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19阅读
  • 21回复

谱牒文化学习与研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09-27


其实,对所谓王阳明谱牒的炒作,前些年就有过,只是由于“发现”时的严重失察,才导致了一些人对明显伪作的过分轻信和对无关谱牒的任意联想。这样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所谓“过分轻信”,可以1987年在重庆市巴县南龙乡发现的《王氏族谱》为例。据王希古《略谈黔北、渝南的王阳明宗亲后裔》(《谱牒学研究》第二辑)一文介绍,该谱中有这样的记载:阳明世家不居绍兴府余姚,而居金华府兰溪,由琅邪王氏的分支三槐王氏派衍而成。阳明父王华当年共生八子,除文献中提到的守仁、守俭、守文、守章外,另有守让、守恭、守身、守良四子。当年阳明贬谪贵州龙场驿时,其父王华也挂冠归田,并率领四子北上另觅安全居处,终于在当时川属遵义军民府的桐梓县坎沟卜宅落脚。后阳明复职调至江西,而王华因念成家立业不易,故不愿再作长途跋涉,于是便在当地生息繁衍,后遂形成今川黔一带的王氏族姓。阳明这一支王氏,四传至其玄孙王藩臣,复于清初“携二子运宏、运泰自黔迁蜀,插业于卫家坪(今重庆巴县南龙乡卫家坪)”。王运宏传嗣三代至尔德、尔琮等兄弟三人,又分为三大房族,后各立宗祠,繁衍迄今,三百余年来已传了十多代。这支随王阳明入黔的王氏后裔,至明清之际便已繁衍至二千余家,散布于仁怀、绥阳、桐梓等地,今天黔北、渝南一带世居的王氏族人,即多属这支王氏的后代。


不难看出,这本《王氏族谱》破绽百出、荒谬可笑,伪造嫌疑十分明显。其一,王华有四子一女,这是其同代好友陆深、杨一清等人的一致说法,当为信史。其二,守恭乃阳明叔父王衮之子,这是被阳明高足薛侃等人明确记录在案的,不会有误。其三,王守身在《横山遗集》中虽称徐爱为“姐丈”,但此处是指“族弟”,而非“胞弟”,这可从守身所撰的徐爱祭文中看出痕迹[⑩]。其四,谱中所记王华之史迹,皆经不住文献史实之考问,自相矛盾,漏洞百出,极不可信。所以王希古认为“该谱所记不可信,当是四川王氏依托攀附而成”,是完全正确的。后香港学者张克伟在引述该谱时,未作考辨,实失之轻信焉[11]。王阳明生前最为痛恨的就是“士大夫不务诚身立德,而徒夸诩其先世以为重,冒昧攀缘”的行径,认为这样做必然会导致“绝其类,乱其宗”的恶果(参见《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 916页)。但他没想到的是,这种恶果居然会发生在自家门内,而后人因缺乏科学分析,所以才出现了此等笑话。


所谓“任意联想”,可以2006年在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乡王家庄发现的《王氏宗谱》为例。据《兰州日报》报道:该谱共3册,书写于光绪十三年榴月(即1887年阴历5月),谱中共记载了王氏家族十七代人的生平与事迹,另外还有一本《王氏墓图》,记录了王氏先祖的墓葬所在地。谱中记言:明宣德元年(1426),余姚王阳明古北口(据传为山西太原)分支迁至兰州(今七里河区王家堡村),后家人在秀川一带放牧,遂形成袖川(今秀川)尖山同派的王氏家族。因此,王家庄的老人们都认为,分布在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家堡村和黄峪乡、安宁区孔家崖乡王家庄等地的近万名王姓,都是王阳明的后裔。于是,从2004年11月开始,村民们便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商议筹建王阳明纪念馆。后村民们共筹措资金二十余万元,在兰州交通大学后面的北山上建成王阳明纪念馆。在建纪念馆时,七里河区王家堡的村民发现一块刻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两米高的石碑,现为保存而移至纪念馆内。另据保存此谱的王坤升说,这套《王氏族谱》是祖上流传下来的,上面记载着老先人宣一公、宣二公从古北口迁到兰州袖川的全过程,共记载了十七代人,依次是宣、宗、连、永、文、绪、谒、三、之、立、乾、坤、大、本、始、足、称字辈。谈到现在公布此谱的目的,王坤升说是为了避免近亲结婚。


