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3阅读
  • 0回复

舌尖上的豆参到底有多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31255
积分
802691
贡献值
22459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0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2018年,都昌豆参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口感酥脆,软而不腻,豆香中带着淡淡的菜油香味。不少人都很好奇,这种独特的口感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作者 | 潘雪明 李韧
题图 | 都昌豆参
   提起豆制品,人们脑海中通常会浮现出豆腐、豆浆等常见食品,但在现年76岁的冯顺根老人眼中,豆制品特指豆参。他从23岁起就和豆参打交道,长达半个世纪之久。
   豆参,是都昌县传统地方特产,有着数百年的制作历史,以该县南峰、芗溪、万户三个乡镇最为盛行。冯顺根是南峰镇乌沙村人,也是当地目前年龄最大,从事豆参制作时间最长的手艺人。当下,正是豆参加工的繁忙时节,这也是冯顺根最忙的时候。
   这道鄱阳湖畔的传统美食是怎样制作的?曾登上《舌尖上的中国3》的都昌豆参又是如何端上越来越多老百姓的餐桌?
村民余训禄高兴地展示黄澄澄的豆参成品。吕斯鸿/摄
  
  “20世纪70年代,公社林场开了个豆参作坊,作为林场对外的一个副业,我在那里帮人打下手。后来会做了,就在外面专门给人炸豆参,再后来‘分田到户’就在家做,一直到现在,做了一辈子了。”冯顺根笑着说。
   冯顺根的作坊不大,各种制作用到的大小工具摆放井然有序,作坊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豆香。对豆参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老人了然于胸,“原料一定要选粒圆饱满的优质黄豆,经传统工艺加工成豆腐,再压紧成豆干、切成豆条,放入油锅中掏炸,就成了豆参。”
   制作听起来简单,但其中的艰辛只有冯顺根自己知道。“早起摸夜很苦,下半年,尤其是临近年关时,来订豆参的人很多,我总是凌晨1点左右起床,磨浆、滤浆、烧浆、压榨、切条……现在除磨浆用上了机械,其他的还是手工。”老人说。
   长时间站在高温锅灶边,手不停地用丝勺在油锅里掏炸,这个过程很难熬。不过近些年,炸豆参时改用了一种专门的钢丝锅兜,轻松了不少。
   本来,老人现在不用再干这行了,“炸了一辈子豆参,除了会这个,其他的也不会,现在忙时每天做100来斤,闲着也是闲着。”冯顺根笑着说,他现在还是用传统的销售模式,制作出来的豆参主要供应本县的客户预订、摊位或中间商贩等实体。
   “苦!我总是夜里1点多起床,忙到早上7点左右又上床睡一会,9点左右又起床,中间睡2个小时。”同乡同行余传习谈起豆参加工时如是说。余传习现年56岁,20岁从事这行,他的作坊一天加工豆参150斤左右,像他这种的作坊在南峰镇油山村共有4家,全镇共15家。
   制作过程苦,炸出来却是美味。成品豆参轻脆圆润,寸酥金黄,吃法多样,或炒或煮,口感独特,营养丰富,被誉为“豆中人参”。当地名菜豆参煮鱼头绵软多汁,汤白味美,历来是都昌人逢年过节、宴请宾客必不可少的大菜。
   近年来,经央视《舌尖上的中国3》和《中国影像方志·江西都昌卷》报道后,都昌豆参登上了更多国人的餐桌。
南峰镇乌沙村,冯顺根老人正在加工豆条。
  


