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御史冯致中系江西都昌县南峰镇南峰村人,官至五品。在南峰老街,“冯御史冯判事,萝卜腌菜过日子”的典故妇孺皆知、在都昌东三乡镇也广为传颂,更为其后辈对先祖清廉之风的传承而肃然起敬。
据《灵芝冯氏宗谱》记载,冯致中生于南宋,历秘书省校书郎、建安县丞、监察御史、建康府通判、朝议大夫,其“耽嗜经史”“割俸济贫”“齑盐自守”“潜心著述”的典故,代代传颂。因此八百多年来,其清廉事迹一直影响着冯氏家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家风,并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后裔潜心读书、乐于助人、廉洁从政。
高节清风,可以说是南宋朝廷对冯致中的中肯评价和荣誉旌表。相传冯致中自幼酷爱读书,博通经史,嗜古尚法,儒道兼修,尤其崇尚陶渊明和冯慈明诸位古贤。入仕后,常吟《岳阳楼记》励志,并以当朝名臣周必大、冯瑞云、王十朋为楷模,慎独慎微,修齐治平。隆兴北伐后,冯致中任建安县丞,刚直不阿,抑制豪强,奖励农桑,兴办学堂;后迁监察御史,又以法治吏,肃整朝仪,倡导司法公平,多次破解疑难杂案,因而声誉鹊起。因政绩斐然,冯致中后又被宋孝宗擢为建康府通判,佐理府事,监察官吏,监督财政,筹备军需,审理刑狱,均守正不阿,尽职尽责,正所谓:惶惶敢食千钟粟,去去惟余两袖风。冯致中以德化民,爱护百姓,与夫人方氏生活俭朴,乐善好施,割俸济贫。每逢饥荒,则齑盐自守,几近釜鱼甑尘,施粥施钱,深得人心。离任时,当地民众焚香拜别,后又建“清风亭”以兹纪念。庆元年间,冯致中转任朝议大夫,未几上表辞职,终被恩准。回乡时,行李萧然,别无长物,唯有书籍而已。
正是因为其严明的家风,据族谱记载:冯致中之子冯文定,习学黉宫,志甘淡泊,性乐典坟(三坟五典),生活极为清贫。端平年间,竟辞禄不受,甘居田园,清廉之风代代相传。世居南峰的冯氏后裔,由此清廉守正,瓜瓞绵绵。且历来尊师重教,兼顾农商,于是形成了商贾云集的街市,并自宋元以来一直以“南峰街”称之,是明清时期“长宁乡”衙门的驻地,也是古长宁地区(今南峰芗溪万户狮山中馆区域)政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冯致中后裔英才辈出,人文荟萃,繁荣昌盛。近代有冯承就领军的陶瓷行业,贡献卓越,被誉为景德镇“三尊大佛”之一、“四大金刚”之首。曾两次在家乡南峰祠堂施粥散粮,耗粮愈千石,积德行善;民国时期的冯宗涯(字天问),先后任江西省财政厅咨议、浮梁县志主编、上海《申报》记者、文声卓著,时称“江西大才子”,在景德镇创办“延鲁小学”,有《冯天问诗词联文拾遗》存世;而当代原铁道部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冯祖椿,毕业于同济大学,长期担任设计院院长,为国家铁路建设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浔阳晚报 冯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