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1-18
- 在线时间1299小时
-
- 发帖90985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36060
- 贡献值1132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0985
- 积分
- 1236060
- 贡献值
- 1132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299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夏朝那些事儿 先有朝代其名,后有立国其姓,夏姓属中华姓氏史上唯一一个。要了解夏姓深厚的人文历史,先要了解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夏姓始祖夏禹和由他儿子夏启建立的夏朝。 关于4000余年前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历史的记载,司马迁的《史记》有《夏本纪》篇。2100余年前的太史公在《夏本纪》开篇即叙夏禹从哪里来:“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查煌煌史述,比较著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论及大禹的历史功绩,一如《史记》所记,首先要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图 (来自网络) 尧是上古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洪水泛滥,庄稼被淹,房屋被毁,民不聊生。人们为了生存只能往高地搬迁,但又面临着毒蛇猛兽的袭击,老百姓的日子非常艰难。 尧看到这种情况后忧心忡忡,紧急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商讨治水的问题。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人才,尧便征询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首领们都向尧推荐鲧,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了,于是尧就派鲧去治理洪水。9年过去了,鲧还是没有把洪水治好。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堤坝被水冲塌,反而加重了水灾。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殛杀了,又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治水方式,采取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堵疏结合的办法,他和老百姓同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经过13年的努于将洪水引人江河流往大海。村中村标 关于禹治水,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司马迁在《夏本纪》中对夏禹治水之艰辛与笃行有如此描述:“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后人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还入”的美谈有如此传颂:禹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启正在他妻子涂山氏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治水紧张的时候,禹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去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启已长到10多岁了,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水未治平,没空回家。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 禹治水的疏浚之法,在龙门山得到经典彰显。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西北)。由于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会溢出河道引发水灾。