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27阅读
  • 5回复

一粒豆豉两口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7237
积分
1177987
贡献值
111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2-05-12
    昨日,多数的中国人都很穷,古往今来,饭、菜是两个概念,饭是主食,菜是辅食,主食往往是单调的,差不多餐餐如是,只吃主食就没有胃口,于是就有了菜,菜里有油盐酱醋,使人食欲大增,吃出快 感来。
    但菜很金贵,为了节约,应当尽量的少吃,能把饭送下就好,所以,菜又叫下饭菜。
    我儿时听说本族有个三伯父一粒豆豉下两口饭的故事,说是故事也没啥下文,也就是说这个人一粒豆豉要咬开来下饭,不要一口嚼了,一粒豆豉只下一口饭,太奢侈。
    又有某个族人捡碗片用油盐炒了当下饭菜的传说。碗片是瓷器的质地,不吸油盐,所以人才可以舔食上面的味儿,丝毫不浪费,还不要真的蔬菜或肉食作原料,节省到家了。这个想法很天才,但我疑心是那个族长为了教训后代杜撰的。
    我儿时,盐是不贵的,一毛五分钱一斤,散装,粗粒,会过日子的老太太会把盐炒了磨成粉,很正经地装在一个特别的瓷器罐里,很仔细地调用。油呢,则很金贵了。彼时妇女会不会过日子,衡量标准之一就是看其会不会省油,会过世的女人,能将一个八、九口人的家庭一年间对油的消耗精确到几斤几两。这其中还得省下一些做房里人(坐月子的妇女)的补品,也就是干梅菜多放些菜油,再煎几个鸡蛋。
    我教书的学校有个老陶,曾跟我说过他对吃的最高理想:一斤腌菜一斤油。这多半是缺油缺怕了,对油有着非常大的渴求。
    要省油就难免要吃红锅子。红锅子就是菜里不放油,把锅烧红了,直接下菜料。菜自然可以熟,但容易烧糊,非常难吃,但有咸味,还是可以下下饭的。
    吃菜要细。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受到的教育。祖父母和父亲会列出好几个早已故去的我们没见过面的吃菜细的典范,黑人三爷就是一个,更多的是那些在山里做手艺的师傅,天天吃供碗,却非常的守规矩,不多吃点点菜,比如腌菜豆腐、煎餐鱼儿、豆豉爆肉,那都是做碗子的,以示东家对师傅的尊重,师傅呢,也就非常的礼让,一餐饭下来,那几个碗子也就是动了动筷子。吃菜细就是少吃菜的意思。每每我们多夹了点点菜,祖父就会瞪眼呶嘴,祖母就会搬出“顽子口里有油”的理论来教训我们。既然口里有油,那就吃什么都有味,不需要吃菜了。我儿时总寻思顽子口里的油是如何神秘地获得的?这算不算一种功力?非常懊恼自己口里并没有油,这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硬伤。
    后来父亲继承了祖父的衣钵,每餐饭都要坐在桌旁(就他一个人落座,其余人盛饭后都是作鸟神散的),每有孩子夹菜,父亲都会死死盯住,我们也就无法幸免,每次夹菜都是战战兢兢,不敢多夹。但嘴巴不争气,很快菜没了,饭还没下肚,只好再次讪讪地靠近桌子,非常小心地伸出筷子,父亲一定会很认真地教训:一碗饭要夹几次菜?早先,你黑人三爷,一粒豆豉要下两口饭!
    我们想出了一个招数,就是盛饭尽量少,吃完了再盛,也就可以再夹菜。这个小九九父亲也是很容易识破的,会及时做出反应:半碗饭,夹那么多菜!啷个不完账?!
    父亲自己,自然是以身作则,吃菜非常少,吃相非常斯文,常常真的把一粒豆豉熟练的咬开,很认真地下两口饭。
    我们相继离开父母亲,随着衣食之安,少吃菜的习惯慢慢得以改变,但父亲却一辈子死守着。有了一盘好菜,父母要端好多天,到后来菜已经坏了,不得不丢弃,父亲依然不舍,说是也就点点现味儿,不碍什么。
    有一次父亲去了哥哥的工地,没吃几餐饭,忍不住了,说嫂子太败家,吃满口菜,不让似打王家洲,不失时机地搬出理论:吃菜送饭,是菜送饭,不是饭送菜。
    其实,我们的骨子眼里,也还真深深地被打上了尽量少吃菜的烙印。至今,我们的饭桌上,本来不多的菜,每每都要剩下不少,弄得倒掉不是,下餐再吃又有诸般不宜的说法。
    每每记起父亲的惜食习惯,就想到惜食的诸般好处。父亲一辈子精瘦,从来不曾腆起过肚子,直至八十多岁依然保持着优雅的体型。
    诚然,多数的中国人不缺吃的了,且不说那些有位子的俗吏饭桌长期摆在馆子里,就说百姓的居家便饭,谁不是鱼、肉、菜、汤俱全?省吃早已是耳朵背后的事了,谁说吃菜要细?no no no no no no no no no。哪咱就胡吃海喝?ye ye ye ye ye ye ye ye ye。
    中国人历来以为长肉是非常出彩的事,每每以是否长肉来判断身体是否变好。发现那个人长得油腻了,则非常羡慕地称赞:你这次真长好了!受表扬者则会非常惬意,有些得意又不忘谦虚地回答:俺吃得不想事,自然就长肉。不似你,那么花脑筋。相反,发现那个人瘦了,则会惊讶地表示关怀:哎呀,咋这么瘦呢?不服外面的饭吃吗?
    虽说,如今网络对心血管病的宣传,促使很多人知道肥胖的害处,但骨子里的求吃心理一点没有改变。从上到下,求人办事或是单纯的联络感情再或是红白喜事,一律会请饭,没有哪个傻子真会为客人多备保健的蔬菜,而是极尽奢华,恨不得吃尽天下怪肉!
