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规】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上篇赏析了都昌晚清诗人李秀峰之联,此篇且来品读其诗。 诗悼
倘要编“名人与都昌”,陈三立与李秀峰的诗交应占有一页。尽管两个人具体交往的史料鲜见记载,但陈三立在听闻李秀峰客死上海,随即便吟哦出悼念好友遽然而逝的诗章,足证两人感情之深。
徐悲鸿绘陈三立(散原)像 (网络图)
集爱国、变革、治学于一体的“义宁三陈”,指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一家三代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陈三立(1853年—1937年),中国近代诗人,号散原。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官吏部主事。维新变法时期,协助其父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革除时弊,兴办实业。戊戌政变之后,父子同被革职。其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颇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追求的凝练表达。陈三立的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2022年11月5日本文作者(右)与胡迎建先生在陈三立家乡合影
且来略解义宁陈三立悼念都昌李秀峰的诗作。诗题为《登大通汽船未发,客佣言都昌诗人李秀峰客死海上,悼以一诗》,诗曰: 秀峰哦诗浩千万,泥砾飒沓奔河漳。去为小吏踣倔强,晚耽神仙攀渺茫。乡国此士憨可取,羁旅遂死吁谁伤。平生臭味放蛮海,魂魄依之烽燧长。
义宁“三陈”故居
李秀峰1903年(光绪廿九年)客死上海,其时比他小了整整20岁的陈三立的人生境况如何呢?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后,陈三立随父陈宝箴返江西,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陈三立移居南京,未几丧父。家国之痛,陈三立更无心于仕途,于金陵青溪畔构屋十楹,号“散原精舍”。常与友人以诗、古文辞相遣,自谓“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州袖手人。”陈三立在家乡九江改乘大通汽船回南京,登船还未出发,一位乘客的佣人说,江西都昌的诗人李秀峰客死上海。陈三立听罢,写了此诗哀悼亡者。 陈三立在悼诗开篇即言“秀峰哦诗浩千万”,吟哦了“千万”诗作的“诗友秀峰”,是李秀峰在陈三立心目中的定位,俩人的交往可能更多是惺惺相惜的诗交。“泥砾飒沓奔河漳”,有注家解读为陈三立此句是评李秀峰的诗尽管有千万首之多,但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这种对诗意的诠释,显然是种误读。从情感上来说,诗友刚逝,悼念之人不会如此无情地去责其诗不佳处,应是为逝者讳。“飒沓”,迅疾的样子;“河漳”,即漳河,在湖北,属长江一支流,这里代指李秀峰督办三河税务之地。