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除了有几家欢喜几家愁,各式各样的补习通知与招生简章也纷至沓来,它们来的刚刚好,又有那么几分的不自然。高考成绩公布的第一天,有些同学还在因为查分网站人流量大,一时无法登录查看成绩的时候,县城一中二中的补习通知就已经在各大流量平台广而告之。我粗略的看了下他们的补习广告,感觉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补习班的老师总是那么几个人,只是去年你带两个班,今年就换成了我,去年带的理科班,今年可能就改带文科班了。时间稍晚的时候,母校慈济的补习通告也出来了,总体风格还是模仿一中二中,只是补习班带课的老师大多都是一些新面孔,那些我所熟悉或者我认为可以胜任补习班的老师,纷纷不见踪迹,还有就是那堪称降维打击的补习费用,像是定位清晰平易近民,也像是自渐形秽内力有限。母校的补习班虽然规模小,起点低,但是学校给的待遇与老师的关爱那是真的用心,独立的教室与宿舍,远离喧嚣的环境,高于应届的自主权,绝对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福地。看着母校低调的补习通告,再想想母校当年的荣光,一股时代掠过的沧桑感油然而生,高峰与低谷本是世间的常态,我却为母校的低谷感到悲伤,可能是母校在高峰的时候没有预见低谷,所以如今在低谷也无法望见下一个高峰。曾经的母校也是教育界的一名“贵族”,如今贵族身份依旧,只是多了几分没落……
不同于一中二中几十年,甚至接近上百年的校史,母校建校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这样的年纪,若是放在人身上,应该是人思想最活跃,身体最有活力的阶段,然而这个年纪放在母校身上更像是垂垂老矣,风烛残年。遥想当年,母校以教育新星的身份C位出道,凭借自身两岸共建的话题性,一时风头无两,收获了无数的领导关怀,也俘获了一众家乡人民的芳心。母校自己,更是凭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自信风姿,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家乡原有的教育格局,在老牌名校的垄断之下,硬生生的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上世纪的后五年与本世纪的前五年,是母校成长篇章里的黄金十年,上有领导关怀,下有人民支持,母校也是不负众望,创造了许多彪炳史册的辉煌功绩,高分、名校、上线率比比皆是,一颗教育新星在家乡的东北部冉冉升起。然而,就在人们沿着新世纪的时间线,不断往前奔跑的时候,母校却悄悄放慢了脚步,像是过去用力过猛还未缓过劲来,也像是政策与资源红利吃完之后的一时恍惚,总之,母校渐渐地消失在了乡亲们关于名校的讨论之列。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年比一年进步,母校所在的小镇更是被赋予了县域副中心的地位,高速高铁应有尽有,处在教育领域的母校像是这场发展浪潮中的孤勇者,摸不着风向也找不到方向,甚至一度来到了改变性质的边缘,今时今地的境况令人唏嘘不已,人们不禁感慨:这所学校怎么了?
母校出道即巅峰,在度过了黄金十年之后,竞在悄无声息中逐渐走向平凡,学校的名声与体量还在,内部的活力与外部的战绩却连年缩水。小学三年级,我第一次经过母校的门口,彼时大门口的高考喜榜很长也很宽,待到我来到母校上六年级,门口的喜榜短了许多,榜上的高分也不及三年前,上榜的学校也不如以前耳熟能详。初中毕业,当时我的分数足够报考县城的高中,几经修改之后我还是写下了母校的名字,这个时候母校已经退出了一流高中的行列,除了高考战果不佳,更可怕的还是人才的不断流失。母校的几任校长都是由县城中学调任,其中尤其以二中最为频繁,在我上高中的那几年,学校的骨干老师都纷纷跳槽或者被其他学校挖走。记忆最深的便是中考之后的高一,我的班主任是一位资深的语文教师,开学之前便盛传他要调走,结果只是开学报了个名,第一篇课文还未讲完,他便被匆匆调往县城,只剩下我们在原地不知所措。后来,他的名字就频繁的出现在二中补习班,语文老师的带课之列,很多学生和家长只要看到他的名字,就像看到了依靠与安全感。自我进入母校的七年间,我曾目睹很多优秀教师的离去,里面有我初三的班主任,有一起在篮球场打过球的老师,也有课堂上互动频繁的良师益友……他们都在县城的中学开启了自己新的篇章,每次看到他们在其他学校的喜报,我都为他们感到高兴,为自己曾经是他们的学生感到自豪。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管你现在位于何方,活跃于哪个领域,母校总是你成长过程中难以割舍的一片净土,或许神明不佑,星辰晦暗,但记忆在,光和救赎就在。难忘母校,诚祝您的未来更加美好,早日重回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