    所以胖子就多了起来。
    走在北京的街头,不妨暗中无耻地做个统计,看从你眼前过去的每十个人中肥瘦情况如何,最可能的情况是:三个肥胖,五个超重,一个偏瘦,一个正常。那一个偏瘦的,多半是把肠胃吃坏了,接受不了,吃再多,不消化就拉出来。嘻嘻,这人还真有福气呢。
    食、色,性也,古代人已发现食和色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欲源,贪欲源于此。对食的贪欲繁衍为对物质的贪欲,对色的贪欲,则扩展为精神层面的贪欲。万恶欲为先。
    贪,就是说不缺了还想要,吃了还想吃。肚里已饱,口里还嚼着,手里还端着,饿眼还盯着(生怕让别人吃了)。
    所以,人要好好活,是要控制贪欲的。
    就想起我父亲的吃菜送饭的理论。父亲对这个理论的恪守到了海枯石烂不变心的程度。他的晚年,早已有了胡吃海喝的本钱,但他即如在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也依然是连吃三个腐参就觉得完账,筷子铁定在桌上,说:早先,黑人三爷,一颗豆豉……
    这个理论,如今看自然不失荒谬,但非常管用。要是人人吃饭都能从节约的角度出发,想想一粥一饭的不易,想想天下还有很多饿肚子的人,能少吃就少吃,绝不是能多吃就多吃,那么人对物质的消耗就会变得非常简约,而简约正是血肉之躯非常需要的生存之道。  
    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是非常严格于俗世生活的简约的,所有佛徒不得有任何身外财富,所以必须科头跣足穿袈裟,到了饭时才出去化缘——就是讨饭。讨饭为生,也就死死控制了对食物乃至对物质的贪欲。在印度,和尚的画像都是瘦骨嶙峋的,为何在中国,和尚的画像都变成了肥头大耳宰相肚,想得头疼都不知道。  
    要简约,精神也如是。天边想到海边,从西方哲学到中国哲学,最终需要的是简约。
    一箪食
    一瓢饮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中国作家网 雪夜彭城)

2条评分积分+31
快乐生活罗 积分 +21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13
涛心依旧 积分 +1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2-05-12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87237
积分
1177987
贡献值
1118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290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2-05-12
作者简介:雪夜彭城,本名刘凤荪,男,江西省都昌县人。发表关乎鄱阳湖文化的小说、诗歌、散文200万字以上,著有散文集《烟雨人语》、《烟雨物语》,短篇小说集《烟雨四友文萃》(与人合著)、《烟雨不语》,中篇小说《青青此草何盛生》、长篇小说《烟雨跑尘》等。短篇小说《鄱阳湖里水漂漂》选入团结出版社出版的《九江文学作品选》,连续三年有作品选入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作家网精品文集《大地上的灯盏》。2020年两次被中国作家网评为每周一星,2021年获中国作家网文学之星三等奖。《文艺报》刊发其和另外两位作家写的《文学异质性的阐述与追求》


发帖
7683
积分
24677
贡献值
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909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2-05-12
人要好好活,必须控制贪欲。

发帖
6217
积分
35465
贡献值
1129
都币
4
在线时长: 1800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23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2-05-12
谢谢分享

发帖
51817
积分
63232
贡献值
248
都币
1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7-0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2-05-12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1302
积分
280016
贡献值
994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2-05-1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