禹到了那里以后,观察了地形,立即带领人们开凿龙门,在龙门山上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能畅通无阻,直流大海。 舜年老以后,也像尧一样寻找继承人。因为禹治水有功,所以舜一死,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这时已经到了氏族公社后期。按照尧、舜时代已形成的禅让制,禹的继承人本来应该是他治水时的得力助手皋陶之子伯益,可禹死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在阳城(今河南开封东)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王位世袭制便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以此为标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走上了历史舞台。 夏朝400余年间自大禹之子夏启开始,历16位帝王。在通常的历史常识中,有第三位帝王太康在善射的后羿篡位后,一度“太康失国”;有第五位帝王少康是夏相的遗腹子,他励精图治,而成“少康中兴”;有末代夏王桀荒淫残暴,人民呼喊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悲愤,最后商族首领汤灭伐桀灭夏。公元前1600年,商王朝闪亮登场。村居 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早期遗址,是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遗址处发掘出不少石镰刀、石斧头、蚌刀、木耒等农具,也有一些小型的青铜制的兵器和工具。陶器的种类也比较多,有爵、觚、鼎、豆、罐等。考古发现在夏代已经有谷、稻、麦、菽、瓜等多种农产品。夏官职有宅乃事(中央官吏)、宅乃牧(地方官吏)、宅乃准(祭师),此外,还有牧正、车正、庖正等官吏。他们协助夏王实施统治,并有了简单的典章制度即“夏礼”。夏代设置有军队,实行的是民军制,兵民合一。夏朝还制定刑法,称“禹刑”,有死、墨、劓、膑、宫和幽闭6种刑罚;修筑的监狱称“夏台”。夏朝将天下分为九州,置九牧管理。夏朝贡赋的征收是“五十而贡”,即奴隶耕种的田地约为50亩,为奴隶主耕种田地为5亩,是最早的“什税一”。以农立国的夏朝重视观察物候和天象的变化,夏历就是观察天象成果的累积。商周之际流传下来的历书《夏小正》,保留了一些夏代的历法知识和农业水平。比如夏历根据北斗星斗柄的旋转,来确定1年12个月份(闰年13个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建寅之月)为岁首。夏朝的音乐舞蹈叫“韶乐”,乐器有石磬、陶埙、陶铃等。迄今没有发现夏朝有甲骨文,只有简单的刻在陶器上的陶文记号。 中华夏姓的始祖夏禹魂归何处?司马迁《史记 夏本纪》结句如此写作:“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太史公的末句当然可为浙江绍兴一带古称“会稽”觅得其源——禹在长江之南会聚诸侯,因为是在考核诸侯功绩时死的,就葬在那儿了,所以把埋葬禹的苗山改名为会稽山。太史公在《夏本纪》结句数语里也为现在作为职业的“会计”一词找到了原意——天子对诸侯会合考核而计功行赏。大禹葬会稽,在今浙江绍兴有禹陵,亦有禹庙。唐代大诗人杜甫有咏史怀古诗《禹庙》:“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缅怀大禹的治水功劳。宋代陆游有《禹庙赋》,结句如此“思禹之功而叹世之妄”:“夫人之喜怒忧乐,始生而具。治水而不忧,伐苗而不怒,此禹之所以为禹也。禹不可得而见之矣,惟淡然忘我,超然为物者,其殆庶乎?”当代的名士赵朴初先生有题禹祠联:“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也是赞誉夏禹之名联。“平水堂”前寻源头 中华上古八大姓为姬姓、姜姓、姒姓、嬴姓、妘姓、妫姓、姚姓,全从女字旁,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夏姓出自姒姓,是夏禹之后。 江西夏姓奉唐朝夏光庭(703——807)为一世祖。光庭讳远,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唐肃宗上元年间(761年)举进士第,授秘书郎。夏姓的总堂号为“会稽堂”,源于夏禹葬会稽郡,以“会稽”为堂号而纪念先祖。与之相连的夏姓堂号“平水堂”也是纪念大禹治水。夏姓有堂号“秘书堂”,就是以夏光庭的官职为堂号。秘书郎夏光庭以他的刚烈之“光”耀于朝“庭”,他于唐代宗年间的宝应元年(762年)上书弹劾尚书李国辅之奸,被谪洪州(今江西南昌)武宁县令。