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位自称是“马甲来袭”的先生弄了个“《鄱阳湖文学》您对得起这个名称吗”的短文发在都昌新 闻网的《鄱湖文艺》版块,我读过之后,不由浅浅一笑,笑过之后,亦不由释然。
这是为何呢?对于事物的认知,各人自有各人的观点,这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为我身边有这样一位自称是“鄱阳湖岸边走出来的文字爱好者”的“马甲来袭”先生,却是甚感悲哀。因为他对鄱阳湖文学的定义理解甚偏,漏洞甚多,足见其对事物的认知态度不端正,是一个不求甚解,自以为是的人。
鄙人早在《为鄱阳湖文学正名》一文中就鄱阳湖文学的定位作出过详细的阐述:“由于我们江西在长江以南,自唐玄宗(公元733年)设江南西道以来而得省名至今。有史以来,江西文化又因“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故而被世人冠之为“江右文化”。后又因境内有条一以贯之南北的主要河流赣江而获取简称为“赣”,所以,“江右文化”这个称谓逐渐被“赣文化”的称谓所代替。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江西文化的基本认知和统一的认识。在当前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对江西文化的认知与认识正在慢慢地发生变化,他们已经由以前对“赣文化” 的认知与认识的观念中,在逐步转变成对“赣鄱文化”的认同。”
“这是因为鄱阳湖是集赣江、修水、饶河、信江、抚河的江西境内五大河流以及清丰山溪、潼津河、漳田河、博阳河以及土塘水、候港水,六水汇流而成的泱泱大湖,经湖口注入长江。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五大河流及六道水,它们所处的位置,统统都是鄱阳湖流域的一个部分,一道支流,而鄱阳湖就是它们的统一联合体,是它们的母体。所以,我们可这么说,鄱阳湖就是它们大家的集大成者。由此,我们不难设想,无论人们称呼江西文化为江右文化还是赣文化也好,赣鄱文化也罢,其实,她就是鄱阳湖文化。在这种文化天空下的文学现象就是鄱阳湖文学现象”。
基于此,我提出这么一个观点:赣鄱文化就是鄱阳湖文化,赣鄱文学就是鄱阳湖文学。
马甲来袭先生,作为一个鄱阳湖边的文学作者,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用心去研究,如要发表观点和看法,最好是先去对事物作深入的论证与探究之后再来发言,免得贻笑于人。马甲来袭先生试图告诉我“都昌岂是整个鄱阳湖的代名词,文学也是如此”。我看这大可不必了吧?请他留着自己享用好了!
如果我们仅仅以环湖的地域区间来狭隘地给鄱阳湖文学下一个流派的定义的话,那是不客观、不现实的。真正的鄱阳湖文学流派:就是江右文学形式;就是江西文学流派。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谢灵运,王安石、黄庭坚,文天祥、辛弃疾等人,便是鄱阳湖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一直以来,鄱阳湖文学流派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是因为人们被旧的,传统观念所来缚住了,未能适时地提出鄱阳湖文学流派这么一个概念罢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其实是鄱阳湖文学必须历经的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吧?
马甲来袭先生提到《鄱阳湖文学》杂志的版面设置和稿件使用问题,这个问题提得真是高明。“马甲”先生提到在杂志中设置一个《在线名家》栏目是在矫情,是跟风作秀,我实感好气又好笑,真为他的幼稚而忍俊不禁。一本地域性的文学刊物在适当的地方,适时地推出本土的文化名家这难道有错吗?恐怕马甲来袭先生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在这里我要郑重地提醒马甲来袭先生,你在阐述之前先要将鄱阳湖文学和《鄱阳湖文学》杂志这两个慨念有效地区分开来,决不能混淆等同起来。杂志只是一个有形的平台,它的功能是用来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展示的。如果依照马甲来袭先生的意思,那么鄱阳湖人就不能吃外地生产的大米,不能吃外地种植的水果,不能穿外面人织的布,做的衣裳?等等,这是什么逻辑?你不觉得你的这种观点幼稚之极么?
君不见《上海文学》、《北京文学》、《北方文学》等等,全国那么多的大型文学期刊,他们所釆用的稿件并不是局限在自已的一亩三分地吧?摩罗先生是都昌人吧?他的成名作《深的山》不就是发表在《上海文学》一九八七年的第四期上么?照马甲来袭先生的说法,《上海文学》杂志社岂不是大错而特错了?马甲先生,如果你有足够好的作品尽可以投到鄱阳湖文学编辑部来,如果我们编辑团队不能辨出好歹来,那是我们编辑团队的眼光有问题,不信,你就投来试试?
最后,我要严肃地告诉你,学术是欢迎交流的,我们非常热情地欢迎你能坐到鄱阳湖文学编辑部来面对面交流,千万别在这里注册一个“马甲来袭”,在那里注册一个“关注文字” 这么些个乱七八糟的马甲,进出一些论坛蛊惑和挑逗热情的网民,混淆视听好吗?如果你的底气够足的话,对鄱阳湖文学的认识与理解真的具有独特性、独创性,那么,你尽管真实地走到台前来,我们真挚且诚恳地的欢迎你来进行交流、沟通。
马甲来袭先生:“《鄱阳湖文学》杂志,决不会因为你的三、二句诬妄之言就会停刊不办的,更不是需要得到你的认可才能走得下去的。”话尽于此,就此打住,你好自为之吧!
《鄱阳湖文学》主编明然草于2012.8.26日
[ 此帖被yumingran62在2012-08-27 15:38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