很显然,兰州市安宁区孔家崖乡王家庄村民这种以王阳明后裔自居而盲目兴建王阳明纪念馆的做法是相当荒唐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该谱的记述中随便找出一些违背历史事实的错误,以证明此支王氏与王阳明无任何关联。比如明宣德元年(1426)时,不仅没有王阳明,就是其父亲王华也要到1446年才出生,把那时迁至王家庄的王姓一支说成是“余姚王阳明的分支”,实在令人错愕。再比如,谱载这支王氏是从太原经由河北古北口(今属北京密云县)迁徙而来的,如果这都算作王阳明后裔的话,那全中国的王姓就都能与王阳明沾上边了,因为王姓追根溯源皆起源于山西太原而分支于山东琅琊,故可通称太原王或琅琊王[12]。更何况,在该谱及后来发现的清代石碑上,亦无任何文字可以证明兰州王氏分支与王阳明的亲缘关系。由此可见,若不对王氏各分支细加甄别,而只要看到《王氏宗谱》,就拿来攀附王阳明,甚至任意联想、胡乱猜测,这是很不严谨,也是相当有害的。不过应该指出的是,如果说村民们误认自己为王阳明的后裔,乃是出于对王阳明的崇拜和对史实的无知,那么一些媒体不加甄别的随意报道和炒作,则不能不说是对新闻真实性以及科学精神的严重违背。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9-27


那么,王阳明家人或后人究竟有没有修过家谱呢?至少就笔者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答案应该是否定的。至于其同族人是否修过族谱的问题,据笔者分析,其直系家族即后来迁居到山阴的一支估计没有修过,而留在余姚的其叔祖父、叔父辈这支是否修过则不好说。因为目前所知的《四明上菁李家塔王氏宗谱》是王阳明曾叔祖父王世昌的父亲王豪一支的谱系,而真正接近于王阳明直接谱系的《姚江秘图山派王氏宗谱》,因至今没有找到,所以对王阳明一支修谱情况的所有推测,都显得证据不足、说服力不够。


而要回答王阳明一支为何没有修谱的疑问,则或许要从王家的过早衰微以及户籍关系等原因中去寻找答案。阳明虽然十岁就随父迁居山阴,但余姚户籍并未改变,后来其子孙们也似乎一直保留着余姚户籍[13]。户籍不改,山阴一支修谱就名不正言不顺。若要与余姚同族人一起来续修姚江秘图王氏之系谱,估计又难以得到余姚秘图王氏传人的响应和支持。要知道,续修家谱或族谱这样的大事,若得不到余姚同族人在人力、财力和观念上的全力支持,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而余姚同族人对王阳明死后葬于会稽而不归葬余姚,以及王正亿被托养给阳明弟子而不是余姚的叔侄兄弟等等做法,也可能是心存不满的,所以王阳明后人即使想续修家谱或族谱,也不会得到余姚同族人的大力支持。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种推测,王阳明一支未修谱的更直接原因,可能主要还在于其后人没有修谱的需要和动力。


对谱牒学颇有研究的罗钦顺,曾对世族的形成和维持作过深入探讨。他在《上模曾氏重修族谱序》说:


语世族之盛,大率有三:源流深长,枝叶蕃衍一也;簪组蝉联,墙屋华润二也;才贤辈出,猷为克敏三也。三者之中,才贤为之本,苟有其人,则所以维持之者有其方,光大之者有其实,其实为家乡之所推重,岂直蕃衍、富贵云乎哉!(《整庵存稿》卷九,《四库全书》第1261册,页129—130)



