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街尽头转角有剃头的,剃头的跟村里的不一样。脸盆放古色的架子上。洗面帕子很旧,灰暗得看不清上面的花纹,有洋碱的香气,并没有别人留下了的汗臭。老匠人驮着背给客人修脸、刮胡、扒耳屎,温热的水洗脸,一遍再一遍。
村庄里来的赤脚汉子,满身的牛尿臊,把牛绳远远的系在马路对面的电线杆上,一屁股坐进可以旋转的椅子,痛快地呻吟一声,看得镶花边的镜子里那个蠢头蠢脑的男人跟自己一样破衣烂衫,就傻傻地咧着嘴笑了。这档口,一块皂色布很温柔地围过来,师傅细声细气地问:剪西装还是平装?
胡子刮过,眉毛、鼻毛、耳毛都修过,耳也取了,师傅用软毛刷把汉子脖子上的残发扫了,之后用蛤蜊油搽了脸,汉子再一次忍俊不住露出黄烟熏坏了的大板牙,痛快得想打个喷嚏,忽然听得外面有人骂:牛拉屎了!哪个不想事的在电线杆上绻牛?
铺子是公家的。屋子很低矮,板门也都陈旧得厉害,从行头和做派看,老早是私人开的铺子,估计是晚清遗留下来的东西。
老长的一条街,唯一的剃头店,师傅没闲暇,也未见有许多顾客候着。我光顾了多次,只有一次是去剃头。剃头钱只要五分,说是洋碱钱。村落里出来的人过剃头店,一般是上洲劳作,多数时候没有钱,如果有,也是算定买几个馒头的。虽说不剃头,到了店门口,总会很正式地打量一下店里的光景店里的人。思索着什么时候攒下五分钱且又得了闲暇,就一屁股坐到那个能转动的黑木椅子上去,让师傅轻轻的刮胡刮脸,洗面帕子柔柔地在脸上抚动,一遍还一遍,之后取耳,舒坦得脚趾乱抖。一般也就是想想而已,上洲的时候,都是赶功夫的季节,没有几个人真能丢得下功夫来消遣。
我之所以有很多次去剃头店,是因为那年冬天筑中坝的时候,我被安排住在师傅家里。师傅家的房子也是泥胚的,建造得非常好,明明看得出房子有年头了,却找不到房子的破败。师傅的夫人长得柳秀,眼小如豆,似乎有轻微的眼疾。两个老人脾气非常的好,不张扬笑脸,也决不嘴乌面乌;轻声慢气,言语不多。
看得出这一家子的日子过得不错,圈里有猪哼唱,炊烟准时起,蒸菜准时香,家什摆放得极是整齐,门口晾晒的衣服也富足,针脚密而整齐。老匠人及时去店里,也及时回家吃饭、歇息。
他们慷慨地把自己的房子让给筑坝的民工住宿,一间厨房也让出来了,做我们小队民工的伙房。现在想来,必有民工言语粗鲁、不讲卫生、乱拿器物之类的种种不好,但真的没见俩老丝毫不悦的脸色。我们就觉得是忽然有了一门好的亲戚。
那时,他儿媳妇刚嫁来,好似刚满了十六。看得出也是农家女,非常文静,长长的辫子,发梢上微微泛黄,长相并不十分抢目,面目周正。
儿媳妇去娘家的时候,小队里的女人们就去她房间里参观,他们论道新媳妇娘家的陪嫁物好富足,马桶都有。那马桶放屋外晾晒的时候我见过,木料非常好,做工也精致,上铁红漆,有盖,盖的做工也没有丝毫的含糊。而那时,我队上的社员多数是第一次听说有马桶这回事。
这大约是门风所招。就是什么样的家风,招什么样的儿媳妇。
