他们都在63年8月底,满怀着理想与憧憬,离开父母到县城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那时,我们都比较幼稚、冲动,却都显得活泼、好学、上进。从进校第一天起,我们都面临着很多困难。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每周或隔周都要步行数十里,回家拿米带菜。那时,大家每天早起贪黑、刻苦攻读,同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集体劳动。
   我们所在的都昌中学,他的前身是都昌任远中学。是一所百年老牌中学,为都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各类知识人才。学校地处县城西街,东临刘、赵、周家,南临鄱阳湖,北临西街,西临金街岭。她分东西两院,办公楼、教工宿舍、学生宿舍、大礼堂、食堂、初中部教室和宿舍都在学校西院,高中部教室在东院。我们的初中班级在学校礼堂后面平房两排教室。其实,作为走读生的我们,平时只熟悉校内的学习生活,却不太熟悉寄宿生同学。不太了解在校园内的膳食、住宿。初中三年不长也不短。大家一起度过了紧张、快乐而又色彩斑澜的时光。
   初中三年,我们共同接受了曹达务、曹世荣、谢名久老师三任的班主任严格、有序的管理,享受过曹达务、曹世荣、江民太、陈和玉、陈全常、徐文达、曹正象等老师的精彩教学。陈和玉老师,在我的记忆中非常清晰,他仪表堂堂、衣着整齐,操着浓浓的广东口音。后来我才知道,他与县医院的吴景芳医生都是印尼华侨。张行治、陈正道老师的课在我的记忆印象最深。张行治老师的物理课简洁易懂,陈正道老师的地理课条理清晰,图表穿插,愿听的同学比较容易接受。吴绍曾老师教学经验丰富,语文功底深、讲课生动。谭策勤老师政治课讲得好,眼睛却时而盯着天花板。曹世荣老师严肃认真,管理学生有经验。
  在众多老师中,有一位满头银发、个头不高的老者与众不同,他就是余宝华老师。住在大礼堂前面的房间,有着学者风度。据说,余宝华老先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正当年青,有文化而且胸怀天下、血气方刚,他投身到当时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曾担任当时的党组织负责人。他的博学多才,特别是中文教得好,深受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还有一位令人关注的老人,他就是余祖益老人。老人胡须飘洒,日夜出入于传达室的小屋,担负着收发、司钟、门卫的三项工作。他真诚待人,诚待学生、直率而又偶尔开玩笑。学校的钟声是靠挂在高杆上铜铃发出,声音悠扬又悦耳。大铜铃的铃摆下有个环,被系在一根长绳上,只要传达室的司钟者朝下有节奏用铁丝拉着,悠扬的钟声就会发出上课的各种指令。老人就是一位严格执行者,另外邮政包裹、邮件收发、门卫也是他的职责。我们两家是邻居,但很少在家里看到他。那时在我眼里,他真是一位和颜悦色的老人。
  初中阶段,三三班占开逊、张安安、邵斗安、张育欣、沈园孙等同学成绩优秀、学习用功。育欣的毛笔字写得好,曹爱林喜欢打篮球,刘素琴爱好文娱。大家各具特色。在初中阶段,同学们还参加了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考试,直到最后一次的毕业考试。
  初中三年,冗证了在校方、学生会组织书法比赛,选出优胜者,记得有一次。我曾亲眼目睹了胡四珊、罗序栋和张育欣等的书法作品。
  初三时,学校组织了的大型文娱表演,我们班表演了大合唱《英雄赞歌》,在谢名久、吴绍曾老师的指导下,演出十分成功,班上的刘素琴等同学尽情发挥了表演的才华。
  初中三年,我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参加班级、校方组织的数十次的体育项目比赛活动。还在肖善持老师指导、组织下在南山外的鄱湖边学习游泳。为此,我也呛过几口水,但学会了游泳。后来,在九江师范、下放劳动及工作之余的养成下湖游泳的习惯。
  初中三年,我们还参加学校、班级的生产劳动。班上的劳动,是劳动委员周秋发的安排,同学们一起校园外东边学校的蔬菜基地里参加劳动,在锄草、施肥、担水、种菜的过程中,享受了劳动的带来的辛苦与快乐。
  初中三年,我们的班级是优秀的集体,曾派出了刘松林、刘良珠同学参加学生会,出任学习部长。并在初一时就成立了团支部、班委会,学会了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向元松、詹美富、彭香生分别是三届团支部书记,支部还设有委员、团小组长职位。记得,周玉生是团小组长,是我的入团介绍人。班委会由赵乔松任班长,我任副班长,张育欣任学习委员,还有体育委员曹爱林、劳动委员周秋发、文娱委员刘素琴。
  初中三年,我们亲历了学校历届领导人。刚入学,张通明任党支部书记,陈先麟时任校长,陈修发、段志鸿时任副校长。书记张通明都昌周溪人,口才很好、声音洪亮,他作报告时,非常受同学们欢迎。校长陈先麟,修水人,属届党外人士是高级知识分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性格温和、和善,全面主持学校的各项工作;副校长陈修发善于管理学生,能当众喊出不少同学们的名字,在校内外威信挺高;副校长段志鸿是位南下干部,分管后勤工作,虽文化程度不高但工作责任心强。
  在食堂通往办公楼的路边有一栋新式平房,是学校总务处。走出总务处大门是一口老水井,再往南是学校大操场。大操场东西对角有一条永久性百米跑道,环绕一大圈是六百米环形跑道。大操场四周柳树成荫。办公楼外面是主席台。早上的广播操都在这里举行,由体育老师田绍乐或肖善持主持。说起学校的体育是在县里是可以引以为傲的。在九江地区乃至全省也有不少强项。学校的篮球队在县上可以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学生中象沈华生、冯上校等经常与田绍乐、陈全常、肖善持老师组队与校外的县人委队、水运社队等举行劳动节、国庆节日比赛。
  初中生活是丰富多彩,初一时,我爱好无线电,组装矿石收音机,也曾引来班上不少同学凑热闹。在城里居住的同学们中我和邵斗安、陈修忠接近较多,经常在一起玩。
  初三三班,从63年9月到66年7月,历时3年。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学校就进驻了工作组,由当时的团县委书记余星初任组长。幸运的是,我们还是如期参加了毕业考试。
  学生时代结束了。我也曾下放劳动,当过乡村小学、县城小学的教师,在教研室当过小学教研员,在政府机关中做过公务员。与初三三班不少同学打过交道。那时起,与过去的同学有不少交集,也与不少老师有过交道。尽了同学、老师之谊。
  初三三班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的确涌现出不少颇有成就的同学。他们的突出业绩是值得人们引以为傲的。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我们都是老话说的“古稀”之人。大家面对着千年的古老县城,都在回顾与前赡中不断地反思自己,总结人生。我们不要过分的自责往来的不足,而要坦然面对过去与未来的岁月。以赤子之心祝愿家乡和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1条评分积分+41
快乐生活罗 积分 +4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10-10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92090
积分
1260608
贡献值
1137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0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10-10
在上世纪90年代前,那时都昌县城只有一所中学都昌一中,被人们习惯称为县中。
都昌一中多年前就从西街旧址搬到了滨水西区,后旧址变成了任远中学,再到今年任远中学又搬迁到小转盘附近。
本人的初中、高中都是在都昌一中度过的,时任学校书记冯世传、校长虞宗藩,高三时的班主任是罗序柄。
我那届同学曹清华以全县理科第一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发帖
7744
积分
24788
贡献值
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974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10-10
文章作者比较念旧。

