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1-22
- 在线时间1302小时
-
- 发帖9115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36774
- 贡献值1135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1156
- 积分
- 1236774
- 贡献值
- 1135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0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查词典对“医官”的释义,一是掌管医务的官,二是对医生的尊称,语境当然指向的都是古代。都昌县汪墩乡古岭村委会医官湾王姓村落得名“医官湾”,的确是源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建村祖先王定理(约生于1350年)是名医者,而且是名御医,缀上“官”是庄重而名之。汪墩古岭村党群服务中心 永修县湖管局原主持工作的副局长王旺春先生是都昌矶山中堡王村人,退休后对都昌的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王旺春先生给予同属“三槐世家”意公西庄子孙的医官湾村兴村的脉络疏理是:王意始居东山(古清化乡,今属张岭),其长子王惟一(1202——1291),字新卿,登南宋绍熙癸丑科黄朴榜进士,累官至签书武安军节度判官,举家从东山迁都昌县市,卜居玳瑁阁。玳瑁阁在县城金街岭,相传为晋代富豪石崇遗馆。王意四世孙王时潜(1245——1321),号石梁。生三子,宋元之际的大儒石梁先生给三个儿子取名多书卷气,分别名聘斋、才斋、极斋。王聘斋曾孙王定理所笃定之“理”为医理,他于明永乐年间被明王朝太医署聘为御医,后告老还乡,肇基七角楢树垅,所居地后被明宣宗赐名医官湾。村中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明永乐年间(1402——1424)是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庙号太宗的朱棣传位朱高炽,是为明仁宗,在位仅一年(1424——1425)。明仁宗传位朱瞻基,是为明宣宗,在位十年,从宣德元年(1426)到宣德十年(1435)。这样叙来,医官湾村名之冠距今近600年了。村居 年近七旬的医官湾村民王寿全曾任汪墩乡古岭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是古岭村的一名典型人物。20年前都昌村落社区建设享誉全省乃至全国,古岭村委会遇驾山黄村在都昌县税务局原副局长、老党员黄谷泉的具体组织下,农村村落社区建设的经验遍地开花,成为明星村落。其时在古岭村委会任职的王寿全以基层党建为引领,积极工作,探索村落社区建设的经验,他因此在2004年前后先后荣获都昌县劳动模范、九江市劳动标兵、江西省村落社区先进个人等荣誉。2007年医官湾王村筹资15万元,新建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在历时半年建成、当年腊月廿六日竣工的祖祠内壁上,嵌一方石记《医官湾村简介》,是由王寿全署名所撰,第一段文字如此介绍村庄历史:“医官湾村于元朝初期意公九世孙时敬公由安靖坊迁至此地,原名楢树垅。居仲宅西宗首。传说吾祖定理公为当朝民间名医,明朝永乐年间皇后身患疑难杂症,皇上为救治皇后,到处民间求医,访至吾祖,吾祖妙手回春,药到病除。皇后身体康复,皇上欣然封吾祖为御医官,直至晚年告老返乡,赐村名‘医官湾’。”这段简介文字将“医官湾”村名被赐由明宣宗移于更早年代的明成宗朱棣,且添了是为皇后治病之细节,其源言称为“传说”。 大范围地说“医官湾”,究实在当地包括两个姓氏村落,一为王姓,又分医官湾和下头湾,现今各有村民160余人、100余人;一为黄姓,称桥头湾,现有村民120余人。两姓在生产队年代曾合为一个生产队。“医官湾”得名有故事,村东300米处有“狗坑颈”山涧,亦有故事。村中老人讲述,清咸丰年间闹太平天国运动,村民避洪秀全的“长毛”兵,纷纷躲在村外一山洞里,穴口用一条死狗遮掩,躲过洗劫,此洞山涧便被村民唤作了“狗坑颈”。村民讲述医官湾祖先是从都昌县城“安靖坊”迁来,说斯方就是柳树堰的芭茅巷。医官湾村简介 医官湾村祖先王定理只是名良医,说不上名留青史,倒是他的高祖王时潜(石梁)是一位大儒。王石梁元代初年隐居都昌矶山创办矶山书舍,几与云住书院的创办者陈澔(1260——1341)齐名,且比王石梁晚出生15年的陈澔其所著《礼记集说》有些地方就借鉴了同邑王石梁所著的《礼记注释》。王石梁的大儒功底深厚,是宋景炎年间(1276——1279)进士,且三代为进士,其节操更是以“石梁”压舱。元灭南宋后,朝廷屡聘其编修国史,王石梁坚如磐石而不从,隐逸家乡矶山办书院育人,同时潜心注释《礼记》。元至治元年(1321),以76岁寿谢世。说医官湾王村居都昌“三槐世家”“仲宅西宗”之首,其含义是都昌凡属王石梁发脉的王姓村庄,他们的始祖在辈份上都属医官湾王村祖先王定理的晚辈。 