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62阅读
  • 8回复

冯绍武:六年共大人 一生共大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4361
积分
1295616
贡献值
1156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3小时前
本文作者曾任都昌县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都昌县政协主席

   1958年6月,江西省委落实毛主席关于“半工半读”的教育思想,在邵式平省长等倡议下,开始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下简称共大)。从1958年8月1日共大总校成立至1980年的22年间,全省相继创办了108所共大。
   我13岁小学毕业后在家参加居民委员会搬运队锻炼,1968年15岁随父母下放务农,1970年任南峰大队团总支书记后,被列为入党的重点培养对象,而且体检当兵合格。但是,由于当时个别村领导受“文革”的影响,害怕年轻人又是入党、又是当兵,唯恐会“抢班夺 权”,竟然无中生有造谣我是“反革命嫌疑犯”。因此,我不但没能当成兵,入党也化为了泡影。但面对逆境更使我激发斗志,发奋学习、增长知识,夯实基础、蓄势待发。始终坚持一边务农,一边自学。渴望着有重新读书的机遇,在这患难之时,感恩得到了有胆有识乡领导汪桂花主任的同情和支持,鼎力相助,寻找机会,推荐我早日外出求学。终于翘首以盼有幸获得了宝贵的机会,推进我到云山共大读书。从此,男儿立志出乡关,使我青春年华(21-26岁)与共大结下了六年的不解之缘。亲身经历和见证了共大建设。时过半个多世纪,那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刻骨铭心的情感,依然在我的记忆深处,挥之不去。回忆在共大学习、劳动、工作、生活的情景,我都倍感珍惜,倍感亲切,倍感荣光。
   共大是大熔炉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革命的大熔炉,是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发源地。下放农村我与农民在一起共同生产生活了7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心底里承载了农民的重托,激发了服务农村的情怀,坚定了改变农业现状的决心。正好恰逢1974年云山共大开始招生,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不仅免缴学杂费,而且还有伙食费,这为我提供了一次即可减轻父母负担,又能自食其力重新求学就业的难得机会,也为我提供了一次接受“打铁还需自身硬,百炼才能出精钢”的锻炼机会。因此,我不但肩负着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而且当时也背负着“反革命嫌疑犯”莫须有罪名。促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用事实证明,用行动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可靠、可用之人。
   在共大我系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农爱农扎根农村教育,劳动和艰苦奋斗教育,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严格以党员标准为镜子对照自己、要求自己、检查自己,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以身作则,做出了表率。
   在劳动中,我重活累活抢着干。印象最深的是在春耕农忙时,曾经与开拖拉机耕田的农工一起度过了多个不眠之夜。因耕田后田埂的缺口急需及时填实,否则,田中的水漏掉了就无法插秧。我们干到天亮,我仍接上组织全班同学一起劳动。在冬季修建牛田垅水库时,我白天手握铁锄挖土,手被磨破,流血结成冰块,仍咬紧牙关不放松。当劳动收工后,为了不妨碍第二天的工效,我每天夜深人静之时,还要将损坏的筐扣,用铁丝一个个细致安装结实扣好才去休息。修建水库奋战了10多天才结束,我甘当无名英雄,无怨无悔!
   在学习上,我坚持奋发图强。我不仅坚持在课堂上勤学勤记、弄通悟透,而且坚持在课外实习勤练勤做,会做能成。有时我还利用休息时间与老师沟通教与学之间的情况,为知情合一、提高教学效果创造有利条件。
   在文体上,我积极组织开展活动。我利用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办好宣传专栏,不失时机地组织全班同学开展文体活动。活动既有利于大家强身健体,又增强大家的集体观念,还为多才多艺的学生提供了展示平台。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上进。上进是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务求实效的内生动力和源泉,也是我发奋求学、成长进步的关键所在。自从来到学校,我就抱着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立志要摘掉被人诬陷强加的“反革命嫌疑犯”的帽子,在烈火中锤炼,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不管经受何种挑战考验,不论遇到多大艰难险阻,我都是勇往直前,从不停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在学习、劳动、工作上的突出表现,得到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学们的高度评价。我要感谢党组织的精心培养,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帮助支持。是他们造就我,使我成为“又红又专”的典型代表,被评为“三好学生”,并推荐加入了党组织。1974—1976年,我担任班长。1976—1978年,我留校任教,担任班主任。1978—1980年,我考上共大总校学习,并担任班团支书。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和荣誉,一直在激励着我不懈努力,奋斗不止。
   共大是大家庭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幸福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共享“团结、和谐、快乐、温馨”的家庭氛围。追忆当年在共大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同学情谊,至今难以忘怀。
   曾记得在云山共大,同学们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并肩奋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携手前行;老师与同学之间亲如父子,言传身教;职工与学生之间,视为家人,关怀备至;男生与女生之间,情同手足,不分彼此。每当同学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老师、职工、学生都会自发地伸出援助之手,及时给予有力的帮扶和支持。有的女同学细心观察到男同学劳动强度大,吃不饱饭,就主动将自己省吃节约下来的饭菜票捐出来。有时发现体质弱的同学难以完成劳动任务时,又会给予贴心照顾,分担或减少其劳作任务。我们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干中学,学中干,从催芽播种到拔秧栽田,从田间管理到收割归仓,从修建水库到抗旱排涝,从平整土地到建设校舍办公楼房等。这都是我们用满腔热血,用勤劳双手创造的丰硕成果。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垅一坂、一砖一瓦都满载着我们的深情厚谊,渗透着我们的辛勤汗水。
   曾记得我在共大总校农学系植保专修班读书。那时班里有34名同学,来自全省各个地区,年龄和文化结构参差不齐。那时刚恢复高考,国家对学生寄予厚望,期待多出人才,早日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因此,学校把4年的教学课程压缩为两年完成。为了不断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全班同学学习成绩整体上水平,老师夜以继日操劳,白天备课、上课,晚上深入教室辅导学生,让我们无比感动。同学们自发把教室、图书馆、实习场地甚至食堂都当成学习课堂,争分夺秒,如饥似渴地发奋学习。面对此时此景,我作为班团支部书记,义不容辞主动组织各类学习小组,发挥各自特长,开展互帮互学活动,从而使全班形成了取长补短、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汪金莲班主任的直接指导和关怀下,大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好评。在农学系三个专修班中,唯有我班被评为全校先进班。
   当年的共大是一所接地气的学校。同学们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结下了一份特别的情感。我们的情感是那么纯真!那么珍贵!不仅毕业之后,大家继续保持相互联系,常来常往。工作上互相支持,排忧解难;生活上互相关心,嘘寒问暖。而且退休之后仍然通过举办联谊会、同学聚会、建立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共同分享幸福大家庭的快乐生活和成功喜悦。
1976年云山共大都昌同学毕业合影照
   共大是大舞台

