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3
- 在线时间1289小时
-
- 发帖8709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177679
- 贡献值1117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095
- 积分
- 1177679
- 贡献值
- 1117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8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都昌县城的外观湖路目前一头联结着鄱阳湖大道长途车站尽头,一头至南山山麓湖中印山临岸处,是一条景观路、生态路,“观湖”便是其地理标识。都昌镇南山村委会界石吴村居外观湖路中部,离南山大道交界处仅200余米。村牌 通常说南山界石吴村,其实包括吴、柳、彭三姓人家,有时亦有分称界石柳村、界石彭村的。据有关资料显示,秉承“泰伯遗风”的吴用四(1378年——1463年)于明永乐年间(1403年至1424年)由县市(即县城)小南门分迁南山界石,现有人口200余人;承袭“文定世家”的彭子贵(1476年——?)明正德年间(1522年至1566年)由县市彭家角迁一都界石,现有人口80余人;承袭“河东世家”的柳宗茂(1544年——?)明嘉靖年间从县市柳树堰迁南山界石,现有人口60余人。村口古树 界石吴村三姓的来处皆是县城,现总计有村民350余人,形同一村,和睦相处。1954年出生的吴德连高中毕业,后在南山村担任村干部20多年。他对“界石”之村名给出的解释是源于村上渔民在鄱阳湖捕捞,所属捕捞场所水面以某方耸立岩石为界。从县城南山往界石村途中观湖桥 界石吴村是“村前鄱湖村后城”的格局,先前村民的讨生活之路,有三个“八月”之说。一是“渔八月”,农历八月,水面一线的浩渺鄱阳湖水位下降,落分出湖洲来。村中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渔舟,扯帆摇桨捕鱼,江渚上的渔舟唱晚也是鱼满舱里的小日子的欢唱。二是“柴八月”。界石吴村的哨山、禾尚垴属南山山脉,先前烧灶弄炊都是烧柴薪,村民在农历八月不冷不热的日子,转场樵夫者众,除了自留自用,还荷担到市街上卖,换些家用零花钱。三是“禾八月”。早先种稻是一季,中秋前后挥镰收割,村民水田虽不多,但保自家口粮无虞。村居 界石吴村临鄱阳湖,不只是衍生了村民的渔业之道,先前还有船码头的市肆之利。2015年2月,都昌县兴建第二水厂,又叫观湖水厂,建设主体是都昌县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原来的水厂在南山广场,随着枯水期长、县城城区范围的不断拓展,老水厂枯水季节取水严重不足,于是县政府作为民生工程,2015年春启动第二水厂的兴建,2017年5月竣工。建设观湖水厂所居地域50余亩,几乎是界石吴村的,当年吴德连就参加了征地工作组。观湖水厂下的湖岸叫大咀头,因地形特殊,易避风,便在明清乃至民国年间是县城的泊船码头,樯帆栉比,热闹一时,界石吴村有村民的经商店铺就开设在了大咀头。大咀头岸上有紫臣寺,过往船主顶礼膜拜。大咀头今貌 鄱阳湖区总有着“势管青山力管湖”的故事,尽管界石吴村村前的湖因为有了村后隔着南山的城之万家灯火,让湖边人的性格在春风桃花里少了些剽悍,但村民对向湖图强的蛮劲场景总是有体认的。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流传下来,说界石吴村周边罗汉肚(今都昌镇林场处)原来住着范姓人家,某时期出过一个乡坤,在当地颇有声望,人称“范相公”。相公一时染了赌博的陋习,有次有他姓人豪赌,范相公大输,大把的银圆易囊付了赌债,还被逼当场写了契据,将范家的一座山垫赌资代斫,山权使用期限载为“十年”。赢钱人起了歪心思,将“十”字上加了一撇,变成了“千年”,白纸黑字的,让人有口难辩,山权尽失。枯水期远眺松门山瓢芽头 范相公受此招辱产,想到的是忍辱迁徙,投奔地良选了对面水域的松门山瓢芽头,诱因有三:一是瓢芽头那时尚属都昌管辖(今属永修县吴城镇),只是与都昌县城隔湖相望,算是同城而迁;二是范相公的夫人知道那里山好鱼丰,桃李年华时范夫人也随父母去瓢芽头捕过鱼,她在船上做饭,将捞饭的笊篱瓢勺在湖水里顺手荡洗,轻轻一划,竹篾编制的笊篱内竟捞起数尾鱼,可见此地水产之丰饶诱人。三是从明朝初期洪武年间范勤公落藉松门繁衍的吴城松门范氏日成当地望族,让范相公有宗亲可倚靠。据说范相公后来还是有第二场转迁,从瓢芽头搬到了吴城镇,一个原因恰恰是瓢芽头的渔产之丰,让都昌周溪、万户一带的渔民强据为自己的捕捞区域,范相公打不过便躲得过,复再迁。范相公后裔后来在“装不尽的吴城”发家。 吴德连是土生土长的界石吴村人,年轻时打过鱼,对小村与大湖有清晰的记忆;对家园与县城亦有切身的感受。外观湖路的修通是十余年前的事,他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县中读高中,从家中总是走柴篷小路,要步行一个小时才进城。1970年代在界石吴村村东两公里处,建起了县建材厂,主要生产红砖,首批创业者为从县老爷庙型砂厂转产来的砂厂工人,高耸入云的老建材砖垒烟囱至今仍存,成为一处工业遗迹。建材厂旧址叫大圈地,靠山头边叫乌咀墩,靠湖边叫乌咀头。与建材厂隔了条马路,1989年建起都昌县油化厂,用机子榨菜籽油、棉籽油,下脚料做的肥皂便宜实用,成为洗衣妇的抢手货。紫臣寺 清同治年间,南山书院的那缕书香氤氲着界石吴村。在南山湾里刘村与界石吴村中间,有当地人叫“书院里”的地方,至今能觅到南山书院掩没于丛草中的屋基,这里曾是官署所办的南山书院的旧址,从这里走出过不少旧时的都昌读书人。站在南山书院旧址前远眺,当地人说有笔架山型,是为儒地。南山书院起初叫汇东书院,距今400年前的明代天启年间(1403年至1424年)创办,首创地在县城小南门。一度与官办的学宫合二为一。康熙九年(1670年)改称“南山书院”,“因南山峙其前故改名”,改名之意旨,当然还可从谢灵运、苏轼、黄庭坚等赋予都昌南山“文化名山”去解读。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六•书院”有文字如此叙及南山书院迁界石一事:“十一年(指同治十一年,1872年),知县狄学耕议建书院,卜地于界石,在治东五里。邵、柳二姓捐助基地,外复买刘姓地以益之。计横广二十四丈八尺,直深八丈五尺,四围缭以垣。前起门楼,中为文昌宫,觉斯堂旁列‘崇德’‘报功’二祠及号舍五十八间。东墙外余基窖石清界。”距今150余年前的公元1872年,南山书院在时任都昌知县狄学耕的主持下,新建立于城东之“界石”,这也是历史典籍里第一次查阅到“界石”其名。南山书院毁于何年,待考。观湖水厂 我们站在界石吴村回溯和环视,杂揽村与湖、村与城的风物。 南山界石村何尝不是气象万千的鄱阳湖与日新月异的都昌城之间的一方如磐界石,这里镌刻着时代前行的足印……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