认为世族存在有三个原因:一是历史悠久、规模较大,二是出仕不断、经济富裕,三是人才众多、立志奋勉。其中第三条是根本,也是人们衡量某一世族社会声望的依据。所以世家大族要在政治上保持崇高的社会地位,除了通过修谱、墓祭、庙祀等途径来维系宗族群体的认同外,还必须依靠自己的文化优势,通过大兴族学、书院等来加强文化教育,猎取科举制下的功名。换言之,是否读书中举、入仕为官以及修谱庙祀,乃是宗族跻身望族之列或维持社会地位的必备条件。只要“三世无读书,三世无仕宦,三世不修谱,则为下流人”[14]


王阳明的家族,虽其长期“宗江左以来,世不乏贤,自吾祖竹轩府君以上,凡结德累仁者数世,而至发于吾父龙山先生”(王阳明全集,第927页),到了阳明时,更是达到了功名之顶峰,但其后遂一路滑坡除了靠阳明来世袭封爵外,族中再无科第入仕者,更无在学术文化上有建树者。就如同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那些别视为“旧族”、“名族”、“巨族”的著姓望族一样,“富贵之家,远者三十年而一变,近者十年而变,或者七年而一变”,(温璜:《温宝忠先生遗稿》卷六《居家偶像》)阳明家族亦是倏兴倏衰,连续数代人才不兴而于功名无涉,很快使这个功盖一世的名族走向了沉寂,归有光所谓“今世谱学龙废,虽当世大官,或三四世子孙不知书,迷其所处,往往有之,以谱之亡也”(《震川先生集》卷二《华亭蔡氏新谱序》)  ,以及王士性所谓“缙绅非奕叶科第,富贵难于长”(《广志绎》卷四)的论断,的确在王阳明家族身上得到了验证。


其实,不修谱与家族衰微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也就是说,阳明家族的过早衰微是王家无人修谱的重要原因,反之又可以说,王家无人修谱也是造成其家族过早衰微的原因之一。罗钦顺在《雷冈康氏族谱序》中曾强调指出:                                                                                                                   


子张子有云:“子孙才,大于文行,诚能汲汲焉用力于此,将所以大其族者,不亦有余地乎?莫非文也。而谱牒亦其一事,凡族之谱牒,非有才子孙出,盖亦莫能修之。谱牒不修,则本源弗明、昭穆弗辨,仁孝之道、雍穆之风鲜不微矣。前代虽有显者,其亦不复接于耳目,又安知践修之责之在于我,求其能免于卑陋而聿进于高明,岂不难哉!故善观人之家族者,即其谱牒之废举,而其昌大与否亦自可见。(《整庵存稿》卷九,页127)



在罗钦顺看来,修谱可以保族,观察一个家族的谱牒之废举即可知其昌大与否。是故“世久而族蕃,谱不可无作也。谱作而源委明,昭穆辨,戚疏之分著,显晦之迹彰。一展阅间,必将惕然有动乎其中者。仁让之行、诗书之业,相与敦其所未厚,廓其所未宏,则于前为有光,于后为可大,此谱之所系未可轻视也。故凡有志于尊祖厚族以大其家者,未尝不以谱牒为重”(《整庵存稿》卷九《龙陂谢氏族谱序》,页126)。总之,看一个家族是否昌大,只要看其谱牒之废举即可。而修谱之成败,又主要看其族人的才干和贤德。只要有了人才,谱就能修成,族亦能昌盛。换言之,若某一大族,只有“功德有可称”的前人,而无“承其后者”(《整庵存稿》卷九《义城黄氏重修族谱序》,页129)的继承者,那么修谱盛族就只能是良好愿望而已。王阳明的后人,才能大都平平,贤德更是差劲,不仅再无登进士者,而且也少有“汲汲焉用力于文行”者。故此笔者认为,如果说王阳明不修家谱,是因为戎马倥偬、无暇顾及的话,那么其后人未修家谱,则主要是因为阳明家族的过早衰微[15]。此外,明中后期开始的一些名宗大族对修谱不够重视,也是重要原因之一。罗钦顺对不重视修谱的严厉批评,就反映了当时世风奢靡,无“本于尊祖睦族之心”,而置“维持久远无穷之计”(《整庵存稿》卷九,页123)于不顾的严重之程度,他说:


