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上那束光
仿佛漫长的夏,没有盼来秋天的收获,就直接迎来了寒冬;仿佛青春闪了下腰,就快速进入了暮年。一辈子的颠沛流离,浑浑噩噩,我不知道
人生的意义所在。
我是一名农民工,四十五岁那年开始尝试写作,一年后,在本县征文比赛获奖后,则顺利了加入了县文协,溶入了这个圈子。从此,我人生的意义似乎才找到了支点!
二O一七年四月,那是我进县作协不久,有位文友看到我想投稿纸刋,却苦于无门,就给了我浔阳晚报连国秀主编的微信名片,我顺利地加了她。我与她没有过多的交流,彼此打了个招呼,她就给我发了个邮箱。她说,微信不接受投稿,态度不亢不卑,或许她见多了想套近乎的人,才先入为主把我想要说的话挡在了门外。
早些年,在九江火车站候车,偶尔也会在站前广场的报刊亭买上一份《浔阳晚报》,消遣一下候车时间,但对于这份小报并没有往心里记。经常从这个城市到那一个城市,都会买一份当地的报纸阅读,我所关注的点在
招工信息这一块,至于文学副刊则顺便浏览一下,过后大多都没有留下较深的印象。正是由于文友的介绍,我才渐渐留意浔阳晚报,开始经常浏览副刊这一块。心中也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记得我投的第一篇稿是首小诗——《为爱守候》,只是抱着试试运气的想法,没想到在第二个星期见报的前一天,连国秀主编就给我发来样刊的截图。说实话,当时心里高兴到狂热而振奋,没想到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
那时我在广东打工,根本没机会买到浔阳晚报。县城有位女文友看到我远在外地,就到处搜集了几份刊登我这首小诗的那期报纸,给我寄了过来。当我拆开邮件,看着散发淡淡墨香的文字,我真的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一次投稿就刊登了,一位仅一面之缘的文友,在网上也没有过多的互动,只是因为共同的爱好和理解,才有了那种心甘情愿不计回报的帮助。
后来,我知道浔阳晚报有电子版,就通过百度搜索,如果看到有熟悉的文友刊登了作品,并第一时间告知,分享彼此的喜悦。我从二〇一七年在浔阳晚报发表第一篇作品,迄今四年多了,象巜故乡的魄》、巜大山里的春天》、《悲剧不该发生》、巜工地小人物》、《红胎记》等,有诗歌、有
散文、有小说,有整版、也有“豆腐块”,写故乡、写打工
生活,每篇文章都凝注了我大量的心血。我对文学的热爱,来源于我对故乡这块土地的眷恋,来源于我对打工生活的那份无奈。让我人到中年迎来了文学这束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时间,光在浔阳晚报就发表文学作品二十余篇,在去年底也顺利了进入了市作协,成为了市文学大
家庭的一员。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没有浔阳晚报这块阵地,我是否依然还在网络上,象一只迷失方向的羊羔,毫无方向感的乱写。网络上的写手众多,将自己置于茫茫网海,不过是一朵小小浪花。写手的良莠不齐,真正好的作品,未必就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网媒对纸媒的挤压与冲击更不容小觑,很多纸媒举步维艰,甚至选择了退去。作为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不会不忧心忡忡。
我感谢浔阳晚报,虽然在市场的冲击下,依然为我们这一群文学爱好者腾出一块地,让我们耕耘,也让我们收获了丰硕的果实。是编辑在背后默默的付出,才有了文学的这束耀眼的光,给予了本土作者坚持下去的底气。
每一位作者内心都是寂寞的,需要呐喊、需要倾诉,更需要战斗的阵地。
年过半百的我,懵懵懂懂地活了大半辈子,以为就这样自然进入人生的暮秋和冬季,没想到让文学浸润了自己,开启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二〇一八年,我在本县城打工,正好有一篇文章刋登在浔阳晚报.家庭版面,我找遍县城的大街小巷,居然没有一家报刊亭,正当我气馁时,突然想到有位文友说过
都昌有个记者站,后来我终于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那份报纸。记者站的次数跑多了,与里面的人渐渐熟络起来。
也正是浔阳晚报这座桥梁与纽带,我认识了一位退而不休的老
领导、老报人——原我县宣传部李辉柱老部长,并且建立了忘年之交。
长期的漂泊,让我尝遍了酸甜苦辣。我
希望有一天,当我不能再打工了,回到老家,除了写写文章,每天泡一壶茶,躺在滕椅上,手拿一份《浔阳晚报》,静静地享受这美好的阅读时光!
杨求贵 :都昌鸣山人,农民工。文章散见于中国作家网、江山文学网及地方网站,纸媒有浔阳晚报、嘉应文学、汕头都市报等。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