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UID:37009
-
- 注册时间2013-05-07
- 最后登录2025-02-23
- 在线时间1306小时
-
- 发帖92560
- 搜Ta的帖子
- 精华3
- 积分1262927
- 贡献值11400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92560
- 积分
- 1262927
- 贡献值
- 11400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1306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承袭“上谷世家”的都昌侯姓20余个村庄,现约有7000人,分属于汪墩、阳峰两乡镇(其中莲花塘侯村属大树乡参岭村,与汪墩乡域相连),有“岭东侯”“岭西侯”之称。所言“岭”,指阳储山脉的南桥岭,阳峰乡侯家山诸村属“岭东”,汪墩乡老山侯诸村属“岭西”,东西两侧侯姓人口数量几乎相当,他们共同的祖先是北宋年间的侯忠素(999-?)。 村名牌 老山侯村属汪墩乡新桥村委会所辖,离新桥街不过2公里,现有村民逾千人,是汪墩乡人口数量排茅垅谭村之后的第二大村庄。行走老山侯村,敦其本源,村上长辈能讲起他们的祖宗崇忠尚义、以德沐后的故事。 侯忠素尽忠守孝落籍都昌 天下侯氏落籍开基的发祥地在上谷郡(今河北省怀来县一带),奉春秋时期的晋侯缗为受姓始祖。 村中远眺西边山旧址 侯缗的十七世孙侯霸(今河南新密县人)在“侯氏宗谱”上备受敬崇。侯霸建武十三年(33年)去世,被东汉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追认为“衷侯”,皆因其忠君保民之德绩。当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侯霸任淮平郡大尹(即太守),在乱中左支右绌才保全其郡。及至更始帝刘玄称帝(公元23年),侯霸入朝任职,治下临淮百姓闻讯攀辕卧辙,恳求持诏使者禀告将侯霸留下,侯霸遂留临淮又一年,继施爱民之政。建武四年(公元28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召侯霸相会于寿春,任命他入朝为尚书令,次年迁大司徒,封爵关内侯。侯霸任职期内明察事理,奉公无私。《后汉书》如此着墨侯霸:“霸矜严有威容,家累千金,不事产业,笃志好学。” 绳其祖武,积厚流光。侯霸的36世孙侯忠素,安徽寿县人。宋仁宗时登进士,天圣九年春(1031年)任都昌县尹。侯忠素主政都昌期间,随衙的母亲严氏病故,葬都昌县城西大矶山。深持孝道的侯忠素,抱素朴而守忠孝,秩满后不忍心离去,遂卜居县城白莲池旁(现莲花苑小区)为母守孝,在淡泊的岁月里看鄱阳湖潮涨潮落,在“万家灯火”的县城观隔水南山云卷云舒。 上塘 卜居街市的侯忠素被都昌侯姓奉为一世祖,其子裔播迁到赣东南“饶乐之梅源”等地。且说宋景炎三年(1278)都昌左蠡仙井畈人杜可用聚众抗元,遭江西行省右丞史弼镇压,元军入都昌县城抢掠百姓,侯忠素的九世孙侯维化(号埜窻)因避元乱,由县城白莲池潜居四都垅茶园冲(今阳峰乡阳峰村委会所辖),尔后便有了“岭东侯”与“岭西侯”的繁衍。 侯世通乐善好施迁福地 侯氏在都昌徙迁的跋涉途中,总被战争的风云笼罩着。侯忠素落籍都昌县城是因为没落的南宋与飞扬的金元之战,而他的十四世孙侯世通由阳峰四都茶园冲徙迁至岭西,亦是因为百年之后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那场“一战成明”的水仗。公元1363年,年仅14岁的少年侯世通避鄱阳湖大战从茶园冲翻过南桥岭,栖身于山麓的西边山下(今陈继铭陵园南侧)。 下塘 侯世通在西边山下驻足世间而呈命达之势,首先得益于“婚通”。其时西边山下居住着义门陈氏村庄陈继铭(979-1068)的子裔。陈继铭是义门陈南桥庄都昌陈姓祖先,生活于唐末,曾官居左仆射,继铭公墓葬至今仍在新桥旧地。汪墩乡新桥村委会庙前陈村有都昌陈氏宗亲祖祠,成为南桥庄陈氏后人敬祖崇宗之所。侯世通在乱世迁异地而勤勉上进,成长为一名英俊有为后生。陈姓村庄里名曰陈逊恭者,知人善信,将自己贤慧爱女许配给侯世通为妻。在西边山下站稳了脚根的侯世通与陈氏生育四子,曰德仁、德信、德义、德满。