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7阅读
  • 13回复

在无声世界为有声世界喝彩 ——有个记者叫张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6181
积分
1314743
贡献值
1163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0:04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5-05-11) —
   很早的时候,我就在《九江日报》上读到过张铭的文章,凭心说,这人报道写得不错,内容实在,有看点,文笔也好,多是新闻题材,玩不得花妙,其“文味儿”依然让人感受温暖、亲切、实在。

   那时看张铭几乎天天都在跑新闻的节奏,我猜他是专职记者。他是都昌人,关心都昌的事,写都昌的事儿,得报社待见,给他一个“特约记者”的名号,并不拿报社工资,每登一篇报道,得微薄稿费。
  那个人非常勤快、谦卑,凡来人,必亲手倒水奉茶,搬桌摆凳,拆包分书,通联登记样样做。看上去就是一个老实肯干的杂勤工。
  第一次见到张铭本人,是有人先把我介绍给他,介绍人在手掌里快速划着无形的字,这人非常高兴,连连点头,朗声用类似外国人说中文的腔调说:晓得晓得,雪夜彭城,写过子丑寅卯。
  他是张铭。我大吃一惊,好半天没有回过神来。
  他还在做记者,当然还是写都昌人、都昌事。这让我很感动,一个人,不问待遇,热心干一件自己认定的事,海枯石烂,不改初衷。不由感叹“贤哉回也”。
  更让我惊愕不已的是,他是个聋哑人。
  儿时感冒高烧,乡村医生滥用抗生素,造成他两耳彻底失聪。从此张铭生存在无声的世界里。六岁不到,还没有上学,学到的语言只有不成熟的方言,词汇量也非常贫乏。一夜间大地上再无声音,没有了蝉鸣,没有人歌唱。不能感知声音传播的信息、逻辑与人文。眼看完全失去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渠道。一年两年,语言能力萎缩,最终的结局理当是聋哑残疾了。
  我听人讲过一个优秀学生的故事,说都昌大沙桥有个学生娃,门门功课优秀。那娃有个特征,无论堂上堂下,都圆睁着眼,尤其是听人说话时,更是将目光锁定在说话人的嘴、眼和肢体动作上。一开始老师很不习惯,后来看其功课成绩好,为人友善,遵守纪律,乐于助人,也就不计较他的“张飞脸”,只当是一个人无伤大雅的生活习惯。
  但后来还是有人发现了端倪,背后有人叫他他是不会答应的,老师叫他他也一样不理。老师找到他,说起他的“傲气”,要他改正“不理人”的习惯,他诚恳接受。从此,他增加环顾四周的频率,就是行路时,不时转过头来,观察是否有人和他交流。
  终于有人传出他是个失聪的人。这令许多认识他的人感到震惊。他能和人交流,书读得比一般人好,话确实不多,但他能“听”懂人家的话,还能正确用有声的语言表达,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聋哑人?到底有老师想起这娃说话跟人家有些不一样,总是在四声的运用上出现错误,无论方言和普通话都是,老师还批评过他说话有些“调皮”。
  是的,他六岁时就彻底失聪了,从此生活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但大沙桥并没有多出一个哑巴,倒是有这么一个非常出色的农家学子,得空就读书,虽然他读书跟别人有些不一样,乡亲还是非常夸赞这个娃:人家读外面的话呢,这娃将来必然要到外面闯世界的。
  原来这个人就是张铭。
  十几年过去,大沙桥走出了一个好后生。张铭在供销社工作,本职工作做得非常优秀,深得单位领导、同事和社区群众喜爱。
  几乎没有人知道他是个聋哑人。他也从不把自己当聋哑人。
  他说,他为自己修复了一个“有声”的世界,只不过这个世界的构件跟别人有些不同,他凭记忆和观察,分析语言的构成,将文字的发音拆为不同的口形配合声带震动,得到“声母”和“韵母”,再根据需要进行组合,组合的时候有快慢和强弱的变化。如此种种需要长期认真观察、模仿、修改、大胆适用和刻苦记忆。皇天不负有心人,漫长的日子过去,他掌握了较为完善、正确的模拟有声语言系统,听不到声音,但能根据声音源物状变化得到模拟声音和含义,也能用模拟的语言系统,和他人进行有声的语言交流。
  确实,没有人和张铭谈话用手语和夸张的表情,几乎所有的人和他谈话都没想着有语言障碍这事儿。唯一有些特殊的是,他那双明亮的大眼睛永远“瞪”得溜圆。
  一个失聪的人,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坚韧不拔的恒心修补了一个残缺的世界,在无声的世界里和有声的世界交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功的自我教育创举!
  三十多年来,张铭作为一个记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他的文风干净利落,又热情洋溢,词汇丰富又言简意赅,歌颂人的时候能让人感受评价合理,批评事的时候也都切中肯綮。
  他在记者的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又在作家的圈子里麻鞭水响,“政界”也有他的份,虽然他不是公务员,却是一个有正义感、责任感的县、市两级政协委员。做公益的圈子里还有他活跃的身影。他怜悯、帮助过很多人,却没有人怜悯他,因为他不需要怜悯,他是生活的强者。

