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刻蜡纸有三大工具组成,蜡纸,钢板,铁笔。
蜡纸是油蜡材料制成的八开纸张,上面印着小方格,便于刻写时纵横对齐;钢板是双面刻有细密对角斜纹的钢板块。铁笔用一枚钢针作笔尖,配有笔杆。
原
都昌土塘辉煌大队大队部老屋;
……………………
上海知青在都昌
《土塘印记》刻蜡纸
文/阿义
在一次参观文学创作博物馆时,见陈列室内展示一块锈迹斑斑的钢板、一筒蜡纸、两支铁笔和一叠油印的书稿。看着这套几十年前的办公工具,刻蜡版油印的一幕幕在脑海浮现出来。
一九七四年,我在都昌土塘辉煌大队当赤脚医生,兼任大队团支部副书记。
一天,大队刘书记拿来一筒蜡纸,一块钢板,一支铁笔;对我说,大队刘会计走亲戚去了。公社团委发
电话通知,要求各生产大队出团员
活动简报。我看你平时写的字工工整整的。这个简报蜡纸由你来刻了;说完,放下简报手稿就走了。
第一次独立刻印,我深感
责任重大。当天早上9点钟,我就上了大队部楼上的小搁楼,《我居住的宿舍》便开始刻字。把蜡纸铺在钢板上,压平整,握着铁笔在上面刻写。铁笔毕竟不同于平常书写用的铅笔或钢笔,初次刻蜡纸,笔不由我,源自钢板表面的纹理,一笔下去会打滑,很难做到横平竖直,我把握度不好,总是把蜡纸戳破。戳破了,刻废了,我就换一张,这样前前后后换了好几张。大约刻了一个多小时,一张蜡纸是刻完了。我拿起来一看,字歪歪扭扭,就像刚学写字的小学生写出来的,且整张纸千疮百孔。更让我难受的是,因为过于用力,中指握笔处的皮肤陷了下去,食指和中指僵硬、酸痛。此时,我才知道非一日之功
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个年代,生产大队的办公用品匮乏,很多文件和
学习材料都是手工抄写,刻蜡纸油印很少用;
第二天,大队刘会计来大队部刘会计见我刻废了数张蜡纸心疼不已,数落了我几句。现在想来,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也难怪刘会计精打细算;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社广播员兼做公社办公室文书的助手,协助其写通知、抄公文那个年代是常有的事。
那个年代,一般公社级的办公用品也相当匮乏,很多文件和学习材料都是手工刻蜡纸油印的。
当年土塘公社的广播员,二十来岁,姓冯,上海女知青,写的一手好字,
工作又认真,对文字更是一丝不苟。
一天,我去公社参加团干部学习班,在去公社的山路上,偶遇原辉煌大队刘大队长。
据说他已调公社办公室管理公社后勤工作。到了公社,刘大队长关照我中午饭一定要到他那里吃,上午学习班休息期间,我去了公社办公室。刘大队长热情的把他座的椅子让给我坐;
刘大队长的办公桌对面的办公桌上传来铁笔与钢板相触发出的”沙沙”声。听来觉得新鲜又陌生;我抬头看见上海知青小冯在办公室刻蜡纸,她的握笔姿势,她那娴熟的刻写技法和规范的字体,那工整不用修改的笔画,令我羡慕不已;
呵呵,那不是现成的最好老师嘛。我静静的看了许久不舍离开;此时此刻我对刻蜡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想假如小冯老师能悉心带教我一下。我也许就再不会让刘会计数落我嘲讽我了。
见,小冯老师把刻好的蜡纸装在油印机的木框上嵌平,底下放上一小叠不厚的纸,放下纱框压在纸上,用油墨滚筒在纱框上匀速往前推,每印一张揭一纱框,拿出印好的纸再印下一张。看着小冯老师一次次推滚筒的动作,那么轻松自如;
想起,那天我,我嘛,那次刻完蜡纸,兴冲冲的装在油印机木框,推滚筒,弄得手上,脸上,衣服上沾上油墨,洗也洗不掉。结果功亏一篑,辛辛苦苦刻了一个多小时的蜡纸”倒贴”在了纱网的背面,印出的文字也是反的,变成黑黝黝的蜡纸只能一根火柴烧掉,懊恼的情绪油然而生;
以后的知青岁月里,每次公社召开三级干部大会材料,每年公社的年终总结的宣传稿,总能见到油墨飘香老师工整的蜡纸字迹;
回大队,夜晚,在大队部小搁楼里,有空就趴在桌上根据老师讲的刻蜡纸要领,用废蜡纸反复练刻仿宋体,刻写横折,竖钩和竖弯钩时需分两笔,不能连笔,否则会刻破蜡纸。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老师说;
刻蜡纸不仅要掌握一定的技巧,还要会刻各种字体,顺着钢板的斜纹可以刻仿宋体和楷体,平放蜡纸可以刻隶书。刻破蜡纸后用小刀把刻蜡纸的那一小块抠下,再重新剪一块一模一样的蜡纸贴到抠掉处,用蜡烛轻轻涂抹后再用铁笔轻敲,使”补丁”粘上。再用点燃的火柴头一点一点反复烤,一直烤到接缝处完全吻合。
那个年代,人人都会勤俭节约;
一九七八年我大返城了,进单位,单位也早已进入打字办公,随着时代的发展,办公文书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彻底取代了钢板、铁笔和蜡纸。刻蜡纸和油墨手工印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不过,于我而言,刻蜡版油印见证了我的土塘知青岁月里的成长,那一笔一画的日子,却是我青葱岁月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