其中侯德满长大后做了伍宗奇村(今属大树乡参岭)赵四海家的上门女婿。 侯世通后来率子嗣从地形逼仄的西边山徙迁到现村址开阔舒展空间,择良地而居兴盛发村,这其间有以德动人的民间故事流传,当然也含了几份以黠谋地的曲折。说赵宋王朝之时,西边上毗邻还有一张姓人家,张家请了一个有名的堪舆“地仙”看地拟迁葬祖冢,风水先生在张家左观右察、上揣下忖了大半年,临年底腊月二十四,风水先生向张家主人托出高深之测——七天后的除夕之日,七星墩处有一朵莲花兀自绽放,莲花开处便是吉地,可将祖茔迁葬此处必发的“蛇型地”。七日匆匆而过,张家主人这天早早地守着七星墩处,但见旭日冉冉升起之际,七星墩一水凹处突然盛开起一朵莲花。张家主人一边惊叹风水先生之神测,一边却起了歪心思。他移步上前,扒了块草皮将稚嫩的莲花盖住,连那小水穴也一同填平了。当天上午,见到捻须含笑在张家守候征验的风水先生,张家主人兜头一盆凉水下来:“先生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晚生大年三十去看了,何见莲荷?先生过年要紧,家中人还等着先生团聚呢!”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本来这半年下来,张家除了供养着风水先生的饮食,还要在年关给先生结算工钱的,且先生是外府之人,本来也是要在张家度过这个大年夜的,待明年开春还有迁葬事仪需指拨。先生从张家主人露出的愠色中,也识世相,工钱无了,年也别想在张家过了。这户张姓人家因利蒙慧,他永远不懂“最好的风水是德性”的大道理。在他蔽盖穴中莲花之日,也是自己葬送良地之时。那方吉地被人为地折了瑞象,塞了福源,“黄龙朝北斗”之吉地无端变成了“死蛇来缠潭”之恶兆。 出村道路 且说看地先生被张家冷言冷语相待着,遂背起行囊,踏迹他处。是年年底,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先生没走出一里地,见西边山侯家窗户亮着灯,他平日里也听闻侯世通夫妇乐善好施的好口碑。凄惶中奔侯家屋檐暂避风雪,忐忑不安中也轻敲了数下侯门的铁环门挂。侯家闻声开了门,见是一脸落魄的张家风水先生,忙将他迎入侯门。问了原委,侯世通夫妇将先生安顿在家过年,毫不忌讳当地不留外人在宅过年的习俗。新年的爆竹声里,暂无去处的风水先生在侯家一直享用好酒好菜款待到了元宵节。烧了元宵纸,各人寻生意,先生正月十六日又拾捡起行囊离开侯家远行。临行时,贤慧的女主人陈氏将一包乡间印子米粑塞进先生行囊里,并暖意相嘱,可当途中应急的念想、充饥的干粮。侯世通在旁也是以手足情话别:“路上少了盘缠有粑可吃……” 看地先生行至一里许,似觉肩背上行囊有点沉重。他在胡家山村旁的一小林峦处歇息一下,解下行囊,将侯家包裹印子米粑打开一个,很觉异常地扒开米粑馅心,“咣当”声中一块锃亮的银元掉在地下。细捏下来,只只粑心皆银元为馅。先生顿悟同侯世通夫妇道别时说的“应急”“盘缠”的话,粑里包裹着的分明是侯家夫妇有意留给自己的救急盘缠。先生被侯门美德嘉行感动得热泪盈眶,此时他惟有一个心愿:报恩!先生背起行囊折回到侯家,在侯世通和陈氏面前感激得无以言表。他将半年来在张家堪舆所乩测的一块上好吉地掏心窝地告之侯世通,说侯家在西边山居住人丁不旺,要搬盘到斜对面的峦里居住,后嗣才会披枝散叶,千秋永昌。对面的山峦站在侯家放眼可望,可那是别姓人家的祖产,纵是好地,如何能获?先生捻髯授计,让侯世通明天就到别家峦披荆斩棘,整出宅基,砌起楼院,全家徙迁新地而居。且要将墓葬碑石平了,无字可据;且要养鸡养狗,有日常人家的烟火气;且要往新砌屋墙上浇大粪、淋卤水,三年会长出青苔;且要造屋的铁钉在生铁锅地用盐水卤炒,锲木后会生锈色。一言以蔽之,要让外人觉得你侯门在此已是住了很久很久。不是吗?旧冢了无迹,田家有鸡黍,民居生青苔,柱钉已锈蚀。 村后北峦 村文化广场 历一番周折,侯家后来在新村址昌盛发家起来。 侯德仁崇德惟仁福荫后裔 侯世通的大儿子侯德仁年轻时在齐鲁大地经商,与其说他红火着的是经商挣钱发家,不如说他以德取仁赢得贤妻而有“聚宝盆”发家荫后。1939年出生的侯绍煌老人年轻时为人师,晚年参与过都昌侯氏宗谱的修纂,他对都昌侯姓文化知晓甚多,对老山侯先祖侯德仁也能讲出弘扬忠义的故事。 印粑山现貌 说侯德仁在山东济南府做生意,其时有个叫黄义谦的都昌人,在济南府为官时遭小人所陷而入了牢狱。