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5229
-
- 注册时间2008-10-17
- 最后登录2025-02-03
- 在线时间3737小时
-
- 发帖31628
- 搜Ta的帖子
- 精华0
- 积分816359
- 贡献值22719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31628
- 积分
- 816359
- 贡献值
- 22719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373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南峰镇地处都昌县东部,东邻鄱阳县,西接芗溪乡,南滨鄱阳湖,北邻中馆镇和狮山乡。西距县城55千米。镇政府驻地位于南峰居民委员会南峰街。总人口约2.9万。总面积35.8平方千米。辖南峰街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余晃、乌沙、白水、暖湖、石桥、大山、油山、坛里7个村民委员会。辖区内共有78个自然村。 南峰镇名称源于镇政府所在地叫南峰街。据都昌《灵芝冯氏宗谱》记载;公甫七世孙冯致中,原籍灵芝山左即石桥畈,于宋隆兴年间(1163一1164)举为建安判事。南宋绍熙年间(1190一1194),致政归,择基于石桥之南筑别墅而居之。站在此地可遥望鄱阳之山峰,故在门楼上书“南峰”二字,后此地渐渐成为街市,人们以冯致中楼名,称南峰街。其遗址在南峰老街老门口。清代属十都长宁乡。1936年,为南峰乡,属三区。1942年属鸣凤区。1944年设南峰、鼎新2乡,后合并为南溪乡。1949年5月,属四区。1951年分为南峰、乌沙、白水三乡,属六区。1956年,又合并为南峰乡,属土塘区。1958年,南峰、芗溪、万户、西岸、黄坡5乡合并为南溪乡属濒湖区。1959年3月,废乡,为南峰人民公社。1962年,南峰人民公社分为南峰、万户、芗溪3个人民公社。1968年扩社并队,南峰、芗溪并为南峰人民公社。1973年,从南峰人民公社析出芗溪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为南峰乡。1993年撤乡建镇,为南峰镇人民政府,并沿用至今。 南峰镇地处滨湖丘陵地区,北高南低,北部和中部多丘陵,南部为低岗地。平均海拔24米,最高点油山村委会玉岩垄,海拔55米;最低点余晃村委会余晃村,海拔17米。境内多为第四纪红色粘壤,湖州属草甸土。地表径流由北向南入酬池湖。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7.℃,一月均温4.3℃,七月均洫29.3℃。年无霜期约259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504毫米,多集中在梅雨季节。 据相关资料记载,南峰街市形成于明初,是由于南峰街位于鄱阳湖西部,水路运输便利,是芗溪、万户、狮山、双桥和鄱阳银宝湖六个乡镇的物资集散地,为景德镇水上必经之路。清咸丰四年(1854)十月,太平军罗大纲部入九都,南峰同遭兵燹,另年又遭水灾,故整条街市凋敝,后迁至鱼雁垄。街面均用麻石条铺设。迁入新街后商业鼎盛,市场繁荣。各行业共有店餔40余家,是都昌县五大集镇之一。 南峰镇历史上以产棉花、大豆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兴建小(二)型水库一座,库容量40万立方,筑千亩以上圩堤二座,五百亩以上圩堤一座,建排灌站13座,1930马力。1981年产棉花12949担,粮食775万斤,油脂1482担,外湖捕捞水产品3433担。南峰豆参是地方名优特产,有数百年的历史,曾在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专题展示,驰名中外。以南峰白水、石桥、南峰及芗溪的黄坡等村所产品质最佳。有千亩以上的旱地种植百合,开花期间吸引远近游客。百合种植及加工技术先进,“龙牙百合”获得江西省名优绿色食品称号,远销广东、海南、浙江等地。 南峰镇具有丰富的淡水资源,内湖水面超3000亩,水产散养和网箱养殖技术先进,产量高。渔业生产发达,银鱼产量较高。 历史上南峰镇水路船运发达,直达南昌、九江、饶州、景德镇等地。现有公路北至中馆衔接景湖公路,同时有班车到县城,村与村之间都通公路。 南峰镇环抱鄱湖,风光旖旎,是“朱门四友”之一冯椅的家乡,冯椅在家乡留下“读书畈”地名,人文底蕴深厚,素有“山水图画里,书声古今传”之誉。南峰镇五房村原有“丹泉”井,泉水甘洌,井旁立冯椅亲手书题刻“丹泉”二字,美名远播。元末时,朱陈鏖战鄱阳湖,朱军不幸遭瘟疫,军师刘基取丹泉之水煮石桥村之灵芝,救治数万名将士,明太祖酬谢“丹泉”之恩,命大将常遇春扩之为池,砌石围之,赐名“酬池”并勒石铭记,明末遭洪灾湮灭。清雍正年间,乡人冯禄德率子孙依原址修建“四方井”,2017年春修缮并立碑纪念。旅游景点有庙宇“灵峰阁”。 都昌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供稿责任编辑:王旺春 罗水生 徐红生 詹 宏摄影:王军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