发帖
3902
积分
27339
贡献值
167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50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4-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10-10
人生在世,能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点点微薄的力量,此生足矣。

发帖
761
积分
23768
贡献值
4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7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0-10-10
        

发帖
7898
积分
58238
贡献值
5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2754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6-15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10-10
此文写得有血有肉,经典之作。西源乡人才辈出。今天又知道了西源乡的詹善政同志。谢谢楼主。

发帖
1650
积分
7644
贡献值
105
都币
0
在线时长: 44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8-12
我的老家
徐埠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10-10
看的出长辈是重感情,怀旧之人,那个年代乡下大多是不读书的,能读县中很不容易,也了不起!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当年恩师和老同学的名字,难得!现在人之间的感情淡薄好多,同学10年之后好多名字就忘得差不多了!愿你们都身体健康,儿孙欢乐,事业有成!

发帖
11389
积分
307279
贡献值
1000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3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10-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441
积分
939
贡献值
2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49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0-10-10
时代造就英雄,那个时代能读完小学都是不多的,能顺利初中毕业的,那可是高材生,成绩好与不好都较易走上仕途吃上一碗皇粮,现在这个发展飞快的时代,处处完善,没有真材实学太难混了

发帖
10972
积分
9206
贡献值
2057
都币
156
在线时长: 81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6-03-08
我的老家
和合乡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0-10-10
看的出长辈是重感情,怀旧之人,那个年代乡下大多是不读书的,能读县中很不容易,也了不起!这么多年了,你还记得当年恩师和老同学的名字,难得!现在人之间的感情淡薄好多,同学10年之后好多名字就忘得差不多了!愿你们都身体健康,儿孙欢乐,事业有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