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我的小土屋
思念我的小土屋——忆土塘公社上海知青集体户宿舍
土墙、草屋,对于生长在上海的我,感觉就象童话里的美妙场景,神秘而遥远。那里,天高云淡,清清的池塘映衬着翠绿的青山,在那茂盛的树林边、在那绿草如茵山坡上,星星点点地洒落着数间小土屋,她们错落有致,不时,从薄雾中飘出几缕袅袅炊烟……。哦真美……!那是真正的人间胜景。
都说命运之神好作弄人,这话不假!我就是如此,这神仙趁人懵懵懂懂间真的将我带进了这童话般的世界!
那是四十几年前初春的一个傍晚,我们一群上海知青被送到了位于江西山区的土塘公社“深造”。下了解放牌大卡车便是崎岖的山路,老乡热情地帮我担起行李,前往一个叫“辉煌”的村庄。
不知不觉已来到了村口,夜幕早已笼罩了大地,黑乎乎难辨东西,村民手指前方说:“知青集体宿舍到了”,顺着他手指方向,朦胧中可见一排低矮的小屋,走近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小屋窗洞中折射出的油灯昏黄而神秘的光芒,一阵轻风吹来那光芒羞羞涩涩,飘飘荡荡,给人一种恍惚。
村民们早已为我们安排好了晚饭,土屋里弥漫着农家饭菜的清香,最可口的当数土灶饭了,那饭真香!那锅巴真香!一路颠簸大家早已疲惫,我也和大家一样,匆匆整理好铺盖吹灯休息了。那夜,那夜竟然无梦!
启明星总是那么按时隐没,东方现出了瑰丽的朝霞,村落里不时传来公鸡的啼叫声,树上的燕儿、雀儿叽叽喳喳地竟鸣着,哦!崭新的一天开始了。
土屋内空气并不新鲜,拨开门闩,那门“嘎嘎”地哼叫着,很不情愿的开启了,一股凉气慢慢涌入屋内,清爽中带着一丝大地的湿润,一丝土地的芳香,着实沁人心脾!
站在屋前空地,我好奇地审视起我的小土屋。那是一个六间正房外带厨房的农舍,小屋很小,我们十个同学两人住一间,空出的一间是“堂屋”。屋里有十张凉床、一张方桌和四条长板凳,那就是我们的所有家当和财富了。
土屋的墙,是清一色浑厚的夯土墙,据说这是中国墙体史上最古老的形式之一。它是以木框为模,模内放土,用杵分层捣实而成。土屋的墙壁里里外外都是用稀泥抹平,虽凹凸不平、裂痕交错,却也透着些许古朴、透着些许粗犷和沉稳。
土屋有个用稻草铺盖的屋顶,虽然稻草没有茅草那么坚韧、没有茅草那种富贵的金黄,但阳光下的稻草屋折射出的那缕缕清爽的土黄色和周围的红土地融合在一起,倒也显得和谐、显得自然。
土屋的地面,是用石灰渣和红土混合后夯实而成的,无论是下雨还是久晴,地面总是那么干燥,若常打扫也就显得清爽了。
小土屋没有窗户,只有高宽不过三十余公分的窗洞,窗洞中三五根小棍在那孤零零的竖立着。窗小而墙厚,阳光、月光自然就很难涌入屋内。我不禁担忧,如此小窗洞古人何以见得“床前明月光”?
我欣赏土屋,也感叹古人的聪明。是泥土养活了人类、是泥土为人类搭起了栖息的窝、是泥土支撑起人类生命的摇蓝。我开始喜欢我那小土屋了。
发呆时,忽见邻家的小猪崽嚎叫着跃出栅栏,在我的土屋前蹦跳、撒欢,惊得墙边的母鸡扑棱着翅膀躲到了远处的旮旯。如梦方醒,喔,从此我将与小土屋结伴。
我和小土屋共同生活了八年,小土屋成了我们在异乡唯一可依赖的家,每当土灶上的烟囱飘荡起美丽的炊烟,我们十个知青便会围坐在方桌前,象一家人那样热热闹闹地品尝我们自己所做的饭菜,品尝我们的劳动果实。粗茶淡饭的生活是苦涩的,但生气勃勃的年轻生命怎耐得寂寞,小屋里便有了轻快的歌声、有了爽朗的笑声、有了欢乐的时光。
在那蹉跎的日子里,每当夜深人静时,我便会小心地点亮一盏油灯,随着油灯柔和的光线慢慢扩散,小屋里便泛起了橘黄色的光芒,那光芒显得那么静谧,那么温馨。那时便是我和小土屋在一起的最惬意时光了。小土屋给了我一份悠闲、一份安宁、一份属于我的小天地。
那些年月,我在小土屋的遮蔽下,躲过了无数的风雪雷霆,敖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时光飞逝,几十年过去了,小土屋早已垮塌,她又化为了泥土,回到了广漠的红土地、回到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我将再也找不到她的踪迹。太多的旧梦,太多的不舍,有的也只是淡淡的伤心。
小土屋啊,我多想再回到你的身边!拿把竹椅倚坐在你的门边,再听听同学们的海阔天空、再听听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再听听窗外的鸡啼鸟鸣、再听听屋边小河流水的哗哗声……。
小土屋已成为历史,她离我们远去了……。好在,好在我心中的小土屋似乎还在,她在那茂盛的树林边、她在那绿草如茵的山坡上,她的屋顶依然折射着缕缕清爽的土黄色……。每每想起她,心中都会升起一种依恋、一种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