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周边从来都不缺
美食,从
家乡传统的拌粉米粑,到外来的拉面米线,每一样都能让你大快朵颐。拉面进入小镇的时间很晚,等到我们快毕业的时候它才姗姗来迟,但是即便是这样,它仍然占据了我们青春很重要的位置,因为它来的时候正是我们情感最热切的那段时间。拉面进驻小镇后,开的第一家店便是在学校旁边的不远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有这样一家面馆,后来时风兄在班上无意嘟囔了几句,说是有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在外面开了家面馆,味道不错分量也足,很快便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我因为在老师家包餐的缘故,去外面吃饭的机会并不多,但是那段时间恰逢包餐的老师因为学校公务把腿摔伤了,家里无人做饭,于是我就有了去外面品尝美食的机会。这家外来的拉面馆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几分不同的趣味,只见进门处的左手边是一架常年在沸腾的汤锅,右手边则是一个巨大的拉面操作台,一个异族面孔的彪形大汉正在大开大合的拉着面,期间还夹杂着面团撞击操作台的声音,砰砰砰……这样的声音若是放在其他美食
店铺,很可能会引起食客的注视与反感,但是在这里不会,反而砰砰砰的声音越响,代表着拉面师傅的手艺越高,拉出来的面也就越劲道有味。这里的拉面除了面条劲道有嚼劲,汤也是一大特色,掺入了西北少数民族特有的香料,喝起来清香不断鲜而不腻,是品尝拉面时的绝配。
第一次吃过这种来自异域的拉面后,我们就像发现了新
世界,隔三差五便会来光顾一番,那个时候物价水平还没有现在这般高,又逢新店开张,只要几块钱便能吃到满满的一碗拉面。记得当时小碗拉面是五块,大碗七块,除去大盘鸡等特色菜,最高消费也不过十几块钱,妥妥的平民消费,深受广
大学子的欢迎。这家位于学校不远处的拉面馆,几乎所有的小镇青年都来光顾过,万局、杨导、哈德华,魔神、海滨、时风兄……这种拉面确实有别于我们家乡的传统面条,除了制作简单口味独特,这些少数民族的兄弟还具有罕见的服务意识与营销意识,对于食客的言语之中充满了不易察觉的服务意识,往往是很普通的一句话,经他们一说瞬间就感觉不一样了。此外,在你选择吃干炒类的拉面时,他们也会附带送上一碗特色汤或者饮料,这些就是他们营销意识的体现,相反我们家乡传统的
餐饮店只会在价格上做文章,僵硬固化千篇一律。面馆开在了学校周边,那么说明它也是有寒暑假的。寒暑假学校放假的时候,面馆的客流量就会锐减,家乡虽然没有上的了台面的特色面食,但是乡亲们还是很少有人会去面馆吃拉面,一是口味不习惯,二是替代品太多。拉面虽然劲道分量足,但是和我们家乡的挂面细面相比还是差点味道,再者家乡能替代的美食有太多,米粑、拌粉、瓦罐汤……哪一样不是能独当一面的?
高二下学期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这家面馆的命运,也间接改变了小镇面馆的分布格局,在我们的青春里也留下了不小的阴影。那是一个很平常的周末,我们像往常一样下课出来吃晚饭,来到了熟悉的面馆,各自点了自己喜欢的拉面,我们正在享受美食的乐趣。外面突然传来一群骚动,接着就是大规模的围观人员,他们发出的声音也不尽相同,有惊讶,有惊恐,甚至还有点点的哭声,顺着攒动的人头,我们也出来一探究竟。只见高大的渣土车停在了哪里,不远处有几处喷射的血迹,渣土车的两轮之间还有一辆面目全非的电动车,原来刚刚这里发生了车祸,现场极其惨烈。看到这里我们的食欲瞬间没了,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震撼与惋惜,一个活生生的人顷刻之间就没了,不光是我们所有经过这条路的人们都像是被镇住了,不敢相信刚刚发生的一切。那些年,随着小镇开发区建设的加快,道路上来往的渣土车就变多了,再加上又处于岔路口,最终酿下了这场惨剧。面馆的老板亲眼目睹了这场惨剧,他的表情也变得呆滞起来,自此之后面馆的生意锐减,尤其是晚上,附近的店铺也是早早地就关了门。暑假之后,这家面馆就关门了,听说搬到了街上的闹市区,我们也就再也没有吃过拉面了。其实,我们不知道的是,面馆的搬走是受到利益联合体的排挤和自身本土化程度不高的双重结果,那场车祸只是个意外。
毕业之后,外面的城市到处都能看到类似的拉面馆,甚至在一些特殊的节假日,当其他店铺都关门的时候都能看到它们营业的身影。在复旦求学的那段时间,我也喜欢去学校附近的拉面馆,吃着熟悉的拉面,思绪又回到了那个炙热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