因为成了师傅的“亲戚”,雨天无法开工的时候,我去剃头店玩,盯着那些古旧的东西看。
世道大变,发廊渐兴,提供的服务比剃头店是加之又加,单在头发上做的文章就多得无法一一言说,老师傅不见,操刀的、玩泡泡的都是年轻人。街上许多的行业都繁华起来。有百货大楼,让我辈看得眼睛发光。我结婚的时候,去百货大楼买了上海牌机械手表,满心的欢喜。谁知这表心有旁骛,每天总有些时候是睡着的,任你怎么紧把也枉然。后来我妹妹做房子搞庆典,我和哥哥上百货大楼,合买了电视机。兄弟俩兴昂昂抬着去做母舅坐上。那电视机好似只有一个频道,也只有一个画面,就是使劲落雪,六月天也是,那雪也不一般,不是静静飘,而是沙沙的下。
雪沙沙下的时候下街末端板门里的剃头店还在。在新的世景里,剃头店显得很渺小,师傅在不在?是不是原来的老师傅?都没什么人在乎了。
我很坚决地认定这辈子享受的最高档的服务就是在周溪街板门店剃头。我觉得只有那个老师傅给人剃头是真的心无旁骛,心静如水,他给人的关怀和尊重是真实无妄的,他的手艺也是真的堪为人师。
都昌邵家街转角处有一处老的剃头店,许多的做派跟周溪老街的剃头店相似,转椅啦,黑木框的古镜啦,为人谦和的老师傅啦,让人感受温馨的服务啦,非常低廉的费用啦,那店也维持了很久,算是都昌文化遗产的一处。可以肯定的是,邵家街老剃头店并没有哪一个师傅在剃头文化上做得比周溪老街剃头店的师傅更好。
一条古来街,必然有也应当有些文化遗留下来,很多年很多年作为地方上的念想。周溪街有什么留下来?我想这剃头店真算是一样。当然,下街拐角处的剃头店是早就不在了,板门店还歪歪斜斜的在,并没有做任何的用处。老师傅应当早就不在人世。但我还是认为有些东西还在那里。并不是说砖木椅,也不是黑木框阳纹边立镜,当然更不是说师傅手上的种种行头。我是说那种精神上的东西一定会有传承。
世道浮躁,人心不古,食色之欲旺得烫手,除了看得到的光鲜好似百无一是。
其实并不是这样。好东西如精灵猫在某个地方,等着风吹日夜生。说不准什么时候,一场天街喜雨,绿油油的东西就冒尖了。
过着,过着,天色暗下;过着,过着,天气好起来。
好的光景里,或许在某一天就有一家剃头店,温柔的洗面帕子,一遍再一遍的洗脸,令人欢喜得想打喷嚏。
下街尽头转角有剃头的,剃头的跟村里的不一样。脸盆放古色的架子上。洗面帕子很旧,灰暗得看不清上面的花纹,有洋碱的香气,并没有别人留下了的汗臭。老匠人驮着背给客人修脸、刮胡、扒耳屎,温热的水洗脸,一遍再一遍。
村庄里来的赤脚汉子,满身的牛尿臊,把牛绳远远的系在马路对面的电线杆上,一屁股坐进可以旋转的椅子,痛快地呻吟一声,看得镶花边的镜子里那个蠢头蠢脑的男人跟自己一样破衣烂衫,就傻傻地咧着嘴笑了。这档口,一块皂色布很温柔地围过来,师傅细声细气地问:剪西装还是平装?
胡子刮过,眉毛、鼻毛、耳毛都修过,耳也取了,师傅用软毛刷把汉子脖子上的残发扫了,之后用蛤蜊油搽了脸,汉子再一次忍俊不住露出黄烟熏坏了的大板牙,痛快得想打个喷嚏,忽然听得外面有人骂:牛拉屎了!哪个不想事的在电线杆上绻牛?