陈三立悼诗开篇是由李秀峰的诗旅连系到他的命途,“泥砾”直“奔”,是感喟亡人命运多舛。 颔联“去为小吏踣倔强,晚耽神仙攀渺茫”,从“去”(过往)与“晚”李秀峰两个人生代表性的时间节点,叹亡者命运之“倔强”,其状为“踣”,也就是“跌倒状”。作为一介“小吏”的李秀峰,晚年迷恋虚幼渺茫的神道,这种循入,也是在官场耿直受挫后,心灰意冷的心灵放逐。 颈联“乡国此土憨可取,羁旅遂死吁谁伤?”,痛惜憨厚秉性的李秀峰之辞世。“乡国”,指陈三立与李秀峰皆为江西九江之同乡人,李秀峰没有老死故土,而是客死他乡,其伤尤甚。
李秀峰手迹 (网络图)
结句“平生臭味放蛮海,魂魄依之烽燧长”,一般读者初读会不得要领,与李秀峰“臭味”相投者谁?陈三立自注:“君与易实甫同笃嗜扶鸾术,实甫今官右江道。”扶鸾,即扶乩,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占卜方法。 “蛮海”,南方海边,此指广西。时易实甫在广西右江道。“烽燧”,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泛指战乱。易实甫(1858年——1920年),名顺鼎,晚年号哭庵,清末官员、诗人。陈三立在悼念李秀峰的诗作中,牵出易实甫,只因李、陈、易三人互为好友,共同的人生标签为“名诗人”;李秀峰与易实甫还有一个共同的执念,笃信扶乩。此“味”相投者,是承颔联“晚耽神仙攀渺茫”之叙。而“魂魄依之”又是扶乩时神灵附身的呈现。1903年李秀峰驾乩而去,易实甫在战乱的“蛮海”之地任职,陈三立是在悼彼友同时怀此友矣。 倘要编都昌诗论文辑,陈三立先生悼李秀峰的此诗,亦应占有一页。 诗存
“秀峰哦诗浩千万”,可真正留存的李秀峰诗存仅《妙香斋主人偶存草》2卷。1993年,都昌文化学者董晋先生曾编辑《鄱湖遗韵》,内录李秀峰诗14首,除《鄱湖道中》与《秋树》此系列前文已录,现将其余12首,另加能搜辑到的《屏风晚眺》等3首一并存录,以让诗家能窥李秀峰诗作之神韵。 《掷笔峰》 笔势飞摇五岳头,手高天地怯雕搜。千秋掷向江湖上,天下才人不敢收。 《观音桥》 天半一桥横,雷霆足底生。只闻风与水,不辨雨兼晴。仙籁虚空满,尖心顷刻清。石梁京倚处,俯瞰雪涛明。 《论诗偶作》 凛然寸铁还容持,似此方称是我诗。得句莫求流俗谅,用心须避古人知。大才岂尽传千载,豪气还应俯一时。却笑傍人门户客,葫芦依样总支离。 《途中见水灾感作》 一白何空阔,滔滔世界浮。有村皆水面,无路不山头。客守堤边渡,人撑树杪舟。苍生呼吸里,怅望泪双流。 《渡彭蠡湖》 一艇轻于叶,浮沉万顷间。湖宽天作岸,风猛浪如山。柁硬舟便软,帆忙桨自闲。回头望匡岳,但见鸟飞还。 《赠青峰和尚》 康城偶相值,握手倍殷勤。乱世正愁我,无家翻羡君。笠边吴郡雨,衣上楚峰云。游脚欲何处,庐山天下闻。 《浮萍》 断梗飘零漫与俦,更殊柳絮逐波流。羡渠生长江湖畔,一任浮沉总自由。
本文作者(右2)2025年7月在李家牌采访
《舟行杂诗》(二首) 其一 日日鲜鱼入馔香,水程如此未嫌长。舟行博得湖山趣,满载诗情返故乡。 其二 风顺开船雨泊船,人生到处总随缘。行舟一似行吾道,去往无心听自然。 《咏雪》(三首) 其一 围炉消受岁寒身,谁念袁安彻骨贫。门外忽闻黄叶路,客来都是白头人。空池昨夜全倾满,老屋今年特换新。照我三冬读书处,明窗净几绝纤尘。 其二 日深一日势堪危,飞舞纵横任尔为。尽占河山无寸土,幸来天地不多时。已知积重诚难反,真肯夷平犹未迟。转眼太阳云际出,消除应喜照无遗。 其三 眼前莫作等闲看,洁白如渠亦极难。美质终须归点化,出身原不厌清贫。