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一个熟悉又陌生的称呼。熟悉的是,在儿女嘴里叫了一辈子;陌生的是,儿女并没有真正读懂。好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准确地认识您。大姐说您“一拳能打虎”,二姐说您“做事都争强好胜”,三姐说您“比较能折腾,也很要脸面”,四姐说您“待人很温和”,五姐说您“急难险事都隐瞒,不知为何往”,儿媳说您“整洁又细心,有时也古怪”,我也说过您“年少太恋家,有时不给力”,姐夫们都说您“一世太要强,清苦伴终身”。其实,这都不能准确地评价您,因为如山的父爱,儿女永远无法说清!
父亲出生于都昌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中一贫如洗,靠野菜度日。父亲的降临让全家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添丁添喜,忧的是如何养育成人?父亲1岁多,爷爷去世,有孕在身的奶奶因眼疾严重,很难干活,便带着父亲和4岁的哥哥转嫁他人。幸得继父视如己出,可解决温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因家境贫寒父亲无学可上。待到中年时,成婚后的父亲生活依然贫困,无奈将四女儿过继给三姨,这也成了父母一辈子的心病。等到生活稍有好转,盖了新房、添了新装,46岁的母亲却被诊断肺癌晚期,医治三年不幸离世,51岁的父亲只能独自挑起家庭重担,带着儿女为生计奔波,还要偿还给母亲看病欠下的外债。及至老年时,家业逐渐兴旺,5个女儿相继出嫁,儿子远走他乡,各自为生活打拼,13个外孙、外孙女相继出生、立业、成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只能电话报喜讯,天伦之乐的陪伴少之又少。2014年,唯一的孙子出生了,这是父亲最开心的时候。在儿女们劝说和儿媳的邀请下,父亲赶赴江苏徐州帮衬带娃,过了几年“城里生活”,但父亲乡土情结重,想念儿时玩伴,挂念家乡草木,等到孙子上学便回到农村老家,继续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
1958年“大跃进”,政府派工作组下村抓生产,为增加劳动人手,要求小孩子也要适当下地干活,9岁的父亲听闻消息居然找到工作人员,说:“我可以下地做事,但是我弟弟走路都不稳,不能让我弟弟去,我可以多干点。”工作人员被父亲的情义、勇敢、担当震撼住了,从此田间地头多了一个幼小的身影。勤动手、肯吃亏、干在前、从不偷奸耍滑的“二佬”(父亲在家排行老二,村里人对父亲的俗称)也在村里乡邻传遍开来。
父亲从小就有一股英雄情结,一心想报效祖国。父亲一辈子最遗憾的是没有当过兵,时常以舅舅、三叔从过军为荣。有了儿子后,父亲时常讲述爷爷曾被日本鬼子追杀、辗转逃亡的真实故事,直到儿子18岁成年,毅然决然送子参军,继而又鼓励外孙们参军入伍,为国守疆尽责。而我寄回老家的旧军装,成为父亲心中最珍视的礼物。
父亲没上过一天学,却学文化、知百事。年少不能上学,他便趴着窗台听学堂。在生产队干活时,一点一点地认字、学习。父亲活到老学到老,父亲和“10后”的孙子一起玩玩具,紧跟时代发展,用微信、发红包、录视频、玩抖音,堪称自学成才的“小模范”。父亲虽是一名普通农民,但是会养禽畜、种百果。无论是种田、种菜、养猪、养鸡,父亲都是一把好手。他采用“VC+野草药”方法治鸡瘟,摘采仙人掌研磨成泥冷敷治牙疼,使用“小苏打+白醋”替代农药驱除菜虫,善用“农家肥”“半用”透明膜,蔬菜既防冻又沾霜,吆喝小猪、小鸡按时按点“吃食”“睡觉”勤长膘。鸟回笼、田肥沃、菜甜美、猪壮鸡听话,乡亲们对父亲的技术啧啧称赞。
父亲1972年与本村青梅竹马的母亲喜结连理,为让家人吃上饱饭,23岁的父亲不顾那个年代“宁守一寸土,不务村外工”的农村老观念,选择跟师傅学习“大木匠”(做棺木)手艺,每天起早贪黑,挑着几十斤重的工具箱翻山越岭,辗转修水、武宁、南昌等地,最苦的时候一天要挑着100多斤的担子走100多里地。靠着这门手艺,父亲逐渐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父亲兄弟4个、妹妹2个,自己虽排行第二,但平时讲的、论的全是“老大”的话,想着的、干着的全是“老大”的活,在村里说话做事也是“一言九鼎”、行可服众,对待母亲娘家人更是知恩感怀,常常念着长辈关爱的情,做过不少“雪中送炭”的事。
2000年,老天再次把苦难和不公给了铁打的父亲,被病魔折磨3年的母亲撒手人寰。看着哭得撕心裂肺的儿女,父亲虽伤心欲绝,却依然挺直腰杆,默默地办完丧事,顶起家庭那片天。此后,常常用繁重的劳动麻醉自己的神经,有时甚至借酒消愁,这也给身体埋下了病因。
父亲一生处世公私分明。1970年至1980年间,为响应国家建设,先后参加庐山修路、水坝修建、农村包产等大项工程,当过修路员、生产队长。在那个走路基本靠腿、干活基本靠手的年代,父亲走过陡峭的悬崖、蹚过凶猛的洪水,重活、累活、险活都抢在前,大事小事一马当先,家中再困难也不会以队长身份谋取一丝一毫的私利。
父亲一生待人谨小慎微,父亲性格要强,有时也很孤僻,为人忠厚、守诚讲信,平日里儿女亲友买的精品点心、药品衣物,自己都节食俭用,乐于转送他人;乡邻们给他送了米粑、米线,他就自编竹篮、自做棒槌等“小工具”,或者摘点蔬菜瓜果,买零食、煮好鸡蛋逐户赠送看望,从不贪占小便宜,格局、品质乡里邻居有口皆碑。
父亲一生不烦他人。父亲和母亲一样,总是“亏可自己吃,福要他人享”,生病不吱声,苦累不言语。平日里生活开支能省则省,建造房屋自主挖土烧砖,修改老房子舍不得儿子大开支,也舍不得施工师傅太受累,即使全部承包也主动无偿为师傅们买菜做饭上酒,半夜因旧病发作大出血还不言语,硬是坚持到第二天自己骑着电动车去乡村医疗所打针挂水……
亲爱的父亲,我们家从过去的家徒四壁,到如今的洋房小车,可以说是“苦尽甘来”,但您却依旧奔波劳碌、稳重持家。我们还未好好尽孝,您就被病魔夺走生命;我们还未真正走进您的内心,您就匆匆离去;我们还未好好与您谈谈心、说说心里话,您就驾鹤西去。这是多么锥心刺骨的痛!
亲爱的父亲,在我们的心里,您干净、细腻、忠厚,一生考虑他人在前、考虑自己在后,对待生活乐观豁达、善于改进,就如同您编织的篮子一样,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好用!这就是您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视如珍宝,传教后代!(浔阳晚报 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