铺子是公家的。屋子很低矮,板门也都陈旧得厉害,从行头和做派看,老早是私人开的铺子,估计是晚清遗留下来的东西。
老长的一条街,唯一的剃头店,师傅没闲暇,也未见有许多顾客候着。我光顾了多次,只有一次是去剃头。剃头钱只要五分,说是洋碱钱。村落里出来的人过剃头店,一般是上洲劳作,多数时候没有钱,如果有,也是算定买几个馒头的。虽说不剃头,到了店门口,总会很正式地打量一下店里的光景店里的人。思索着什么时候攒下五分钱且又得了闲暇,就一屁股坐到那个能转动的黑木椅子上去,让师傅轻轻的刮胡刮脸,洗面帕子柔柔地在脸上抚动,一遍还一遍,之后取耳,舒坦得脚趾乱抖。一般也就是想想而已,上洲的时候,都是干功夫的季节,没有几个人真能丢得下功夫来消遣。
我之所以有很多次去剃头店,是因为那年冬天筑中坝的时候,我被安排住在师傅家里。师傅家的房子也是泥胚的,建造得非常好,明明看得出房子有年头了,却找不到房子的破败。师傅的夫人长得柳秀,眼小如豆,似乎有轻微的眼疾。两个老人脾气非常的好,不张扬笑脸,也决不嘴乌面乌;轻声慢气,言语不多。
看得出这一家子的日子过得不错,圈里有猪哼唱,炊烟准时起,蒸菜准时香,家什摆放得极是整齐,门口晾晒的衣服也富足,针脚密而整齐。老匠人及时去店里,也及时回家吃饭、歇息。
他们慷慨地把自己的房子让给筑坝的民工住宿,一间厨房也让出来了,做我们小队民工的伙房。现在想来,必有民工言语粗鲁、不讲卫生、乱拿器物之类的种种不好,但真的没见俩老丝毫不悦的脸色。我们就觉得是忽然有了一门好的亲戚。
那时,他儿媳妇刚嫁来,好似刚满了十六。看得出也是农家女,非常文静,长长的辫子,发梢上微微泛黄,长相并不十分抢目,面目周正。
儿媳妇去娘家的时候,小队里的女人们就去她房间里参观,他们论道新媳妇娘家的陪嫁物好富足,马桶都有。那马桶放屋外晾晒的时候我见过,木料非常好,做工也精致,上铁红漆,有盖,盖的做工也没有丝毫的含糊。而那时,我队上的社员多数是第一次听说有马桶这回事。
这大约是门风所招。就是什么样的家风,招什么样的儿媳妇。
因为成了师傅的“亲戚”,雨天无法开工的时候,我去剃头店玩,盯着那些古旧的东西看。
世道大变,发廊渐兴,提供的服务比剃头店是加之又加,单在头发上做的文章就多得无法一一言说,老师傅不见,操刀的、玩泡泡的都是年轻人。街上许多的行业都繁华起来。有百货大楼,让我辈看得眼睛发光。我结婚的时候,去百货大楼买了上海牌机械手表,满心的欢喜。谁知这表心有旁骛,每天总有些时候是睡着的,任你怎么紧把也枉然。后来我妹妹做房子搞庆典,我和哥哥上百货大楼,合买了电视机。兄弟俩兴昂昂抬着去做母舅坐上。那电视机好似只有一个频道,也只有一个画面,就是使劲落雪,六月天也是,那雪也不一般,不是静静飘,而是沙沙的下。
雪沙沙下的时候下街末端板门里的剃头店还在。在新的世景里,剃头店显得很渺小,师傅在不在?是不是原来的老师傅?都没什么人在乎了。
我很坚决地认定这辈子享受的最高档的服务就是在周溪街板门店剃头。我觉得只有那个老师傅给人剃头是真的心无旁骛,心静如水,他给人的关怀和尊重是真实无妄的,他的手艺也是真的堪为人师。
都昌邵家街转角处有一处老的剃头店,许多的做派跟周溪老街的剃头店相似,转椅啦,黑木框的古镜啦,为人谦和的老师傅啦,让人感受温馨的服务啦,非常低廉的费用啦,那店也维持了很久,算是都昌文化遗产的一处。可以肯定的是,邵家街老剃头店并没有哪一个师傅在剃头文化上做得比周溪老街剃头店的师傅更好。
一条古来街,必然有也应当有些文化遗留下来,很多年很多年作为地方上的念想。周溪街有什么留下来?我想这剃头店真算是一样。当然,下街拐角处的剃头店是早就不在了,板门店还歪歪斜斜的在,并没有做任何的用处。老师傅应当早就不在人世。但我还是认为有些东西还在那里。并不是说砖木椅,也不是黑木框阳纹边立镜,当然更不是说师傅手上的种种行头。我是说那种精神上的东西一定会有传承。
世道浮躁,人心不古,食色之欲旺得烫手,除了看得到的光鲜好似百无一是。
其实并不是这样。好东西如精灵猫在某个地方,等着风吹日夜生。说不准什么时候,一场天街喜雨,绿油油的东西就冒尖了。
过着,过着,天色暗下;过着,过着,天气好起来。
好的光景里,或许在某一天就有一家剃头店,温柔的洗面帕子,一遍再一遍的洗脸,令人欢喜得想打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