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六年前的2018年春天,采写了《荣耀满堂的院士家族》一文刊发于当地媒体,行文为五小节:一是“高燮堂:湖北商贾 魂归故里”;二是“高润堂:鄱湖红船 救生功高”;三是“高耀堂:鲁迅同事 晚蛰故乡”;四是“高乃同:皓首蔡学 只为一诺”;五是“高镇同:航空报国 立德树人”。院士高镇同,不只是高氏其家族的荣耀,也是故里都昌县乃至泱泱中华的荣光。关于他的学术成就和辉煌人生,见诸于各类记载和宣传。高镇同院士是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人,本系列会继续搜集和采写关于院士家族的历史和院士的人生华章,弘扬科学家精神。 从主流媒体的宣传走近高镇同院士
面对名利,高镇同院士之“镇”,乃是镇定自若的淡泊。所以,近年来关于他的宣传和参加活动情况的公开报道极少。 2024年国庆,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九江发布、九江新闻网开办了《礼赞新中国 九江乡贤说》“天南地北九江人云端相聚:祝福祖国!祝福家乡!”栏目,其中播发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疲劳结构专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后导师高镇同对家乡的真挚寄语: 国庆佳节,举国同庆! 我今年96岁,生在内忧外患、饥寒交迫的旧社会。新中国成立75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是一个值得铭记和庆祝的日子。 我出生在北京,因各种原因从未回过家乡,但我时刻记得都昌,记得九江。在我所有的履历表上,籍贯填写无一例外都是江西都昌。衷心祝愿祖国繁荣富强,家乡越来越好! 高镇同院士在寄语后附诗《美丽中国颂》,让我们欣赏到了他抒发爱国之情的最新佳作:“绿水青山叠翠林,蓝天如洗飘白云。风清气正昭日月,美丽中国颂古今。”2024年国庆节高镇同院士寄语家乡
高镇同院士最近的一次接受媒体公开采访报道,应该是2021年9月15日在央视10套科教频道《科学大家·高镇同》节目中的出场。高镇同是我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首批名录十人之一,在18分多钟的电视专题节目中,刚病愈出院的他,留下了难得的影像资料。节目对他的学术定位是:著名飞机结构疲劳专家、飞机结构疲劳寿命可靠性研究的开拓者、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理论的创立者。高镇同院士油画像 (宫浩钦 画)
2019年9月16日的《新华每日电讯》在国庆前夕,推出“最美奋斗者”宣传,此日以《高镇同:“永远不知疲劳”的“结构疲劳”专家》为题,在9版的“成风化人”整版报道高镇同院士的不平凡人生,并配发短评《新时代呼唤“高镇同式”奋斗者》。这篇新华社记者的报道称:高镇同院士从事飞机结构疲劳和可靠性研究60年,2018年90岁时才退休;创立“疲劳应用统计学”,研究成果助力数千架军机使用寿命从1000多小时延长至3000小时;1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他和他的5位学生都是院士,创造“一门六院士”的佳话;1991年就当选中科院院士,却至今坚持住在约70平方米的老房子里,迄今为止个人捐助资金超过200万元,而自己生活俭朴,一件毛衣穿十几年……曾担任过江西省鹰潭市委书记、记者采写时任北航党委书记的曹淑敏如此总结高镇同身上折射的精神之光:“从高镇同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他身居斗室、心系家国的大爱情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传道授业、甘为人梯的道德风范,胸怀天下、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2022年3月1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布消息称,为了帮助该校在职教职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93岁高龄的高镇同院士在北航教育基金会捐赠设立“高镇同帮扶关爱基金” ,该帮扶关爱基金是由高镇同院士发起,联合吴鹤华、王贵宝、鲍蕊等弟子共同捐资,以帮扶困难职工、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而建立的公益性基金。