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一)
间接蒙蔽良知,直接才能真切了解个中滋味。
(一四二)
有需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生财之道。留心生活的人,就能发现人们的需要,发现了人们的需要,就等于找到了潜在的商机,剩下的就是根据市场的法则来采取有计划的行动,行动到位了,财源便滚滚而来。因此,有智慧的人他的心眼是明亮的,根本就不愁找不到维持生计的钱财,除非他在太多的选择面前迟疑徘徊,才有可能因错过时机而陷入窘迫,不然的话,他绝对不会为生活的困境所淹没。
(一四三)
惜物不闹物荒,惜人方免人弃。
(一四五)
魔的最终追求是为所欲为;
道的至高境界乃安之若素。
(一四六)
太过认真的人,总有一天会兑变成怀疑主义者。
(一四七)
时间是一个人为的为了说事方便而设立的概念,是对完整而连续的过程即永恒的切割,这样才有了诸如:纪.世纪.年.月.日.时.分.秒等名词问世。需要说明的是,无论哪一级的计量单位,面对永恒都显得短暂且不值一提,就像无论什么数同无穷大相比都趋近于零,几乎等于无。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要为寿命长短太过计较,应该计较的乃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如何使自己过得充实饱满——这是就理性的角度而言;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可以说对永恒的追求,对无限的向往,是人这类智慧生灵特有的不醒的梦呓。
(一四八)
唐代的鸟巢禅师,实乃真诚践行佛法的禅师,不为物所羁绊,以天地为僧房,以大树为禅床,全心全意求真悟道.布法宣经。一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概括了一切宗教家的说辞。冷眼静观那些安然栖居在飞檐翘角的庵堂之中.金碧辉煌的神殿之内的僧侣,我不完全排除它信奉佛陀,但我相信他们的行为业已证明了他们不是认真对待佛法,而是用佛法谋求它所需要的一种悠然闲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简单地说,佛法只是他们生活的工具,而非他们生活的指南。真正信奉佛陀的僧侣,在周遭遇到了灾难与困境的人,定会心怀慈悲而伸出救助之手,绝对不会漠然置之,像台湾的证严法师便是。能否慈悲济世是检验禅师真伪的试金石。
(一四九)
如果你的言行一致,那你便是一个真诚的人,就具有人格魅力,人们才心甘情愿地跟着你走。
(一五0)
机巧或许能成功,但只能侥幸于一时,而真诚,也唯有真诚才能维持长久。
(一五一)
糊涂的人,往往关心在意已经失去的东西,且深情回忆没有失去前的方便,甚至驰骋自己的想象:没有失去前是多么美好,而今一去不返,似乎一切美好和希望都离我而去,把自己的心灵浸泡在绝望的苦水里,从而看不见事物的多面性,这是多么遗憾。明智的人,虽然在面对失去的——尤其是美好的——东西,也感到痛惜,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不把目光停留在失去的东西上面,而是转向还拥有的东西,从中寻觅以前不曾留意的闪光点,从而使自己的心境明亮起来,情绪乐观起来,精神振作起来,希望燃烧起来,灵魂通过涅槃以后升腾起来。因而他的生活绝对可以再度阳光起来。由此可知,看待事物的视角不同,生活的态度也就不同,而不同的生活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生活质量,对此我们不能不察。
(一五二)
纯粹的空间,是一个可以向团转无限发散的维度,是无法测量的。它的基本单元是面,面与面层叠.交叉.错落,才构成了一个通常我们所说的立体空间。由于它的有限性,使得它可以用人为的标准进行测度。因此,大凡可以测度的东西,都不值得炫耀,因为它再大也大不过无限。中国人崇拜“天”,不为别的,乃是因为“天”为“一大”之物(汉字“天”是由“一”和“大”构成)。这里的“一”是指排列序数,意即:就大而言,天是排在第一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天”就等同于以上所说的纯粹空间。是故,就崇拜“天”的实质而言,乃是崇拜“无限”。有了这个观点,就能很好地解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取向:有价之宝不足惜,无价之宝才堪藏。
(一五三)
缺少行动的好心,往往被人猜疑;而漂亮的行为,常常能隐匿诡谲用心。做人之难,难就难在做到内心与行为的统一;识人之难,难就难在发现对象的内心与行为是否统一。
(一五四)
待客时,请学慷慨的钠原子——乐于付出;交际时,请学能吸引的氧原子——富含魅力;自处时,请学惰性原子——圆满自足,不怕孤独。(任何原子,要想在自然界稳定存在,就必须使其原子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钠原子最外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从而使次外电子层成为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氧原子最外电子层有六个电子,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吸引其它原子的电子,从而使最外电子层达到稳定结构;而惰性原子原本就有圆满自足的稳定结构,因而不需要与其它原子化合,而是以单独的个体存在)。
(一五五)
别看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个七斤半(头),叩问一下,你就会知道没有几个脑袋里装有自己的思想。
(一五六)
低头干活,你会觉得每迈出的一步,都踏在坚实的土地上;抬头看天,你才会领悟,你,还有你脚下的土地,都逃脱不了“空”的笼罩。因此,明白人,注重劳逸结合;糊涂人,只知不停地工作,或不愿劳作,苟且偷生,坐以待毙。只知做事不知享受的人,之所以糊涂,是因为他不知道,无论我们怎么努力,前途归根结蒂都是空的,世界并不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不愿劳碌身心的人,表面看来似乎聪明地意识到:既然人生的结局反正是一个“空”字了得,又何苦奔波劳碌呢,不如过一天得一天来得轻快。其实,心存这种想法,简直糊涂到家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不知道:人是奋斗的产物。放弃奋斗的人,与野兽何异?对于前一种人,令人遗憾的是——他没有享受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滋味;对于后一种人,人们鄙夷他,因为他愧对“人是万物之灵”的这个“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