有作于前,有续于后,斯其族为有人矣。世之名宗大族承休席宠,岂无才且智者,杰出乎其间?然所致美以夸耀一时,不过服食舆马宫室玩好而已,至伦谊所系如谱牒之类,求其有能究心焉者,指其可多屈乎?(《整庵存稿》卷九《泰和杨氏重修族谱序》,页121)



阳明后人,先是为争夺家庭财产闹得不可开交,后又为世袭爵位弄得分崩离析;他们大都想着如何分享王华、王阳明所创立的家业,而根本无心“维持久远无穷之计”,因此像修家谱、族谱这类无利可图、劳神费力之事,就自然少有人去关心实施了。王阳明去世得早,修谱盛族原本是其后人的应尽责任,然因其后人不争气,不仅家谱未修成,甚至连有直系关系的族谱都可能没留下来。这就是笔者对王阳明家事、家族、家谱的总体看法,是否得当,还有待进一步求证。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9-27
王阳明第十六世孙王诗棠先生一家共进晚餐,席间听王先生次子王书翔说,他小时候在绍兴王府家中曾见到过“家谱”,但记得书中只记到王华、王守仁父子为止,而阳明以后的内容记得好像是有人手写补入的。遗憾的是,“文革”时,王家因怕抄家受牵连,把此“家谱”给烧了。这与王诗棠先生前些年对笔者的说法相符。不过据王老回忆,该“家谱”连同一幅阳明遗像,都是早年从余姚拿到绍兴王府的。据王书翔所述情况分析,其小时看见的恐怕并非“家谱”,而只能算作“族谱”,疑即与王阳明世家有直接关系的《姚江秘图山派王氏宗谱》(详见后述)。

[②]其实这则消息并非“新闻”,记得早在2005年的《钱江晚报》上笔者就曾看到过。但当时并未标示“发现”,也没说是“王阳明家谱”,所以反响平平。也许发现者觉得还“不够”,于是这次干脆以“上虞发现王阳明家谱”为醒目标题,来吸引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眼球。



[③]王季,字应良,号质庵,南宋淳佑三年由上虞达溪徙居余姚秘图山北,生有四子,第三子子俊生于宋景炎元年,子俊生有四子,长子士元生于元至元二十九年,士元有三子,长子王纲,字性常,为王阳明六世祖;次子王纪,字秉常;三子王维,字敬常。



[④]参见褚纳新:《从谱谍记载看王阳明家世》。



[⑤]参见胡珠生:《刘基家谱的史料价值》,《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校2006年编印,页448



[⑥]达溪位于虞南四明山腹地,东邻余姚境界,此溪源自余姚黑龙潭之龙溪,经徐家塔、岭下、旧宅与浪上溪交汇,沿溪一带为王氏族居之地,人称“生畈十里王”,旧属上虞县十九都(参见褚纳新:《从谱谍记载看王阳明家世》)



[⑦]按:始迁祖应是质庵公王季。《达溪王氏宗谱》有多处误记,此即为一例(参见褚纳新:《从谱谍记载看王阳明家世》)。



[⑧]参见夏国初:《由王阳明祖籍上虞说谈家谱》,《余姚论坛》2007415



[⑨]参见太翼等:《壁立千仞,润泽后世》,《宁波日报·四明周刊》2007424



[⑩]对于王华以后“守”字辈的考证,可参见拙作:《王阳明史迹论考》,《国学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刊,2003年第11卷。



[11]参见张克伟:《关于王阳明世系的一份珍贵文献》,载《张克伟论文著述汇辑》,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2005年版。