此前因在慈善事业中持续付出爱心,2007年高镇同获“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被评为“中华慈善人物”。2011年他又荣获“第三届首都道德模范”称号。2018年11月,高镇同90岁生日之际,他捐出北航授予他“立德树人成就奖”的100万奖金中的90万设立“高镇同基金”,第二年又将剩余10万奖金和另外20万收入放到一起纳入基金,用于扶贫助学。90岁的这年,高镇同从北航办理退休。高镇同先生1982年工作照
《中国科学报》2019年3月27日“学人”栏目以《高镇同:诗歌与“永不知疲倦”的人生》为题,报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高镇同院士。文中写到高镇同将做善事当作一种享受时如此概述:“‘点滴甘泉形影单,积微成著巨石穿。涓涓溪流声寂寂,润泽四方育良田。’在北航校内70平方米的三居陋室中,高镇同一笔一画地写下这首诗,旁边是掉了漆的家具和几株绿意盎然的盆栽,颇有一番‘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韵味。并不是学校不重视院士,北航建好了院士楼,邀请高镇同入住,但被他多次婉拒,‘大房子应该留给更需要的同志’。他个人没有高消费项目,却乐善好施。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他个人累计捐款已达200万元。他先后向中华慈善总会捐了36万元,向北京市慈善协会捐了23万元,给《希望书库》捐献3.5万元,为印度洋海啸难民捐3万元,为江西瑞昌地震灾民捐款6万元等,并捐献120万元在北航成立‘高镇同基金’,扶贫助学。” 笔者查阅高镇同故里西高村(今属都昌多宝乡长平居委会辖)《高氏宗谱》,记载高镇同派名“圣堳”,出生于一九二八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卯时,这一天公历为1928年11月10日。2024年高镇院士已是虚龄97岁的耄耋老人了,令人欣慰的是,他目前身体状况较好。夫人傅显明教授早年考上了复旦大学的新闻系,后来留学莫斯科大学,回国后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2018年已仙逝。这对相伴终生的恩爱夫妻育有两女儿,她们以自己的才智和美德回报父母,奉献社会。2017年10月高镇同先生在北航首届“立德树人成就奖”颁奖会上
高镇同院士平日很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碰到他认可的收集他生平资料的作家电话联系采访,他有时会主动通过公寓房间的固定电话,畅聊人生,身体状况良好时会长达一两个小时。老人为人谦逊,有时也会向合适的亲友,特别是家乡九江的亲友,通过他的秘书寄赠有关他人生的书籍,比如《诗话人生》(高镇同 著)和《高镇同院士90华诞纪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编),并左手拿放大镜,右手执钢笔,在扉页上一丝不苟工整地写上受赠人“留念”字样。哪怕是晚辈,他亦是要略去三字名字中的对方之姓,而只书其名,让人捧读显得特别的亲切。至于落款和日期,一般是加盖上黑色章印字样,并加署“敬上”二字,全然一副“大先生”的风范。2023年4月,《九江日报》“长江周刊”以《门下“六院士”,鲐背仍著书》为题,分上、下两篇,长篇刊发九江作家阿詹采写的高镇同院士的不平凡人生的佳作。 高镇同亲撰《有感于两次特殊鉴定》
高镇同院士是科学大家,同时人文素养深厚,能文善诗。高镇同曾幽默地谈及他写诗的缘由:“左脑控制逻辑思维、科学推理,右脑控制形象思维、文艺创作。我的左脑开发过度,需要开发右脑保持平衡。”他曾写诗自嘲,“老迈学诗若幼娃,岂能拙笔巧生花。安得胜景吟佳句,桃李成荫赏翠霞。”在此,存录高镇同先生2001年9月3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有感于两次特殊鉴定》一文。欣赏这篇短文,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飞机疲劳学的一些科普知识,更可感受到高镇同先生在科研方面的严谨、担当和善思。全文如下:2001年9月3日《光明日报》刊发高镇同院士文章