绝无间色宁凡品,偶堕红尘总大观。待到春风回暖后,看他湖海作波澜。 《屏风晚眺》 一片荒凉地,遥天四面垂。风高鹰去疾,沙阔马来迟。秋树有余色,晚云无定时。孤帆前路客,泛泛欲何之。 《游开先寺》 万树拥孤寺,客来苍翠巅。路腥知虎过,潭黑骇龙眠。峰势欲离地,瀑声如在天。回头隔尘世,此地合参禅。 在李家牌《李氏宗谱》里,存录了李秀峰缅怀其伯父李述谟的一首诗。 《先伯行述诗》 伯也飘然逝太清,音容追忆尚分明。读书未竟终为贾,创业维艰更守成。两字贻谋惟孝友,一生属望是科名。惭予弱冠游芹沼,难报当年教养情。
董晋编《鄱湖遗韵》
诗评
都昌苏山乡益溪舍人胡迎建先生,曾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是中华诗坛当代名家。他如此论及同邑诗界先贤李秀峰之诗风:“‘酒为愁里伴,诗是意中人’,此李秀峰《闲居》诗中句。嗜酒好诗,何其耽沉。一‘愁’字即可知其穷愁潦倒,解愁之物即诗与酒……其少时作诗即力欲求新避俗,呕心沥血以经营。尝言‘得句莫求流俗谅,用心须避古人知’(《论诗偶作》);‘能开奇境才真卓,怕覆前人笔已低’(同上);‘低徊咏叹费多时,百炼方成七字诗’(《作诗杂题》)。集中五律尤多,冷艳奇幽,以谨严凝练之形式,出入长吉(李贺)幽怪之诗境。如《夜过桃树岭》:‘松杉黑无缝,阴岭历层层。僻径骇蛇伏,荒坟疑虎凭。山中孤寺磬,树里野船灯。松鼠惊人过,铮然落古藤。’皆能苦心孤诣,力辟冥境。如:‘山能遮日落,树不碍云飞’(《野望》);‘风高鹰去疾,沙阔马来迟’(《屏风晚眺》);‘万蝉催暮色,一鹤破秋空’(《晚望》);‘路泥浑陷马,山雨暗屯蛟’(《田畈纪事》);‘地随山色尽,河带市声来’(《偕友人登水星阁》);‘日斜群犊返,风侧一鸦翻’(《晚步》);‘老松闲抱月,枯柏暗含秋’(《晚行口占》);‘村荒余乱石,路险出崩崖’(《游显福观》);‘摩天千古峭,矗水一峰孤’(《鞋山》);‘乱山围客梦,孤月怀乡心’(《旅馆》);‘客心孤艇雨,渔影半江秋’(《客舟守雨》);‘水鸥随浪起,山鸟带云飞’(《湖上偶成》);‘野旷风欺客,林疎月瞰人’(《夜行》)。写景高旷,摆脱凡响。七律如《舟中夜起》曰:‘船窗独立五更身,遥望银河斗转寅。夜静雁声如在地,江寒月影欲依人。鸥波白到孤篷底,渔火红偎古渡滨。一片云霞生极浦,渐看海日捧金轮。’又‘月沉微白尚含水,日出老乌还叫霜’(《秋日晓起》);‘三径棘因遮道剪,数竿竹为碍山移’(《南园遣兴》);‘风斜蝶与人争路,雨涨鱼随水出池’(同上);‘风樯高卧绿蓑影,烟棹远随流水香’(《春江渔钓图》)。词妙气逸,使人飘飘然有凭虚御风之意。又其诗多写鄱湖。鱼米之乡,反受水灾之累。如:‘崩树每当道,陷田多傍湖’(《道中杂诗》);‘鸥鹭亲江市,鱼虾贱水乡’(同上);‘窄室分眠榻,颓垣界比邻’(同上),亦皆深刻。
李秀峰故里李家牌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交情逾百载,佳句足千秋。”这是晚清政治人物、诗人缪祐孙(1851年——1894年)在赠诗中对李秀峰的称誉。“李侯有佳句,题遍青芙蓉。”这是清末民初刻书家、诗人金武祥(1841年——1924年)在赏识李秀峰旧游庐山诗作后,“以志向往”情态下对李秀峰诗歌的礼赞。“得俗莫求流俗谅,用心须避古人知”,这更是李秀峰的诗心宣示。“摩天千古峭,矗水一峰孤。”与其说是李秀峰在咏鞋山,不如说是他在彰显诗品追崇……
来源:图/文 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