[12]参见拙著:《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页2



[13]参见拙作:《王阳明迁居山阴辨考——兼论阳明学之发端》,《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14] 参见褚纳新:《从谱牒记载看王阳明家世》,《王阳明的世界》,第340页。



[15] 参见拙作:《王家衰落的过程及其成因——王阳明家事辨考》,《浙江学刊》2007年第5期。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10-04

国家档案局 教育部 文化部文件


国档会字(一九八四)七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

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搜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我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国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能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国 家 档 案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0-10-04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一九八四〕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一九九七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二零零六年六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四十二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

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要求,编撰好本地区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谱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特此通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办公厅


二零零一年二月七日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0-10-07

关于新千年首次重修都昌《夏氏宗谱》的通知


为了继承和发扬夏氏历代闻人风范和优良传统,挖掘和研究历代宗谱文化内涵,加强宗亲之间的沟通与友谊,达到爱国、敬祖、亲宗的目的,经与各宗亲村代表商议,同意在二零零八年重修宗谱,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征集资料


(一)文字资料


①历代谱本;②墓志铭、祠堂铭,重修祖堂及学校序文;③历代当地夏姓作者诗文、书画作品;④夏姓源流、历代世系、迁徙及繁衍、堂号、郡望等;⑤历代夏姓闻人传略、轶事、名录;⑥祖训、族规;⑦祖堂等处对联;⑧宗亲村庄简介,反映该村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及经济、文化、政治概况(每村一篇)。


(二)图片资料


①有关山林、池塘权属录;②当代闻人简历及业绩介绍,每人交两寸彩照一张。文字资料要详实、简要、准确、规范,图片资料要清晰。


二、誊写谱初稿的说明


誊写谱初稿是排版前的必然程序,各村编写人员一定要按规定誉写。


(一)族谱印刷采用八开竖排进行,从右至左书写,每一面为五横格(即五世),标志“五世其昌”。各村誊写谱稿一律采用竖排,每行字数为九个字,同时加上标点符号(老世系照原谱本打印,不必重抄)。


(二)族谱的纪年。在一九四九年以前出生宗亲,其已经不在人世的,可惯用干支轮转纪年方式登记;尚健在的,一律采用公元纪年法登记,但在括号里注明干支年份,换算时间要准确。


(三)根据“男女平等”原则,吸收国内、县内其它姓氏修谱“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作法,本届修谱女性(含媳妇及去年底未出嫁的女儿)一律书写姓名及生辰八字,纯女户女性宗亲上谱,应列派名进行登记上谱。对已出嫁并健在的女性宗亲,本人愿意,也可以记载。


(四)宗亲上谱,按次序进行,即先写派名××,字××,号××(务必与户口簿上的名字一致),生于×年(括符内注明干支年份)×月×日×时(用农历纪月日)。再写娶妻×××(姓名都写),生于年 月 日(最好写明学历、党派、职业、职务、职称),最后写生男(女)姓名。接下格写生男(女)的姓名出生年月日时情况。宗亲落户外地,应在谱上写明落户×省×市(县)×乡(镇),以便联系。


(五)宗谱的整体编排(修)法有两种,一是宋代苏洵的“直观吊线图式”;二是欧阳修的“五世列图式”。我族历代修谱采用欧阳修的“五世列图式”。即在上册之中第五格写到红(望)丁:宗×,那么,新修宗谱另册,在本宗内,按房份(支派)重列,第一格重写红(望)丁:宗×。重列要按房份(支派)顺序“整体搬迁”,开头及结尾(即每一大横格内)所列的派行辈份必须一致。如原谱中的第五格空白,即望丁记在第四格或第三格,该宗亲系列,暂不“搬迁”。


(六)对于已故(殁葬的宗亲),应与明殁于×年×月×日×时,葬×山×向)殁不详者,就写“殁不详”。


对于迁居外地多年,失去联系或本人不愿意上谱者,则写上“迁居×省×市(县),无联系”。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0-10-07