   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展示的大舞台,共大不仅为我步入人生大舞台拉开序幕,练好了基本功,做了最好的彩排。也为我人生启航注入了内生动力和积累了知识,为我今后开展工作,扮演胜任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才艺,提供了正能量。哪怕是退休以后,我坚持发挥余热,奉献社会,身体里仍充满着活力。抚今追昔,回顾我在共大六年从学生到老师再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让我深切地感悟到在共大接受教育,是我作出的历史性最好选择。
   共大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有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独创特色,经久不衰的最好教育理念。共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坚持面向农业、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教学内容,实行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专业教学和专业生产、校内教学与参加校外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学什么、做什么、研究什么”、多出成果的基本原则,彰显教书育人、造福于民的显著优势和特点。据统计,自共大成立以来,有20多万毕业生,绝大多数服务在农村生产第一线,为江西的农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功不可没,载入史册,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我就是其中一员。
   1980年,我从共大总校毕业,毅然放弃了留在南昌、九江工作的机会,回到都昌,将学到的农业科技知识回报家乡建设。
作者江西共大总校毕业照

   共大教育的成功得益于有学识广博、品德高尚、敬业求真、关爱学生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在云山共大,我有幸得到了才高八斗、德高望重、受人敬仰的恩师谭铁山先生的精心教导。他说,当好老师最关键的是“给学生要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这句经典名言让我一生受益。这承载着深刻的职业操守和充满着学术智慧,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我得到了农学科书记陈永忠先生的真心关爱和精心培养。他以德治人、以才服人、以理教人、以情感人的高超领导艺术,公道正派、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率先垂范的严谨工作作风,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为人办事品格,在我血液中、脑海里都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烙印,使我这颗被爱浇灌的种子扎根农村,生根开花结果,也为我后来进步成长,早日成才、事业成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学校读书、还是留校教书;无论是参加工作担任配角,还是担当主角;无论是身处单位排练的小舞台,还是走上社会展示才华的大舞台;无论在工作舞台,还是在离岗退休谢幕之后,恩师的模范行为和榜样力量始终在感召、影响、激励着我,守正创新、奋发有为。我始终坚持用“勤奋好学的精神、真诚待人的品德、用心做事的激情、严于律己的作风”作为人生格言勉励自己。始终坚持“出成果可以令人信服、出经验可以被人借鉴、出人才可以使人重用”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详情见我写作的《走过的历程》《充实的人生》书中)。
   回顾自己在学业、事业上走过的路,爬过的坡,越过的坎,取得的一点成绩,我认为这与我在共大经历的磨难和历练密不可分,共大的精神是我受用一生的宝贵财富。我总是在追逐梦想、完善自我,力争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和老师的大恩大德。我为能贴上一位合格的“共大人”的标签而感到无上荣光!


   个人简介:冯绍武,1953年7月18日出生于都昌县。1968年下放务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专文化。曾担任南峰大队团总支书记、七角区工委副书记,北山乡党委书记、县棉办主任兼农业局党总支书记。县长助理、副县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县政协主席,县老年书画协会名誉会长等职务。先后发表各类文章30篇,荣获各类奖励15项。荣获县首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奖,被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并入编《当代科学家与发明家大辞典》。  

作者近照

本文刊载于九江市政协编纂的《共大岁月》一书
3条评分积分+80
zxcv1234 积分 +3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5小时前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6小时前
都昌婷婷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11小时前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7915
积分
25231
贡献值
98
都币
0
在线时长: 41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小时前
文中所述“…思想教育,…传统教育,…教育”及事例,是当代中国的法统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无论朝代或国别,迎合其法统社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公民更可能获得晋升机会和认可。

发帖
31325
积分
36213
贡献值
23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0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11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304
积分
870
贡献值
47
都币
0
在线时长: 549小时
注册时间: 2014-08-2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10小时前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人与人的情感很纯真


发帖
21168
积分
154586
贡献值
3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5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30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9小时前
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900
积分
15124
贡献值
63
都币
0
在线时长: 641小时
注册时间: 2010-12-2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7小时前
冯任县棉办主任期间,都昌荣获全国棉花先进县,姜春云副总理来都昌在县农业局题词。

发帖
32156
积分
832243
贡献值
23091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7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6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6632
积分
35926
贡献值
1132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4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6小时前
谢谢分享!

发帖
4960
积分
174047
贡献值
11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4小时
注册时间: 2011-06-07
我的老家
南峰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5小时前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