关于一代大儒王石梁的身世,留传下来的史料并不多,我们找到一篇明代嘉靖二十六年(1547)都昌贡生罗孔道所撰的《发逸儒石梁潜德序》,兹录于下:发逸儒石梁潜德序 士君子文行之有关于世教也,其晦于昔者,必显于今;其穷于仕者,必达于祭。故仕则行道于当时,祭则报功于后世。君子之于天下也,不患后世无知我之人,而患我无见知之实。况儒哲不世出,而公是之在人心者,不世泯乎?吾邑石梁王先生其行有足传世,以警人心,以扶世教,而潜德之光至于今益显也。 蒙嘉靖间徐公督学江藩,搜访古哲而祀之。方是时,县令东溪杨公与庠生程文德、黄雍、吴蒙、李君禄等,以云住并石梁为说,然云住已祀乡贤,惟石梁犹逸于外。徐先生病之,由是搜其实行益力,故云住裔曰“曩者,石梁与祖皆有注述之功”,而举之咸淳香烟,则先生始得入祀,然其大本及委曲者,尚未详究其全行全文。迨石梁之裔曰:“钦稷与孔道有师友之好。”叩予而言曰:石梁公乃予之先祖也,讳时潜,字元鲁。按宋志:惟一,字新卿,号靖翁,登宋绍定己丑进士,累迁佥书武安军节度使,后诏授朝奉郎,致仕遂居邑之市。子和登宝佑进士,任国子监助教,生石梁。先生幼性至孝,颖异过人,每与群儿戏,必设礼容端坐。及长,教授乡闾,以师道自任邑令。范不花奉诏屡聘编修国史,时曹伯明授朝散大夫,而石梁隐矶山不出,注述《礼记》,竟不受元聘。今之后学宗其儒行,读其经、诵其传者,都昌视别郡尤盛,皆石梁之遗也。 故余有感于先生始终穷达之悬殊,今昔事实之详略,知先生诚一代之大儒欤!古今绝殊人物欤! 故不须穷其别行,即其不事元之一节,则夷夏之辨明,君臣之分定,出处之道严,而其教授乡闾及注述《礼记》,又知继往开来之功也。甚矣,石梁之功之大也!是为序。 同邑贡生罗孔道谨书 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岁季十一月 我们且来对此篇关于王石梁(时潜)德行的文章来番析读。 作者罗孔道文末落款“同邑贡生”,在清同治版《都昌县志》“卷之四•选举表一”载罗孔道嘉靖十二年(1533)癸巳进贡士,曾任四川安岳县知县。此文题目《发逸儒石梁潜德序》中,对王石梁定位为“逸儒”,一是指王石梁作为儒哲,蹈世名声与其厚学不相称,几近隐名状态;二是指王石梁于朝代更迭之际不入元仕,一心授徒立学,遗世之姿堪为飘逸,一如其名“时潜”。与“逸儒”相呼应的是“潜德”,而“潜德之光至于今益显”。文章开篇就是入题的阐发,潜德当时“晦”,报功乃后世“显”;不仕是“穷”,入祭乃“达”;知而不泯,公在人心。 此文接着叙述王石梁的身世。罗孔道是在石梁先生殁后226年所著文章,对王石梁“以警人心,以扶世教”的穷与达留下了明嘉靖年间的一些可信资料。说他可信,一是罗孔道与时任都昌县令的杨昱有僚交,知道王石梁在家乡的一些逸闻;二是罗孔道与王石梁的十世孙王钦稷有“师友之好”,所闻不虚。后人从罗孔道的行文中,当然可以解读到很多的史料。比如王石梁与创办云住书院的大儒陈澔的誉世声望与学理赓续——陈澔早入祀乡贤祠,而王石梁到明嘉靖年间才入祀乡贤祠;陈澔后裔直言“曩昔,石梁与祖皆有注述之功”,后人将王石梁“逸于外”,多少委屈了王石梁在注释《礼记》上的“实行”。比如关于王石梁的身世,罗孔道转述他听到的石梁先生后裔的讲述。王石梁,讳时潜,字元鲁。祖父王惟一,字新卿,号靖翁,登宋绍定己丑(1229年)进士,曾任签书武安军(古潭州,在今湖南长沙)节度使,后得诏书授朝奉郎,年老退出官场后在都昌县城安居。关于王石梁祖父进士及第时间,罗孔道所记与清同治版《都昌县志》所记有别。县志上如此记“王惟一”:“字新卿,号靖翁,官武安军节度使判官,以朝奉郎、潭州佥判致仕”,王惟一登进士年为“绍熙四年癸丑”,即公元1193年,比明代罗孔道所记早了36年。王石梁的父亲王子和,登宝佑进士,曾任国子监助教。清同治版《都昌县志》记王子和登宝祐元年癸丑(1253)进士。依县志所记年份,王子和登进士时距父亲王惟一登进士时间相隔整整60年,如依罗孔道文中所记,父子先后登进士时间为24年,较合情理。如此论来,明代罗孔道所记王惟一登进士时间比清代版《都昌县志》所刊时间更可信。王惟一之孙王石梁登宋景炎年间(1276——1279)进士,其祖孙三代皆进士及第,可谓书香门第。王石梁“幼性至孝,颖异过人”,长大成入在乡闾传道授业解惑,在都昌不少后学“宗其儒行,读其经、诵其传”。宋灭元启,朝廷赏其德才,屡聘王石梁编修国史,若从,其职宦不下于循他例的朝散大夫,王石梁坚不受元聘,而“隐矶山不出,注述《礼记》”,节操绝殊。罗孔道文中没提及王石梁隐逸不出创办矶山书舍一事,究实王石梁在潜心培育家乡后学方面,亦成为他注释“礼记”的庠版,比如他的学生钟国光(今都昌大树乡晚公庙钟村人)登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进士,官至刑部尚书。 罗孔道撰《发逸儒石梁潜德序》一文,是“有感于先生始终穷达之悬殊”,为王石梁终入祀乡贤祠而记“今昔事实之详略”。他在篇末盛赞王石梁是“一代大儒”,“继往开来之功”甚大。王石梁办矶山书舍遗址处俯瞰 医官高祖是大儒,大儒潜德润后昆。明嘉靖年间的进士江一川(今都昌县土塘镇江浒湾人),曾任刑部给事,他也为王石梁的身世留下了《宋元逸儒石梁先生传行实序》一文,且看下篇解读。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