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湖水清 照过去昭未来
鄱阳湖中有渔舟在唱着古老的歌谣,侯鸟飞去飞来唤来着春秋冬夏,潮起潮落始终未变的只是她母亲般的情怀。这60年对于鄱阳湖来说,可谓沧海一栗,可是鄱阳湖在我们的记忆里,却闪烁着其独具的魅力,历久弥新。
“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鄱阳湖曾让湖区人民饱受痛苦。据记载:1954的洪灾,湖区315万亩农田被淹,受灾人口达330万;1998年洪灾,淹没耕地69万亩,60万人的家园受损。而水位涨落遗留下的大片滩地却成为钉螺繁殖的最佳场所,鄱阳湖湖区内血吸虫病曾普遍蔓延……
这些记忆是让人悲伤的,但痛定思痛之后,我们由狂热到冷静,从围湖造田转变成退田还湖;我们由习惯到理智,从只知道向鄱阳湖讨生活转变为在全国率先推行禁渔期;我们由简单到智慧,从一心一意消灭血吸虫转变成对湖区生态的全面保护。
人们将鄱阳湖描述为挂在长江腰上一只宝葫芦,形象而准确。鄱阳湖每年流入长江的水量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所以有人说鄱阳湖不仅仅属于江西;鄱阳湖每年接纳近百万只越冬的珍禽侯鸟,所以有人说鄱阳湖不仅仅属于中国。
于是,鄱阳湖这个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成了首批世界重要湿地,成了珍禽王国,拥有世界最后的“水生态特区”的美誉,发挥着维系中国与世界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的特殊功能。
是的,这“一湖清水”不仅是江西人的骄敖也是江西人的幸福。而随着省委、省政府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标的不断推进,我深信,鄱阳湖这张江西的名片将变得更加美丽。
因为这“一湖清水”不仅映照着过去,她还昭示着未来。
自20世纪50年代起,鄱阳湖周边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开始了。这一运动的直接后果是,在其后短短数年内,人们开始为“江湖阻隔”埋单——生态系统严重破坏、蓄洪能力下降、洪涝灾害频繁。而水位涨落留下的大片滩地成为钉螺繁殖的最佳场所,湖区内血吸虫病曾普遍蔓延。
无论春夏秋冬,鄱阳湖环湖地区的人们就这样“临水而居,靠水吃水”,享受着母亲湖慷慨的赠予。
为从根本上打破贫穷与生态环境之间的恶性循环,1983年,我省开始在鄱阳湖地区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遵循“治湖必治江、治江必治山、治山必治贫”这一全新的生态修复和发展模式,对鄱阳湖地区进行治理。
同年,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成立,并于1988年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有效保护渔业资源,1987年开始,鄱阳湖部分水域实施春季禁渔和冬季休渔制度,对保护野生渔业资源、改善湖区生态环境起到很大作用。
随着各种治理和保护措施的相继实施,保护鄱阳湖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把目光投向这片享有“白鹤世界”、“珍禽王国”和“世界最后的水生态特区”美誉的湖泊。在某种意义上,鄱阳湖已不仅仅属于江西、属于中国。
2008年,新一届江西省委、省政府班子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以保护生态为开始,再延伸到环鄱阳湖地区的生态经济建设,既保住鄱阳湖的“一湖清水”,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将“生态”与“经济”统筹起来发展,大胆创新地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把人民对富裕的要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牢牢的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