   在家里,他又是一个甘愿宅的家务男,父母妻儿的依靠。
  一般聋哑人的世界里没有音乐。张铭说他喜欢音乐。他说他能“听”懂国歌,能品味国歌里每一个音符的乐感,能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个乐章的内涵,能感受震耳发聩的精神力量。他说他能“听”得到蝉鸣、鸟语;能感受众生的呻吟和欢歌;能“听”懂《扬鞭催马运粮忙》,能感受大地的律动,能感受稻菽千重浪的交响。
  如今,不再年轻的张铭,依然在记者、作家、政协委员、社区工作志愿者的位置上忙碌。我出门多年,每每想起张铭,就翻阅《九江日报》《浔阳晚报》电子版,只为寻找那个熟悉的名字。每次都不负所愿。穿志愿者红马甲的汉子,尘满面,鬓如霜,阳光照过来,温暖又透亮。那双永远不变的圆睁的明亮大眼,那副笔挺身板,那些“有声”的文字,让我觉得故乡的影像依然明晰,故乡的土地无比坚实。
  我取竹笛,吹《故乡的原风景》,张铭神奇,隔山隔水,都能听见。(浔阳晚报 刘凤荪)
  (受访者供图)
5条评分积分+131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前天 12:46
笑看风云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前天 12:09
zxcv1234 积分 +3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前天 12:06
都昌婷婷 积分 +10 赞!!!! 前天 11:29
快乐生活罗 积分 +4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前天 10:28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1535
积分
318200
贡献值
1006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0:28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039
积分
131647
贡献值
115
都币
0
在线时长: 165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5-2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0:29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745
积分
36051
贡献值
1133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45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前天 10:44
张铭记者充满正能量,多年来为都昌在线网友分享不少好的报道,为他点赞!

发帖
33126
积分
38014
贡献值
23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3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前天 11:29
赞!!!!

发帖
5156
积分
175895
贡献值
120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07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前天 12:05

赞记者张铭
文/冯期武
聋哑何曾阻志昂,无声世界自铿锵。
拆分口式摹音韵,重组唇形谱锦章。
笔底春秋凝正气,胸中家国涌柔肠。
蝉鸣稻浪皆文字,大爱宽宏传四方。
浔阳晚报  刘凤荪:在无声世界为有声世界喝彩 ——有个记者叫张铭
本诗通过"拆分口式""重组唇形"展现张铭突破生理局限的智慧,以"笔底春秋""胸中家国"彰显其家国情怀。尾联"蝉鸣稻浪皆文字"巧妙呼应报道张铭记者的新闻素材中"能听懂蝉鸣鸟语"的独特感知,"大爱宽宏"既指其听力障碍,更暗含"大音希声"的哲学意境,将个体奋斗升华为普世正能量。

发帖
5156
积分
175895
贡献值
1201
都币
0
在线时长: 682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07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前天 12:06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发帖
22503
积分
155921
贡献值
3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前天 12:09
给张铭记者点赞!

发帖
22503
积分
155921
贡献值
3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8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前天 12:0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32493
积分
841713
贡献值
23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前天 12:45
给张铭记者点赞,我们学习的榜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