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慈善情怀
王永福 本报记者 余纯桃 文/摄
近日,爱心中国——第二届中华慈善人物、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在北京揭晓,都昌县都昌镇东街居委会83岁的老大妈高双凤榜上有名,成为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中华慈善人物。十年来,高双凤老人向社会困难群体共捐款34万多元(本报1月20日曾作报道),一位八旬老大妈何以如此热衷于行善,近日记者前往都昌采访了高双凤。?
曾经历尽千般苦
高双凤生于1924年,1944年出嫁,生有四个儿子,大儿子今年62岁,小儿子今年也40多岁了。丈夫在小儿子不到9个月时就离开了人世。
丈夫去世后,高双凤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靠种麻、做麻把小孩拉扯大,在空余时间她还去做保姆。一家五口每天都只吃两顿稀饭,没钱买油、盐,就用酱油拌稀饭吃。高双凤至今还记得,大儿子小时候经常吃不饱,便出去捡人家红薯地里剩下的薯根回家煮着吃,没捡到薯根就硬饿着。为送四个儿子读书,高双凤带着四个儿子捡过破烂,捡麦子,捡稻谷。但靠捡这些毕竟是杯水车薪。高双凤老人说,那年月里,她们一家人吃尽了苦。
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枭阳县发大水,县城被大水隔成了两边,家里没粮食吃,街公所的柳所长捐给她家4元钱,买了40斤大米,她当时非常感动,从那时起她就教育儿子们,一定要争气,以后挣了钱要回报社会,帮助贫困人家。高双凤的四个儿子,有三个都只读了小学三年级,只有老三初中毕业,随后便被送去跟人学手艺。四个儿子都非常听话,为人善良老实能吃苦,先后进了都昌县建筑总公司做泥工,在做工时人家见小伙子勤快、手巧,便主动给她几个儿子介绍对象。高双凤四个孩子娶老婆,都没花一分钱,也没摆酒宴,到公社打了结婚证就成了一家人。
苦尽甘来不忘本
老人的四个儿子干活都非常卖力,能吃苦,深受领导器重。1973年都昌县建筑总公司在景德镇市设立分公司,公司领导一致推荐高双凤的三儿子吴义周担任分公司经理。吴义周在景德镇呆了20多年,然后辞职到珠海搞工程建筑、设计、装潢,其他三个儿子先是在都昌建筑公司工作,随后转战南北,在建筑领域里打拼,家庭生活渐渐好转起来,生活条件改善之后,儿子们总不忘给母亲寄生活费、零花钱,逢年过节回家总不忘塞点钱在母亲手上。
看到儿子们能挣钱、有孝心,高双凤老人非常高兴,可她把儿媳给的钱全存在一起,把晚辈买的新衣服放在箱子里,舍不得穿,总想找个机会去帮助那些苦难人家,看到高双凤老人将儿媳给的所有钱都送给别人,刚开始,有位儿媳不理解,老人便说,我们一家都受过别人的恩惠,现在有能力了,能帮别人一下是一下。在老人的影响下,三儿子吴义周在景德镇曾先后帮助两名孤儿上学,并常年帮扶一位五保户,直到五保户老人90多岁离开人世。
慈善会里成常客
1998年都昌县遭受特大洪涝灾害,灾民的困苦生活,高双凤老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念头就在她脑海里回转,她知道受灾群众这个时候极需要帮助,所以她一次性向县民政局捐款10万元,从那时起,她每年都会向民政局捐款。2000年,都昌县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慈善会,高双凤从慈善会办公室得知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孤儿想读书却没有钱上学时,她的心便像刀割一样痛,慈善会成立后,她每年年底都要交一笔善款,从1998年至今从未间断,共捐款34万多元。
都昌县三叉港镇梅堂村有位叫查清华的女孩,父母双亡,查清华由祖母抚养,生活非常困难,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在家,高双凤得知查清华的情况后,每年开学前都会给她送去学费,查清华现在读高二了,在三叉港高中成绩名列前茅,查清华说,是高奶奶给了我学习的机会,我以后走上社会,有钱了也像高奶奶一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克勤克俭献爱心
高双凤老人的几个儿子近些年挣了一些钱,都建了自己的楼房,而老人依然住在改造过的一栋旧房内,在老人住的地方,记者见到,房里有一台旧电视机,一张木制高低床,被子也是旧的,一张老式低柜,老人穿的都是一些旧衣服。老人身体好时,就自己做饭,身体不适时,晚辈们就会把饭端到她的床前。老人说:“自己能动何必去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呢!”
高双凤老人的小儿媳介绍说,婆婆生活非常俭朴,一个礼拜难得开一次荤,平时给她买的新衣服,她总是舍不得穿,身上到现在还是穿着一件十多年前的大襟衣裳。高双凤老人还说,她们是在苦日子里头熬出来的,感谢党的政策好,她家的生活好起来了,但还有穷苦人需要帮助。她要把帮人的这种美德传承下去,也要让子孙们都有这样一份爱心。高双凤告所记者,只要她活着,她每年都会去捐款,如果她死了,她也要儿子们将慈善捐款活动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