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的前五年(1633),与陈友谅大战
鄱阳湖,因为鄱阳湖大战的完胜,而一战成“明”。鄱阳湖畔
都昌县,不少的村庄,也因这场战争而有了迷人的传说、谜样的典故,或增其村名的人文华采,或显其历史的底蕴丰厚。
苏山乡徐港村委会铁门袁村的历史之光,就在那场大战的烟云中闪烁。
铁门袁村亦称下西庄村(邻近的上西庄从下西庄分迁)。相传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一度屯兵在西庄的施家舍。某一日,陈友谅的战船一路浩荡,从湖口屏峰直逼朱元璋部。在1公里外的谢湖水域,只见对面山上一干人马,扛着粗壮的暗红的大炮式的兵器,铳烟掀天,往山脊高处逶迤。陈友谅部以为是早有备战的朱元璋部有了特制的新式厉器,便仓促掉头回营。兵力单薄的朱元璋本以为此役在劫难逃,但见敌方弃甲而逃,此时倒仗着声势击鼓助威,呐喊一片追杀陈友谅。其实朱元璋这边哪有什么新式武器,对方看到的只是西庄村上一位老人去世,八仙抬着棺木,逝者亲友相送着出殡而已。登基后的朱元璋感念西庄村让他打了一场胜仗,便在袁家老祖厅前赐建了一座门楼。门楼在构式上有三个特殊之处:一是门拱是弯弯的半圆形,进得门来才见紧邻楼墙的门楣是四方条石。这种“外圆内方”,相比于“外方内圆”的规制,独特一帜,也只有沐了皇恩,才敢取圆拱门形。二是两扇门的材质虽然是通常的硕厚杉木,但门面却包了一层结实的铁皮,成了“铁门”,想必是纪寓当时朱元璋部森严壁垒,拒敌门外钢铁般的气慨。西庄村自此又称“铁门袁村”。三是门楼正中的顶部有个祭红瓶,瓶内有面风宝铜镜。相传不管刮多大的风,门楼附近的灯火是不会被风吹熄的,只因了有这面铜镜相呵护。瓶口安插了一把钢叉,直刺苍穹。祭红瓶毁于“文革”期间。朱元璋还赐封了村后那座作为葬场而胜于战场的山取名为“得胜山”。得胜山脉绵延至苏山集镇,苏山乡曾有村委会曰“得胜村”,现在改称“石城居委会”。如今的得胜山是一片苍翠,出生于1956年的村民袁卖阳记得小时候大人称这座山为“剥皮山”,言其裸貌。相传朱元璋某日登山,见山尽秃,无了攀援,便插双筷子在山顶,后来并排长出两棵松树来。一己之皇恩浩荡,其实哪抵得了百姓身上蕴藏的无穷伟力,正是铁门袁村人多年来的封山育林,才造就了得胜山的一片生态之绿。后人还将得胜山下的白茶与朱元璋的传说相连,说当年朱元璋钦点铁门袁村产的茶为“贡茶”。村上现有40余亩白茶基地,得山水之胜,其茶品的一流倒是千真万确。
唐代边塞诗人岑参曾有诗句:“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所吟咏的是位于新疆库尔勒的铁门关的苍茫。对于鄱阳湖畔的铁门村,正可谓:胜山叠翠绿如葱,铁门斗拱弯如弓。悠悠650余载,门楼的砖木还是当年的原物,只是经岁月的锈蚀,铁皮换了几茬,也有村民指证现在能见到的靠近门槛石50公分许的铁皮,还是数百年前所蒙。铁皮斑驳锈蚀了可以更换,一些浸润到村民骨子里的民俗却亘古未变。铁门村现有80余户,400余人,每年的除夕夜,家家户户端着聚盘,带上祭品和蜡烛齐集祖厅,待一户不漏的到齐后,族上头首将铁门关上,先前是用木棒穿过三个洞孔横杠住铁门,后来两侧对应的洞孔塞阻了,抽插失灵,只得简便地拉上木栓关门了。村民祭拜过祖宗,还要到一侧的朱元璋的塑身后祭拜,这种民间的仪式感,倒也印证了铁门袁村的历史的确相涉于洪武帝。祀毕,将铁门重又打开,各家的年夜饭便在爆竹声中动箸举杯共贺团圆,祖厅的岁火也熊熊地旺起来。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05重新编辑 ]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