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97924
-
- 注册时间2023-03-18
- 最后登录2025-07-25
- 在线时间302小时
-
- 发帖303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积分82455
- 贡献值347
- 都币1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03
- 积分
- 82455
- 贡献值
- 347
- 都币
- 1
在线时长: 302小时
|
谒东林寺 怀 海 匡庐云涌护经幢,澄道传灯到豫章。 钟叩寒潭明色相,香浮宝鼎喻行藏。 虎溪三笑因缘在,莲社孤标日月长。 欲向人间寻净土,残碑劫火字凝霜。 读《谒东林寺》心灵感应 拜读怀海先生《谒东林寺》,勾勒出我当年政治罹难历历往事—— 那年腊月初八冰天雪地,我神昏意乱漫游庐山昏醉睏倒在东林寺慧远公塔院门前,傍晚守院和尚释衍庆师父关院门时发现被大雪将要掩埋的我,救我于垂死之际,后来得知腊月初八正是佛祖成道之吉日,从此与东林寺结下不解之佛缘。在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的催引下,度过了半年多时光。受寺院住持释传印师父(后荣膺全国佛协主席)开示,与众高僧大德参悟人生真谛,才有劫后余生之幸。今拜读怀海先生《谒东林寺》浮想联翩,万千感慨由衷喷涌,并拙作《七律·步韵和怀海先生谒东林寺》以示敬仰之情。七律·步韵和怀海先生《谒东林寺》 金刹巍然峙法幢,晋唐风骨溯浔阳。 经翻贝叶参空有,偈诵莲花悟显藏。 三笑桥边流水远,六朝松下梵音长。 禅关不锁烟霞色,一杵钟声破晓霜。 《谒东林寺》这首七言律诗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东林寺的庄严气象,通过意象的层层铺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佛教圣地。全诗以"谒"字统领,既点明诗人造访的意图,又暗示着对佛教文化的虔诚敬意。 首联"匡庐云涌护经幢,澄道传灯到豫章"开篇即展现宏大气象。以"匡庐"代指庐山,既显地域特色,又暗含匡正之意。"云涌"二字生动描绘出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而"护经幢"则赋予自然景观以守护佛法的神圣使命。下句"澄道传灯"巧妙运用佛教"传灯"典故,喻指佛法传承,将东林寺的历史渊源与豫章(今南昌)地区联系起来,展现佛教传播的广阔图景。 颔联"钟叩寒潭明色相,香浮宝鼎喻行藏"转入对寺院具体景象的描写。钟声与寒潭的意象组合,创造出空灵澄澈的意境,"明色相"三字点出佛教"色即是空"的哲理。下句"香浮宝鼎"描绘寺院香火鼎盛之景,"喻行藏"则暗含佛教修行者韬光养晦的处世智慧。此联视听结合,虚实相生,将具象景物与抽象佛理完美融合。 颈联"虎溪三笑因缘在,莲社孤标日月长"运用东林寺两个著名典故。"虎溪三笑"讲述慧远法师送客不过溪的佳话,体现佛门清规与文人雅趣;"莲社"则指慧远创立的白莲社,象征净土宗的根本。"孤标"二字既赞东林寺卓尔不群的地位,又暗含坚守正道的精神。此联通过历史典故,展现东林寺深厚的文化底蕴。 尾联"欲向人间寻净土,残碑劫火字凝霜"转入深沉感慨。诗人表达在尘世中寻求净土的美好愿望,而"残碑劫火"的意象则暗示历史沧桑与佛法传承的艰辛。"字凝霜"三字尤为精妙,既描绘碑文字迹模糊如霜,又暗喻佛法智慧历经磨难而更显珍贵,给读者留下悠远余韵。 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语言凝练。诗人巧妙运用佛教典故与庐山景物,将历史与现实、景物与哲理融为一体。在艺术手法上,善用对仗工整的律诗形式,如"钟叩"对"香浮","寒潭"对"宝鼎",体现古典诗歌的形式之美。在情感表达上,由外而内,从寺院景象到内心感悟,展现了一个文人面对佛教圣地时的虔诚与思索。 这首诗不仅是对东林寺的礼赞,更是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云涌""寒潭""残碑"等意象的层层递进,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佛法与历史、修行与人生的永恒命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将审美体验与哲学思考相结合的独特精神追求。 夏某拙作《七律·步韵和怀海先生谒东林寺》东施效颦通过步韵唱和的形式,与怀海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在古典诗词的传承中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