(七)凡无后代的宗亲,需要过继子嗣者,每一男丁限过继一户,若确需一子多继的,过继两户以上(含两户),按丁收费。


(八)若需上望丁的,每一望丁(未出生的)收费二十元。给小孩取名字,最好不用单名,同村人力求不重名,以免麻烦。


(九)古往今来,盛世编志修谱,动乱之时,难以顾及,考虑到长生添丁,各村世系谱之后,务必留足“长生添丁页”。


(十)编写谱初稿,务必逐门逐户调查登记,誊写力求准确、规范,定时交谱局审核。初稿打印后,交各村编委反复校正,由户主、编委签字后交谱局打出二稿,再审查、付印。


(十一)在修谱期间,生的男孩上谱收喜钱八十元


(十二)谱内的文字记载(含世系),最好添加正确的标点符号。


(十三)宗谱印成后,选时定日出局,发谱按宗亲村始祖迁居都昌先后顺序依次进行。每村只派两名代表领谱,每隔五至十分钟发一宗。各村应大力支持,不得籍故滋事。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0-10-07

三、经费问题


本届修谱预算总支出约八万元,收费标准是:①男丁每人五十元、女丁二十元;②每宗谱收纸张费四百元;③寿像、遗像(黑白,放在世系谱本人记载中)每张五十元;④望丁每人二十元,此款项均交谱局。考虑到各村编写谱稿、出差、接谱等开支,各村可适当多收,各村编委可按现有登记人口数,每人按二元计算工资。


由各村播迁外地的宗亲,应由各村负责联络动员其认祖归宗参加修谱,谱局不承担责任。

发帖
1882
积分
25575
贡献值
-30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小时
注册时间: 2010-06-07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0-10-07

四、收录现(当)代闻人范围及收费(赞助)标准


为了弘扬当代我姓名人风范,展示我姓代有才人的史实,激励后代学习先贤,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立志成才。参考其它姓氏修谱的新举措,增设“现(当)代闻人录”章节。现(当)代闻人(含本姓氏已出嫁、未出嫁女性宗亲及本姓男方宗亲的配偶)按下列标准收取赞助费,赞助自愿。


(一)在职党政军机关副处(县)级及以上,或相当于副处级以上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者,较为成功的国营、民营企业家,赞助费每人二千,多则不限。


(二)在职的党政军机关副股级以上、正科级以下,中小学国编教师、医师及其它行业的大中专毕业分配有固定收入者、工商个体户、建筑承包商、项目经理,收工本费三百元。凡闻人中退(离)休及已故者,只收工本费,也可酌情减免。


(三)正在攻读或取得大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宗亲,只收工本费。


(四)对于宗亲内从事基层工作的村(居)委会干部,乡直机关(如林场、水管站)负责人及乡村医生,收工本费。


以上闻人(含已故者),均在新谱中介绍简历业绩,拓印二寸彩照,并赠送内容新颖丰富的精装《谱首卷》一本,以作纪念。


俗话说“青史留名”“千两黄金难买名”,望诸位闻人积极参与,不要错失良机。


特此通知


都昌县《夏氏宗谱》编修委员会


二零零八年岁次戊子八月

发帖
1163
积分
27035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04-18
我的老家
汪墩乡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0-10-10

我一直在研究江西弋阳刘巨容和刘汾两位先祖,唐代末年山西道节度使,大破黄巢起义军而出名的,隐居在江西弋阳,生有十四子,一百零八孙。


从他那时开始,发到今天己有500百万人口了,分布于江西九江武宁,南昌,永修,都昌(汉胜公,汉广公后裔为主)、鄱阳,乐平,婺源,余干,贵溪,金溪,玉山,上饶,外省有湖北的武穴黄岗随州地区,安徽的安庆和池州以及合肥等地区,浙江的湖州,河北,天津等地、四川成都,重庆,贵州一些地区,湖南衡阳一带。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