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4-11-27
- 在线时间1290小时
-
- 发帖87372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01199
- 贡献值11188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87372
- 积分
- 1201199
- 贡献值
- 11188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吴德英先生2024年已是年届82了,老人是都昌县万户镇万户村委会北汊吴村人,早年从乡镇供销系统退休。吴德英先生近期送来他的《亦乐旧事》的打印稿,嘱我作序。“亦乐”是吴先生的堂名,深具文艺情结的他,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正是他晚年的奔赴。2023年11月19日吴德英摄于北汊村“亦乐堂” 《亦乐旧事》是吴先生暮岁对以往人生蓦然回首的短章,算是他的第三本作品集子吧,在我的书架上,有他先后送我的《心水书画展作品集》和《心水集》。吴德英编著的两本作品集封面 我才疏学浅,又多有杂事缠身,且主要精力投在了采写我的“传家训扬新风”系列上,起初自然是推却写序一事;吴德英先生邀序之情诚恳,又不急不催的给了我从容的时间。凭年纪他是我的父辈,对老先生的这份器重,我诚恳接受。唯恐有负他的序嘱,对《亦乐旧事》看了两遍,既熟知所写内容,也算粗略的文字校对。还翻阅此前他送我的那两本书,想尽可能的走近吴先生的文化世界里,一窥他执着的文化情怀。 老之“老” 当我们审视个体的人生轨迹,抑或宏阔的人类命运时,不时会在哲学层面作叩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但凡一位老者回忆录式的文章,在“从哪里来”的形而下的回答上,往往会将祖辈的根脉来番追溯,特别是有亲身体验祖父辈、父辈予己的亲情来番亲证式的回望。1973年他人所绘吴德英20岁画像 吴德英先生在《亦乐旧事》中,也有怀念祖父、祖母的短章。作为读者的我看来,既是了解吴德英的家风于他的人格和文格的无形润泽,又会用人文的目光去打量那些平凡人物在时代大潮里的已逝背影。这些逝去者的名字,不会存记于史志里,但他们一个个又的确是史册背后随时代前行的真正主人,他们的形象,因为子孙后代的讲述,变得鲜活起来。 吴德英的祖父吴绍淦(1897——1952)以务农为主,也开过店经过商。作为长孙的吴德英从爷爷那儿学来的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亦不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的唐诗早教,而是巴滋巴滋地吸烟。吴德英先生如此回忆:“祖父特别宠爱我,出坂时总把我带在身边。锄草也带我去,做了个小锄头让五六岁的我学锄草。出坂时除带上茶壶,还带上了个小竹篓子,内装烟筒、打火石打火铁、纸筒,一行草锄完了要吸一次烟。那时无钱买纸烟,只是黄烟,自己吸完了一巡,递给我吸,在家也一样。那时我还是少儿,也不知道吸烟有害身体健康,爷爷认为是好玩。从那时起,我吸烟上瘾,直到70多岁才戒除。”爷爷在田坂里锄草、田塍上歇息时,将自己吸过的长烟杆递给幼小的孙子吸一口,他是以这种方式去疼爱长孙。爷爷最终选择在沧桑人间自绝,在这个世界上作最后告别的是10岁的长孙,告别的方式是用吸烟支走了孙子。这样的场景,肯定是极富文学性的细节,我们还是援引吴德英的朴实自述:“1952年农历七月初八,吃过中饭,我们祖孙俩坐在地铺上,那时家里无床。他吸着烟,我在旁边陪同,当时我不过十岁,父母和姐姐都在长岭上店里。当时我看不出爷爷要寻短见的迹象,他递烟给我吸,就叫我到店里去,说那边有事去帮忙。我真的走了,过了一个小时,我姐姐喜凤发现爷爷在牛栏屋里自缢身亡,时年55岁,全家人悲痛欲绝。”爷爷自缢的地点,不是在自家房宅,而是走到牛圈里,这呈现的又是一种人性的悲壮。 吴德英回忆祖母,用“清闲”去概括,其实我从吴先生的简短叙写祖母的文字里,同样有份人性的震撼。奶奶洪银姣(1894——1955)晚年积忧成疾,精神恍惚,她“一人另住村南屋内,除每年腊月二十八过年时回到上屋过年,其他时间从不出门,在家纺纱织布和刺绣,粘粘肚兜围裙,供奉观音菩萨。祖母每天点香跪拜,生活习惯吃素,肉、鱼、蛋从不沾边。”就是这样清心寡欲的奶奶,舐犊情深。吴德英先生回忆:“祖母视我为掌上明珠,她专门为我养了两只母鸡。鸡下了蛋,给我一人吃,还经常从鸡窝捡蛋让我生吃,以为这样养人……我和奶奶有时睡一张床,并在一头睡。那时我有头癣,头上时常发痒,奶奶不怕脏,晚上帮我抓痒。”我读着吴德英先生回忆祖父、祖母的质朴而简约的文字,被这烟火人间的共情而感动着。 老之“乐” 与吴德英先生最初的交往始于何年,我说不上准确的日期。从他编著的《心水书画展作品集》留下资料来看,我应邀参加了他2020年10月17日由都昌县老年书法协会为他举办的个人书画展,地点在都昌县老年大学,我还发言表达了祝贺之意。这次我读他的《亦乐旧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2020年10月17日本文作者参加吴德英书画展 吴德英先生1942年出生于万户北汊村,父亲吴初长(先荣)是当地的糕点名师,在万户长岭上开着一家叫“吴永隆”的店坊。