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塘知青回家了!寻找青春的脚印!
土塘公社大院内的那口井-----作者--阿义---作2012年2月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么一口井总会时常令我想起的,它虽是众多水井中的一个,但因为在土塘插队落户当知青的岁月中许多记忆与它有关,也就有了一份独特的念想。
井四周长了几棵柳树,树下铺砌着又宽又厚的大青石块,柳树的根深深地扎到地下,就连井深深的井壁上都长满了几米长的红胡须一般的柳树根须。井是一口人工挖砌的砖井,深达三丈之多,井壁一色的青砖砌成。井口沿是两块同样大小的大青石,一律外方内圆,如两块元宝扣在井口,圆圆的井口周长大如两人合抱。井沿口上面的两块大青石上各有十八道分布均匀的沟,光滑而圆润,疑是人工雕琢,又是打水的井绳经年累月磨出的痕迹。井边上“此井建于XXX年”的字样清晰可见。只是现在回想不起来了。不管怎样,给存在土塘公社大院内那口井平添几份悠远的神秘,昭示着这口井的历史沧桑。
无论春夏秋冬,到公社,我会拿起水桶和井绳去井里提水,拿起葫芦瓢,舀一勺井水仰头喝下去,那清凉甘甜的滋味,真是荡气回肠、沁人心脾,甜甜的。
隆冬季节,人们裹紧棉衣,缩着脖子,我会提上一桶井水。洗把脸,刚汲上来的水,水面上还冒着热气。老表们常告诉我们,喝了井水的人,不会变坏,也不会生病。也许真是这样。
因为很少去井里提水。不是慢慢地把木桶往井里放。而是快速地让那铁箍箍着的木桶本来就桶底箍在桶帮里面,桶底小桶口大,桶里装再多的水也不会压掉桶底的,但从底往上撞击,撞掉桶底的几率就高了。被撞掉桶底,我又是一阵手忙脚乱地将桶底捞出来,公社食堂的大厨师人称“火焱得”见状便会吱哇地叫。好在我和知友跟大厨师“火焱得”平时关系不错。我才逃过了他的臭骂。上次土塘知青聚会,有知友对我说。上次他们去土塘,见到了当年的大厨师“火焰得”。“火焱得”还提起我,王镇义来嘛。记得当年我每每去公社,赶不上吃饭时间。“火焱得”会把他的那份饭给我吃。
在知友的调教下,慢慢懂得了把木桶往井里放,不是水桶的底直接撞击水面而是先放桶口。当桶口接近井水完全沉下后提井绳,满满的一桶井水就提上来了。有时我们会有滋有味地欣赏着井中的水波和我们的倒影......
每当全公社上海知青们在公社办学习班时,男知青们有时会帮着提水,女知青们围在井边洗衣伴随着浓浓的沪语欢声笑语和嬉闹,整个土塘公社大院笼罩着温馨的气息中。当年在土塘虽然生活艰辛仍有苦中取乐的情景,今天思绪万千。使人感慨。
斗转星移,土塘知青岁月也已过去了几十年,土塘公社大院的那口井,背后的故事如今又有几人记得。上次听张部长说;老土塘公社办公楼已改为养老院。不知当年的那口井还在吗?
编后语;前几天和土塘知友通电话聊土塘知青的岁月,想想当年在辉煌知青集体户里干一天的农活只有0.16元。大返城那年大家各奔东西。几十年后我们相聚。如今我们已进入了后知青时代。想起了朱元璋的一口井哲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都有原本属于自己的那口井,这口井里的水虽然不满也不浅,但取之竭,用之不尽,这话虽然简单,然而意味深长。活在当下,快乐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