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 山
苗山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鄱阳县银宝湖乡和都昌县南峰乡,横跨都鄱两界,而地理位置则坐落在鄱阳湖北岸,说它是山,却要加上“苗”字作前缀,可见它谈不上雄伟高大,它无非具有山的雏形,在山的族群里,只不过是山伢子,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山的秧苗(海拔不到100),这一命名很是形象贴切。虽然如此,但此地地势起伏不大,有坡坎却无崇丘,是故,苗山于此地便显突出,物以稀为贵,这正是苗山成为附近趋之若鹜的景点的原因。我之所以要为它写点什么,是因为它影响我的生平,我持审美的人生态度生活,就是緣于它。记得有位哲人曾说过:成人的行世风格,都带有童年的烙印。一点也不错,我对大自然的热爱,就是从我童年时跟随老师一起爬苗山开始的。那次爬山的印象,深深镌刻在我的心灵照壁,以致日后只要有人提起苗山,当年的风景就会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记得读小学五年级的那年,上巳节的那天,老师带领我们班全体同学朝苗山进发,同学们一路欢欣雀跃,载歌载舞,那高兴劲头就甭提了,高兴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然而,给我内在以震撼的,不是放松自由,而是老师的提醒:同学们,学校组织我们登山,不是放我们出来撒野,而是让我们出来感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祖国山川的壮丽,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机会,调动我们的感受器官——眼.耳.鼻.舌.手以及心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观察.体验.品味,这样才能不虚此行,这样才能体现春游的意义。听了此番话并谨记在心以后,当我来到苗山并登上顶峰,我的收获也就与众不同。我触摸了粗皮糙肉的马尾松树干,领受了马尾松针叶骚扰后的奇痒,品尝了野草的汁液,嗅闻了松树分泌出的沁人心脾的清香,谛听了叶底黄莺的鸣叫,并很自然地吟咏杜甫的诗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尽管当时觉察不出这就是诗意的栖居,但感觉十分微妙。难能可贵的是我在峰顶极目四望所看到的一切:西面油菜花黄成一片,犹如给绿色的原野铺上了一块硕大无朋的黄金地毯;南部山脚下油油青草蔓延至白浪翻滚的水边,烟波浩渺的鄱阳湖衔远山接天沿的壮阔气势,今天想起来确有令人豪情满怀的感慨;东边漳河温情脉脉,款款而来,独山像是苗山派出的小厮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再往东就是著名的雅雀农场,是雅雀湖围垦而成的赣东北的粮仓,那时,农田正处于翻耕待种期,一块块水田,就是一面面镜子,反射着天光云彩,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北方绵延百里的武山山脉,像是一位友善的兄长,替它挡住了南侵的寒流,难怪苗山以低姿态出现在兄长面前,这正是兄友弟恭的表现。我还仰望并见证了碧空如洗令人赏心悦目的蔚蓝,以及烟卷雾舒白云苍狗的奇诡与变幻。这一切太不可思议了,是教室无法领教体会到的,时至今日,我才真切感受到大自然才堪称最伟大的美术老师,以及“道法自然”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的永恒性。虽然这些体悟在当时没有也不可能诉诸文字,但已形成了这一思想的胚胎。这一切都得感谢苗山,是苗山的经历告诉了我,我很想替苗山作传,但无奈笔力不够雄健,只好退而求其次,写点东西搪塞,也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此外,想写苗山的冲动,也有我感恩故土的因缘在里面,故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没有其他本事回报故土,既然与文字结缘,那就用文字来讴歌故乡的风物人情,也可算是一种差强人意的回报方式吧。有人说,苗山是鄱阳县的,不是俺都昌的,这不算数,其实这是误解,苗山的主峰就落在都昌县南峰乡境内,就算不是误解,我说这未免太狭隘了吧,不说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的故乡就有多大,单说行政区划,也只是便于人事处理,并不能割断两地自然的人文的联系,我的家乡毗邻鄱阳,就在苗山的脚下,苗山早已成为我心目中故乡的地标,对苗山的爱,就是对故乡的爱。为了诉说这份爱,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黄莺,用歌声装点赞美我的所爱,这也正是我在“都昌在线”发文时所用笔名——苗山莺——的因由。爱不是抽象的,只有用具体行动来述说的爱,才是真爱,不然,就是打着爱的旗号来取巧投机。《苗山》这篇散文的完成,能不能算作真爱的表达,只好由读者诸君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