1982年夏天,我正在沈阳讲学。一家飞机制造厂的负责人从西安来沈阳找我,声称他们生产的飞机委托乙方做疲劳试验时,乙方施加的疲劳载荷过大,超过规定载荷,致使飞机结构提前破坏了,希望我出面为他们申诉。后来,承担试验的乙方也找到我,述说他们施加的载荷正常,不存在超载问题。言下之意,甲方生产的飞机结构疲劳强度不足,寿命就是这样短,请我为他们辩解。 航空工业部对于这一事件成立了专家调查组,委任我为组长,并公布了几条纪律:不允许串连;甲乙双方不得与专家组成员接触;专家组开会讨论时,甲乙双方不能参加,只能派一名代表听会或回答问题;讨论情况不得外传。2023年4月《长江周刊》刊载阿詹宣传高镇同先生长文
当时我深感责任重大。如果确实有超载现象,那么数百万试验费用和数年时间将付诸东流,人力、物力损失严重,试验方将承担重大责任;如果试验时无超载现象,生产厂家的飞机过早发生疲劳破坏,表明飞机抗疲劳强度不足,使用寿命太短,已经生产出的几架飞机无法销售,生产厂家经济损失巨大。这件案子如果判错,个人名声扫地事小,给国家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事大。思虑再三,我坚信只要按科学精神办事,不徇私情,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我们从现场调查开始。通过对飞机残骸的考察和科学分析,我采取逻辑推理的方法,先假定有超载现象,在特大载荷作用下,飞机应该如何破坏?各部件应如何变形或断裂?再假定在正常加载下应出现怎样的疲劳破坏?断口外貌应如何?前者与观察到的事实比较一致,因此得出有超载的结论。为了保持鉴定结论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我用非正常破坏取代超载概念。非正常破坏既涵盖超载,又不排除有意料不到的未知因素。 事后,我的心情一直不能平静,忐忑不安。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人证,没有得到任何试验人员关于超载的证词。证据不足,逻辑推理当然也不可靠。因为个人的认识水平毕竟有限,万一真的没有超载,岂不冤枉了试验一方人员?虽然说我们的判断是无私的,不承担法律责任,但道义上的谴责是回避不了的。这样历经数年之久,喜讯传来,谜底揭开,试验人员承认确实是超载。这时,我才长出了一口气。2018年11月15日出席北航举办的“高镇同院士九十华诞暨学术思想座谈会
欣幸之余,常有所思。当时试验基地的领导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同学,鉴于对此事件负有责任,引咎辞职,实为一憾事。 2000年7月我又被邀请参加一件事故分析会,担任会议主席。我国生产的直11型直升机尾段出现了几十毫米的疲劳裂纹,而且不止一架,裂纹在几架直升机上出现的位置大致相同。这样导致所有直升机全部停飞,直接影响航空兵的军事训练计划。 当时,对于事故发生的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升机设计一方认为这是由于加工制造质量低劣造成的;制造一方认为这是由于设计不当而产生裂纹。在此以前曾召集过会议进行调解,因为双方争执十分激烈,调解人被迫离开会场。此次故障分析会前夕,设计方和制造方都向我申诉理由,指责对方应负全部责任。同时军方提出要立即解决,否则贻误军机,事关重大。 我面对压力,还是集中精力去现场周密调查,认真思考,最后得出判断,裂纹出现主要是传动轴支座装配位置偏斜引起强烈振动造成的。由于论据充分、合理,得到全体代表的赞同,一致通过决议。大会尚未结束,双方就开始行动,排除故障。修复后,直升机即可正常飞行。 这几次事故鉴定顺利完成,使我的思想境界也有所提高。什么思想境界呢?就是无私无畏。不存私心,则无所畏惧,心态平和,可以深入思考,顺利地解决问题。此时我悟出一个道理,判断任何争议,科学精神会使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高镇同家乡都昌多宝乡西高村
高镇同院士这篇文章发表于距今23年前,当下高科技迅猛发展,我国民用客机、军用战斗机、直升机等的飞机定寿、延寿环节的研究已进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时代。正是高镇同创立的飞机结构寿命可靠性评定理论体系,才为我国飞机结构疲劳领域一直位列国际前沿打下了坚实基础。高镇同,这位享誉中外的结构疲劳专家,他的平实又不平凡的人生“永远不知疲倦”……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