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0638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22
- 在线时间6659小时
-
- 发帖7004
- 搜Ta的帖子
- 精华5
- 积分405767
- 贡献值2934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004
- 积分
- 405767
- 贡献值
- 2934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6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
本帖被 鄱阳湖 执行置顶操作(2022-10-02)
—
杜鹃啼血映山红 桂折兰摧寄东风 ——记都昌县和合乡杜家村革命先烈杜联桂、杜联兰
撰文/杜振助
清光绪年间,江西省都昌县新城乡吉阳社(今和合乡)西田畈杜家村有个贫苦农民叫杜宗瑚,他于咸丰八年(1858年)出生,由于家庭十分贫穷,直到28岁才结婚成家。婚后生了3个儿子,长子杜联桂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次子杜联兰生于光绪十六年(1890),幼子杜联梅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时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杜联桂娶妻成家生一女,杜联兰未婚,杜联梅婚后生二子。由于家里两亩薄地实难维持一家人生活,杜宗瑚在68岁高龄的情况下,无奈举家背井离乡,到景德镇谋生。杜联桂兄弟3人一瞬间从农民变为瓷业工人,无非是干些进窑、装窑、出窑、推窑柴等苦力活。 1928年的农历冬月八日,杜宗瑚因病去世,享年七十岁。在参加吊唁的亲友中,有一位在景德镇开裁缝店的同乡,名叫法头,他是都昌二都方家边村人。杜家与方家边相距不过两华里,在家就相识,虽然杜联桂比法头大14岁,小时候没什么来往,但到了外地就不一样了,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漫道说是邻村相识的熟人,即便是素不认识的同县老乡,见了面也是亲热的不得了。 你道这位法头是谁?他便是中共党员,后历任中共闽浙赣省委常委和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政治保卫局局长等职的詹锦坤。 1927年初,都昌农民运动兴起,詹锦坤在家乡带头办起了区乡农民协会,领导贫苦农民与土豪劣绅作斗争。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詹锦坤遭到反革命通缉,他离家辗转多地,于1928年下半年在景德镇与党组织接上了关系,按照组织安排,在景德镇以开裁缝店作掩护,建立党的地下联络机关。此外,詹锦坤利用在景德镇瓷业工人中都昌籍人数居多的有利条件,走家串户,向工人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组织和开展罢工斗争。他这次来悼念杜联桂父亲逝世,一方面是出于同乡之情,另则是做引导杜家兄弟参加革命的工作。 在詹锦坤的启发下,杜家兄弟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1929年,三兄弟跟着詹锦坤多次参加工人罢工运动。 1930年7月6日,赣东北红军在地下党和工人的内应下,未放一枪一弹就攻下了景德镇。红军进入景德镇后,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瓷业工人踊跃入伍,红军猛扩到4000余人,红军扩大后改称红十军。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让杜联桂三兄弟感到非常振奋。经过商量,大哥杜联桂与老二杜联兰决定参加革命队伍,加入红十军,小弟杜联梅留在家里照顾老母亲,并负责维持全家的生活。 1930年10月,杜联桂与杜联兰加入红十军后不久,就参加了攻打彭泽等战斗。11月又随部队返回景德镇。其时,詹锦坤担任景德镇市总工会委员长,随后又被增补为赣东北特委执委和革命委员会常委。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因地方工作的需要,根据詹锦坤的提议,杜联桂与杜联兰被调到赣东北特委执委工作,并被派到浮梁县农村,从事农民运动及筹集粮饷支前工作。 在景德镇有句俗话,叫“无都不成市”。而在浮梁县同样也有“无都不成村”之说,即是说在浮梁农村,无论大小村子都有都昌籍人。1931年杜联桂与杜联兰在浮梁县做农村工作,就是利用这一优势,很快就跟乡民混的很熟,工作开展的很顺,他们迅速把农民组织起来,成立了多个农民协会,随后又组建了农民自卫军,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农民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农民协会与农民自卫军打开地主的粮仓,把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和筹集军粮。 当地有个大地主,人称程老倌,是个阴险狡诈的笑面虎,他对农民协会表现得很热情,实则与官府暗中勾结。他心里盘算,与其让农民上门打开粮仓,倒不如主动向农会“捐献”粮食。于是,他主动找到杜联桂兄弟,向农会捐献了200石粮食。由此获得了杜联桂的信任,把他当作可以团结的开明人士,农民协会开会也让他参加。程老倌还不断给杜联桂“献计献策”,表示可以劝说官府开仓济民。 于是,杜联桂让程老倌去浮梁县城给县长黄冠五传话,要官府开仓济民,否则将召集万余农民进城。程老倌满口应承。 程老倌从县城回来,并带来了县府的一个官员。那人表示:县长黄冠五承诺,县府可以拿出1万石粮食外加10支步枪,送给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但农民不得进城闹事,双方进行谈判,签一个协议,只要签了协议,就用船将粮食与枪支运送过来。 但是,双方就谈判地点意见不一致,官府要杜联桂去县城谈,农会要黄冠五到农会谈。程老倌见此情景,就出来打圆场,他说:我来安排一条船,先把县长接到船上,然后把船停在昌河靠农会的岸边,这边杜联桂见到县长在船上,再登船谈判。对此,双方都表示认可。 第二天,程老倌就驾船把县长黄冠五接来,将船停在岸边。这边杜联桂见黄冠五站在船头拱手相迎的样子,就毫无戒心上了船,当他刚进船舱,就被埋伏在船舱里警察按到绑了起来,并堵上嘴。 但这只船并未立即开走,而是停在河边不动。农会这边人以为是在谈判,安心等待。约过了1小时左右,只见程老倌下船过来,找到杜联兰说:“协议已经签订好了,船上我安排了酒菜,你哥高兴,就多喝了几杯醉了,我年纪大扶不动,你去把他扶过来。”杜联兰信以为真,不假思索上了船。毫无疑问,杜联兰一进船舱也被警察抓了。 这时,农会这边却见那条船迅速离开,往浮梁县城而去,农会的人这才知道中了奸计。后来杜联桂与杜联兰兄弟二人被敌人杀害,杜联桂时年44岁,杜联兰时年41岁。詹锦坤得知杜联桂与杜联兰兄弟牺牲的消息后,痛心不已。他亲自登门将噩耗告诉了杜联梅与杜联桂的妻子詹述英,并代表组织给了杜家一些抚慰金。 杜联梅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杜世元生于1923年2月,次子杜世亨生于1925年1月。1939年年底至1942年7月,日军飞机先后对景德镇进行了16次21批轰炸,损失惨重。杜联梅便于1943年安排长子杜世元与杜联桂的遗孀詹述英回都昌老家。詹述英回家后,带着女儿杜菊花转嫁到当地刘家湾村,每年清明节,她都要带着女儿烧纸供香,对着东面景德镇的方向跪拜,遥祭丈夫的英灵。 杜世元于1945年结婚成家,生了一男二女。1952年杜联梅夫妻也回到老家,次子杜世亨则定居于景德镇。两年后(1954年1月)杜联梅因病去世,享年61岁。其妻詹氏则到1986年去世,享年86岁。 上世纪50年代,都昌县人民政府将一块“光荣烈属”的木制牌匾送到杜世元家里,长约70厘米,宽约30厘米。 如今,杜世元夫妇也已过世,其子杜香生在三汊港中学毕业,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在村小教书,现已退休。这正是:杜鹃啼血映山红,桂折兰摧寄东风。 多少英烈慷慨死,万里山河血染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