1956年公私合营,父亲加入南峰合作商店,退休后仍从事糕点业。吴德英先生在万户、南峰读完小学,在都昌县中读初中。1959年录取都昌师范,1962年都昌师范撤销后下放回家,作民办教师,期间被抽调公社和大队的水利工地上加入文艺宣传队。在生活困窘年代,他凭着心灵手巧,技术加持,改善生活,先后学做过漆工、裁缝、扯面等。1976年正式顶替入职万户合作商店,担任过经理,灵活的经营头脑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让万户合作商店风生水起,风光一时。他自主经营亦顺风顺水,养过土鳖,制过礼匾,办过酱油厂。退休后在乡间“文化味”中品咂生活之甘甜。 人们说起吴德英先生晚年的从文之乐,总会敬慕他的虚心好学,称道他的多才多艺。2012年都昌县老年大学开班招生,已古稀之年的吴德英先生一口气报了国画班、书法班、电脑班,后来加报了诗词班,还担任了国画班的班长。 吴德英国画《清塘夏语》 为了能有精力参加县老年大学的学习,他开始租住在县城,后来放心不下家庭回万户生活,开课的日子便坐班车,来回100多公里,一年车票就要2000多元。他乐此不疲,还从以文化人中悟出了养性之道,他如此谈体会:“在学习书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其中诸多益处。专注作业时,自然呼吸心平气和,一切杂念皆抛九霄。犹如练太极拳一样,动中寓静,天人合一,平衡大脑,调节内脏。一幅好的书画作品,会给人一种享受,每当写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作品,心里顿觉舒坦,自我享受,乐在其中。吴德英书法作品 通过电脑班的学习,学会了上网,收发邮件,线上修改文章,下载音频视屏,尝到了在知识海洋里遨游的乐趣。” 爱好广泛的吴德英先生当然有自己的明确定位——不在于成为卓然出众的名家,而在于以文养性,怡养晚年。追逐高雅文化的路上,自然有芳香扑鼻而来。品诗词创作,他曾任都昌县诗词学会理事、万户镇诗词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不少诗词作品收录《心水集》;论书法展示,他加入了省里的书法家协会;谈美术泼墨,作品以山水和花鸟题材见长,加入了县美术协会,任县老年书画协会万户分会会长。 要说他的文趣雅兴,当然还不只这些。他会二胡演奏,都昌县老年大学、万户镇中小曾聘他为二胡演奏辅导老师;北汊村太极拳队、腰鼓队,他也是活跃的组织者;民俗收藏、户外旅游,他囊中有物、心中有景;乡贤筹划编辑万户人文地理专集,他迈开老腿四处搜索资料……总之,“亦乐堂”主人的他,充实得不亦乐乎。 我亦渐老,特别留意如何度老乐老的话题。著名作家蒋子龙说:“老”是实践,不是理论,衰老是一门学问,是“老似名山到始知”。无疑,吴德英先生在“老的学问”里自学自悟,边老边咂摸了一种成长的味道。老之“幼” 倘若要我列出吴德英先生所出的三本作品集中特别喜欢阅读的章节,我会列出:一是《心水集》中“北汊散忆”的内容。我会将北汊村纳入我的“传家训扬新风”书写,到时会对他留存的关于北汊成村历史部分资料予以鉴用。二是《心水集》2022年修订本里“亲友唱和”中,收录的他的儿孙辈撰文对他编印出书的祝贺。 我们在《心水集》编余中,读到了一份家风的赓续,读到了一种老幼的共情。大女儿吴爱华称:“父亲是个心中充满阳光的人,更不忘为身边的人播撒阳光。”儿子吴建华吟颂老爸是“翰墨雅韵终成卷,诗画同书一首歌”。二女婿洪厚银现在芗溪中学任职,本身就是位诗人,他赋诗解读岳父笔名“心水”之寓意:“一脉心水潺潺流向远方,静美无澜,清韵悠长”。二女儿吴丽华祝福老爸“爱折腾”的人生不设限。三女儿吴玉华感叹“老爸是个将学习、进步、改变贯彻一生的人”。小女儿吴文华的文字清新中呈雅致,她将“我爹”的作品比作“幽兰”,并如此回忆“我爹”营造出的家庭文化氛围:“在我很小大概只有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就有一个对开门的书柜,书柜上半部分是玻璃门,左右两边都用毛笔写了字,一边写着‘读书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边写着‘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两句名人名言我从来没有专门背过,却在我不惑之年还能记得清清楚楚。吴德英在家中收藏柜前 如今,我的儿子也从我这知道了这两句话,并身体力行,老是扑在书上,叫我发愁。”孙女吴露琳、外孙女洪子萌执笔分别表达了对爷爷、外公的敬仰,对那种“活到老,学到老”人生的向往,老人倡议的春节里的家庭联欢晚会,就是晚辈汇报人生收获、展示文艺才情、融注温馨亲情的欢场。吴德英书画作品 我理解的幸福的含义,就是简简单单的“平安健康”四字,仁寿者之吴老,无疑是幸福的。要我说,他最好的“作品”,其实是立德立业的儿女们,并且将这气脉灌注在“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家训里。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