夏光庭治武宁劝农桑、立学校,求圣贤、遂醇美,与这方水土亲密相融。三年后,唐代宗乱世思良臣,召忠直的夏光庭为集贤殿侍制,夏光庭固辞不赴,且定居于武之三斗坪(今九江武宁县沣溪乡下坊夏村)。全身从仕宦而退的夏光庭慕陶渊明田园隐居之趣,取号“三斗”。 据统计,都昌夏姓有21个村庄,现有3200余人。都昌夏姓村庄分三支迁入,一支由瑞昌东山中坊(今瑞昌市范镇所辖)迁入,一支由湖口凤山(一作凰山)岭(今湖口县文桥乡所辖)迁入,一支由饶州夏家巷(今属鄱阳县所辖)迁入。都昌县万户镇有三个夏姓村庄,播迁脉络是:明初夏诚起由湖口凤山岭迁居九都南山坳,形成今天的南山坳夏村(属民丰社区居委会辖),尊诚起公曾孙夏通文为成村先祖,现有村民480余人;夏诚起曾孙、夏通文胞弟夏通伍(光庭公廿五世孙)于明万历年间迁九都横塘坂,形成今天的老屋夏村(属长岭村委会辖);夏通伍的九世孙夏起科携侄夏孝日、夏文日由老屋横塘坂徙迁宜安汊,形成如今的宜安夏家村(今属长岭村委会所辖)。南山坳夏村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崇禹祠) 南山坳夏村将新建的祖祠命名为“崇禹祠”,本来要在2021年腊月廿二日举行的南山坳夏家崇禹祠竣工庆典,因新冠疫情而延期到了2023年2月2日(农历正月十二日)隆重举行,并诚邀天下夏氏宗亲代表莅临庆典。在此,不妨转录曾任都昌苏山乡党委委员、乡人武部部长,后从万户镇政府退休的南山坳村乡贤夏孟贵署名所撰的古风扑面、文彩斐然的《崇禹祠序》,端望崇禹祠富丽堂皇、山水相宜之规制,展望崇尚大禹文化踔厉兴村、奋发创业之荣光。崇禹祠内夏禹像 崇禹祠序 崇禹祠序禹始彭蠡,泊舟南山坳谋划治水宏图,浩功大成,移驾会稽;隋称鄱湖,坐化“皇驾洲”,地貌神似船形,惟妙惟肖。勾勒出美妙动人传奇神话,此乃南山坳夏家村前湖洲典故也。历史云烟,亦真亦幻;人间沧桑,无稽可考,唯禹德动天,无远弗届。然信我南山,惟禹甸之,裔孙寿考,受天之祜。缅维祖德,遥思稽山鉴水发祥地;贻厥孙谋,恒念禹绩勋德启福源,故福造祖祠烝祭祀事,名“崇禹祠”也。 相传元末年间朝廷谏议大夫、今吾族支脉始祖,讳诚起。公悉识南山圣地,自湖口凰山前来赓续夏氏香火,开辟锦绣田园,崇禹立庙,烝享无度,阜物利民,馨香四荐。红云捧到禹王庙,祥光焕出金身;清香缭绕桑梓里,福泽万民沐恩!辉煌极一时之盛,迄今七百余年矣。盖因鄱湖洪患肆虐,血吸虫病蔓延,战事烽火连绵,人才离乡流失,至共和国成立前,已是风光不再,殊胜古迹荡然无存,积贫难返衰败萧条矣。崇禹祠楹联内容 时值共和国新千年丁酉年春,躬逢盛世,百业俱兴,新村建设,国赐甘露,村民群情振奋,绘制出村寨美好蓝图,布局清新,格调高雅。翌年仲夏,兴建祖祠,众望所归,翘首企盼。众亲群策群力,红丁慷慨解囊,出阁金花乐助,孝心筹款二百六十余万元。殊因疫情影响,至祠建六年癸卯开春吉日竣工典礼,其功德彪炳千秋也,当勒石以铭之。 崇禹祠座享南山坳月牙福地中央,背倚山峦灵秀,门迎鄱湖精华,北有古樟屏蔽,东南楼房栉比。整体建筑面积近千平米。祠基高筑,座东朝西,采用仿古门楼建筑,水泥钢筋砖混结构,斗拱重檐,青砖黛瓦。隋唐风格彩绘,描奇花异草灵兽动物栩栩如生,绘锦绣河山神州风采旖旎迷人,临摹历史风流人物故事活灵活现。门楼高层中央镶嵌“崇禹祠”贴金巨匾,朱红颂祖楹柱矗立两旁,正门石狮雄踞拱卫左右,恢宏气派,蔚为壮观。 祠前禹文化广场明亮宽敞,花木簇拥,香炉祭坛旗台呈品形安置,三杆禹祖夏旗迎风招展。拾级徐步前廊,门首上方“彝伦攸叙”匾额昭示常伦,两旁石刻楹联“通今博古世间善事忠和孝,文韬武略天下良谋读与耕”,为礼赞本村支脉讳通文公藏头楹联,亦如启迪后裔家风家训也。 步入厅堂朱红楹柱依序尽书先祖功绩,后座神台香案中央端座禹祖圣像,两旁楹联“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赞禹祖盖世之功也。神台两侧壁挂各地族亲组织和族贤乡贤闻人名士贺词贺信及纪念牌匾。红丁集资捐款助物及出阁金花乐助孝心红榜,均石刻大堂墙壁之上,奖掖贤能功德芳名永记也。南门庆和楼彰显和谐景象,两根立柱楹联“祖播福泽玉宇雄立轩昂高瞻人间沧桑今胜昔,国赐祯祥门庭钟灵毓秀采写天下文章锦添花”,尽道吾辈慎终追远、成就斐然,勇为人先、再创辉煌之雄风气概也。浙江绍兴“大禹陵” (网络图) 登上祠顶高楼举目环顾,村前护村圩堤如玉带彩练长虹环绕,祠前风水池塘似清泉甘露明珠镶嵌。纵观鄱水长天,极目湖光山色,南眺鄱阳乌山、强山胜景美不胜收,西望周溪、西源、三汊港风貌心旷神怡,北面杭桥、土塘西湖风景如诗如画,山水田园自然风光尽收眼底,人文景观历史风韵令人神往,飘飘然如入阆苑仙境也,岂疑先祖赐福宝地乎?嗟夫!尝以寄调《西江月》,权作序。 瞻依南山祥光,托庇鄱湖灵秀,一片赤心同寸草,难报天恩春晖。重温古史春秋,聊籍智士优孟,苾芬孝祀惟诚敬,拜稽整肃衣冠。 南山坳禹裔百六十世 夏孟贵 谨撰 公元2023年夏历岁次癸卯年春月崇禹祠内厅 (夏孟贵 摄) 南山坳夏村如何在“崇禹”中传承和弘扬大禹精神,让上善之水遍地流淌,请看下篇。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