       2018年,都昌豆参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口感酥脆,软而不腻,豆香中带着淡淡的菜油香味。不少人都很好奇,这种独特的口感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余训启是芗溪乡黄坡村人,也是都昌豆参制作市级非遗传承人之一。“在黄坡村,豆参加工曾是村里祖辈赖以养家糊口的手艺,家家户户都炸过豆参。黄坡人这门手艺是家传的,根本不用专门去拜师。”余训启说。
但并不是每个人炸出来的豆参都好吃。豆参加工中有浸泡、撞浆、油炸等多个关键环节,没有固定技术参数和操作手法,全凭手艺人多年的“眼力”“手感”和“经验”。
  “比如浸泡黄豆时间的长短与天气、温度密切相关。撞浆有冲浆和烧浆两种工艺,什么时候用哪种工艺都很讲究。炸豆参时向油锅加冷水的时机和量等等都是制作的关键。”在余训启眼里,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会影响豆参的成型和口感。
  “真正的好师傅炸的每一锅豆参都是一样的。南峰豆参跟其他地方炸的豆参还是有区别的。”余训启随手掰开一根豆参笑着说,“轻盈金黄、含油量少,掰开看内芯蓬松,烹煮时能饱吸汤汁,这是我们这边豆参的特点,也是好吃的‘秘诀’。”
   从历史记载来看,都昌豆参手工制作授徒最早是在清末,南峰白水塘余村一个叫余载株的村民,打破工艺不传外姓人的规矩,在南峰一带教了不少徒弟。
   近几年,豆参加工行业中出现了不少年轻人的身影,他们在继承传统美食制作工艺的同时,注重抢抓商机,活跃在九江、景德镇、南昌等各大城市,像余训松、余金星、余训家等一大批年轻的豆参电商从业者脱颖而出。
南峰镇乌沙村,冯顺根夫妇早起过滤豆浆。
  


         随着网购、直播的兴起,都昌豆参也积极开拓线上渠道,插上电商的翅膀,飞入千家万户。  
   在芗溪乡黄坡村余训松的豆参加工车间里,一袋袋黄豆叠放在墙边,一袋袋散装豆参是客户预订上门提货的,一摞摞礼盒装则通过网络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余训松跟着爷爷、父亲学做豆参已经有5年了。尽管他从业时间不长,但已是“轻车熟路”,2019年注册了“余家味”豆参商标并成立了专门的公司。  
   对自家产的豆参,余训松心中有一杆秤。“泡一锅20斤黄豆可以炸出17斤左右豆参。淡季一天炸140多斤,下半年忙,一天炸700多斤,年销售额近百万元。”余训松的销售模式多元,除了线下零售,每年有70%的产品销往本县各大超市、大型餐饮、电商平台。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冬天到了,咱们都昌豆参下火锅、炖鱼头,可是一绝!”进入余训家的直播间,不少网友正在“拼手速”下单。2018年,怀着把家乡豆参做大做强的梦想,余训家成立了九江恒成食品有限公司,借助“电商+农业初加工”模式,走上了致富之路。
村民余训禄正在炸豆参。

  “豆参不仅在都昌县内各大饭店、超市畅销,还外销至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饭店和大型商超。包装也从最初朴实的包装变成了现在各种精美的礼盒装,年销售额近百万元。”余训家高兴地说。  
   不过,都昌豆参推广有个很大的难点,就是难以保存,需要时常晾晒避免受潮。“我们努力寻求更好的技术和方法,既不改变风味又能长时间保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结合现代冻干技术,解决了豆参的保存问题。”在该县芙蓉山工业园江西康嘉冻干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法人冯上水正在向外地客户详细介绍公司新产品“冻干豆参”。
   自1988年开始,冯上水协助家人从事豆参制作,后来开办了豆参加工厂,再到“下海”学习,冯上水为都昌豆参打开了更大的市场。  
  “黄坡村现有豆参加工大小作坊7家,乡政府拟在村委会旁边建一个村级豆参产业园,整合散户,抱团发展,用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芗溪乡党委书记黄卫华说。
   截至目前,都昌县共有豆参加工户400余户、从业人员1200余人,每年可以生产豆参系列产品300万斤,年销售收入达4500万元,加工户人均收入达到3.7万元。(当代江西)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批量上传需要先选择文件,再选择上传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