侯德仁召集来自江西的江右商帮极力营救,据理力争,将折磨得半死的都昌老乡黄义谦从大牢里捞了出来。黄义谦晚年回到故里黄家畈(现属汪墩乡古岭),在年衰卧床之际总是哀声叹气,孝顺的儿女在病榻前问老爷子阖家顺遂,为何还整日愁容不散的?黄义谦说出了自己的抱憾之事,他今生还未报答同邑的侯德仁济南相救之恩——如果没有那一救,老朽这堆老骨早已弃之异地,又哪有眼下的桑榆天伦之乐?儿女们便道,老父已风烛残年,如何以报?黄义谦听罢儿女宽心之语愁容散去不少,说侯德仁有如此美德,定有后福,吾家有女许配之,既报侯门之恩,亦彰黄门之义。见为人父者竟说出此报恩之策,大女儿摇头,她已有心仪郎;二女儿点头,她肯嫁身成“仁”。后来,嫁入侯门黄氏以她的贤慧成了侯门令人敬重的一代祖婆。 都昌汪墩一带岭西侯姓村庄奉侯忠素的十四世孙侯世通、十五世孙侯德仁为发脉祖先。据考证,各自成村历史如下:老山侯村由侯世通(号素庵)成村于明永乐年间。老山侯早先又称侯岳舍里,得名于世通公的孙子侯岳(1446-1535)。侯岳,又名侯大衡,号静隐,享寿九十。他是个有德望之人,“躬历田圃,克勤克俭,高积日厚,乡闾穷乏,赖有以济者,其孝敬诚信无不称”。侯家冲村由世通公五世孙侯曰明(讳墀,字醉翁)明嘉靖年间从老山侯外迁成村;岸上侯村由世通公六世孙侯景禄(讳钟,号确斋)明嘉清年间从老山侯外迁成村;新舍侯村由世通公九世孙侯通行(字绎可)清康熙年间从老山侯外迁成村;大树参岭莲花塘侯村由世通公十三世孙侯承琉(字儒)清道光年间由老山侯外迁成村;谭球侯村由世通公十七世孙侯寿如(字为贵)民国年间从老山侯外迁成村。另也有世通公后裔外迁景德镇三龙街。新桥老街的紫油墩侯村(又称安公村)肇村历史要早些,由比侯世通还要长三辈的侯安(派名以仁),于元代至元年间从县城白莲池旁迁入新桥成村。在当地有“未有都昌县,先有紫油墩”之说。都昌县立名于唐代武德五年(622年),若由此说推断紫油墩存世已历1400年以上,而侯安落藉紫油墩则距今不过700余年。 本文作者(前排左三)采访时与都昌岭东、岭西村民代表合影 “勤慎堂”为天下侯氏堂号之一,勤与俭乃治家上策,慎而言为训子良规,老山侯人承袭上谷世家“勤慎”家风,人才辈出,在近当代不少村人在时代的舞台上成其功名,添其光泽。侯重信黄埔军校六期生,民国年间曾在山东国民党部队担任过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弃暗投明,一度在都昌县政府兵役局任职,1980年代病逝于故里。侯清华是都昌一代名医,犹擅长妇幼科,与都昌杏坛魏荷生、何懋林等齐名。侯慰农是一名从老山侯走出去的南下干部,曾任国家物资总局人事劳动司司长、中国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1980年代为都昌化解进出口汽车一案出力不少。侯东屏(派名隆谟),曾担任北京高等人民法院党办主任、组织处处长,2010年代病逝后魂归故里。老山侯人侯慰农、侯东屏是新中国成立后“都昌人在北京”最早的一批人,他们始终情牵桑梓,老山侯是他们的后代根脉所系。侯满平是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着重在城乡规划建设方面施展才华。侯华清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职于武汉核物理研究所。侯华歆2009年以都昌高考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荣录上海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硕士毕业后现在上海互联网业绽放芳华。 祖祠兼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老山侯村一个个青年才俊或学界撷英,或商海泛舟,或创业于南天,或投戎于朔方。在老山侯新建的文化 广场,村民的欢声笑语更是荡漾在阳储山下。1949年出生的侯任年曾任都昌县农业银行行长,退休后也参与过都昌侯姓宗谱的编修。对家乡的沧桑巨变,侯任年赋诗赞曰:阳储岭西发侯庄,古往今来美誉扬。前绕源流财富广,后作叠翠脉龙长。钟灵毓秀贤能出,叶茂枝繁昆裔昌。上谷家风传百世,老山明日更辉煌。 来源:汪国山九江都昌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