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铺满镜中》后记
我生于七月,是随着亡灵们一起降临人间,所以我身上带着天生的亡灵气息。我对与亡灵相关的物件,比如坟、墓碑、白骨、灵柩等,我生神往心,亲近心,一见如故;我喜欢清明节上元中元下元节,焚香,烧纸,祭祀,这些乡俗会令我心静如水无恼无明;我时常在梦里与亡灵们一起,与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交谈总是从从容容,毫无隔阂;我喜欢黑夜,越黑越美丽,越黑越喜悦。
我习写的第一首诗在七月,发表的第一首诗在七月;之外,我第一次忘乎所以地爱上一个人,也是在七月。爱上诗歌与诗歌之爱,都是在七月始,这与亡灵共舞的命定,造化了我风雨中不羁放纵爱自由。
二
痴情为骨,柔情为序,绝情为跋。我的诗歌写作通常来自黑夜。当室外万赖寂静时,在
电脑的文档里我生死沉浮。对我而言,写作,天生与黑夜相连。黑夜,给我的灵魂存在提供了根本保证。在黑夜的隧道中,神灵以诗歌的名义和形式,设计着我写在文档里的词汇与语句,自然与形象。
我已习惯于神灵夜夜的召唤,习惯于这不为人知的个人诗歌写作。在黑夜中,我随着神灵,出生入死,盗取天上的火种,泄露天上的秘密于人间,我惊讶于自己忘却了自身生命的疼痛,惊讶于自己在突然之间所迸发的光芒和明亮。
习惯于黑夜,习惯于神灵命令我模糊、消失,成为诗歌里的长短句子、成为诗歌里的良辰美景、成为诗行里一个真实的修辞。也正是在黑夜里,我有充足的理由让内心更加丰实,更加轻盈,更接近红尘的真实。
三
对于诗歌写作的渴望,犹如渴望那种注定要受伤害的爱情。诗歌给我于随心所欲,同时又是自我救赎与疗伤。漫漫红尘中,诗歌引领我寻找着同路人,邂逅如诗的爱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除了神经衰弱之外,我属于有精神分裂倾向的人,这与我的诗歌状态完全一致。所以,我的诗歌语言里,时常飘泊着许多的迷离,给众多读者于晦涩不明。
每天,在歌舞升平的红尘中来来去去,却总会感觉自己是来自广袤星空的另一座星球,对地球这块爱恨缠绵的土地,我无所适从。神经衰弱与颓废的
生活调子,几乎让我丧失了对事物的感知以及对其情感质韵再造的能力。我时常在诗行里,显现于词语简单和粗糙,在许多节列里神不守舍。我不得不在时间的门里门外,寻找一些散失的碎片,虚构些美丽的词句,把疼痛与欢乐煅造成薄如蝉翼的金饰,来呈现自己的心灵质量、来挑战自己的生活情态、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力气、来宣示自己真正的存在感。
我很迷恋自己在诗里所隐藏的纯洁精神,一如迷恋生命中被光明所照亮的黑暗部分。这纯洁的精神,一再显现我沉浸于写作时的忘我感受,也显示着个人写作的有效性。同时,也意味着我为净化红尘心灵所做出的个人努力。
四
在诗歌写作之间,我感到我已经不是自己了,感到自己原本的心跳已经无法背负这看来非常瘦削的肉体。卡夫卡说:“诗人总想给人安上另外的眼睛”。我想卡夫卡所指的眼睛,一定是用来寻找与验证活着的尊严。当屈原看到自己的尊严真相,他的精神再也承受不住生命之重了。
我坚定地亮出一种绝对,交出一颗真心,写到个人的极致。事实上,在写作上,不把自己逼入绝境,随意搜寻些风花雪月,靡靡之词,这对于写作根本是缺少敬畏之心,也根本表达不出作品应该所有的那种美感,更别说作品的表达与表现力度。
我珍视自己诗歌里的那一份宁静。当我的笔在白纸上马不停蹄地行走,或者当我的思维在文档里水似的漾荡,我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哲音。这触手可及的心跳,充满着神谕种种,将我的肉身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心仪于这种心跳。当我把自己隐身于诗歌的写作中,那变幻莫离的诗歌世界,那被我一再擦亮的词语,都会情不自禁地完成我的诗歌自由和诗歌尊严。
我珍视自己的诗歌,我既是所写诗歌的作者又是所写诗歌的阅读者。在无知无觉对所写出的诗歌反刍之中,我会一再经受着诗行里的雷鸣与电闪,在被反复的雷击与照亮之后,我写下的语言是风的词语。
五
在断断续续的诗写过程中,我以大量的精神时间去阅读。在多年的流离失所与颓废之中,我唯一没有丢下与忘记的,就是阅读与写作。柏拉图说:诗歌不是让感情干涸,而是给感情添加燃料和营养。而阅读给予我的也正是如此。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至今一直在影响与佐佑着我的心灵思想,同时确立和确认着我的个人世界。
从个人最终意义上
分析来说,阅读与写作既带领又帮助着我在这肉欲暴烈的世俗世界,如何去寻找与进行的心灵生活,让我抗拒外来诸多的“贪婪与暴力”,在黑暗中怎样去焊住灵魂的银河。
诗歌留给我这种近似于潜在的意识,它记录与描述着我成为历史的镜像,揭示了我灵魂的量变到质变。当我回过头去读这一年里写下的诗段,我会被那熟悉却又陌生的诗句而深深吸引。通过诗行,仿佛是在与另一颗灵魂,彼此进行对话与倾听!
相对许多量产诗人,我算是差不多没有诗歌创作了,我也确实没有创作出多少首诗。即使也有写了数万行,那也不能叫作诗,叫幻灭。在这个悲情乡间,我像一个四面楚歌的人,我用沙哑的喉咙,向居住的乡间,向自己的生命,向自己的朋友,说着告别,说着遗忘,说着追问与质疑,说着逼视与伤痛,说着死亡与重生。
我远远没有精力、能力把对乡土的诗写当作一种职责。当小桥流水、人家田园、牧歌渔樵只能转成神话,情何以堪之外,我想所想做的是用分行把乡村记录下来,模拟她的声音、描绘她的色泽、抱紧她的炊烟等等。做一个送行人,做一个哭灵人,做一个招魂人,将乡土诗写成为常态。
回读自己的诗行,我为那些诗中精彩之处引以自豪,惊叹自己是中的“诗歌情结”,甚至会感觉是出自他人之手;而读到令自己羞惭的诗句,我又无地自容,充满自责。好在诗歌写作近似于僧人的渐进修持,每写一首诗就是一次重新起步。
这二十多年的诗写,是一个经历着苦修与隐忍,爱与被爱的过程,感觉近似一于个神话,我安详地用诗歌抒写了它。是的,诗与我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拥有一个共同的肉体,占据着共同的一颗心灵,两者共同奇异地创伤与歌谣,而又相互承担与抚慰。因此,我把本集命名《歌谣铺满镜中》。
我想这一生,我的诗歌写作永远都是在重新开始之上,写着写着,然后就像老子一样,一言不发骑着青牛远去,永远不回来。
六
在东林寺,我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静止下来。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就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道的方法。我放下绝对的诗心,放下与整个世界的对立与纠缠,放下自己,念经、禅坐、经行、早晚课。
数十年的生涯中,我的激情,温柔,伤心;我的疯狂,放荡,抑郁;我的幻觉,孤独,荒凉,在一遍又一遍的佛号声中,都开始变得透明空荡起来,随之代替的是一种充盈而又饱满的力量。这力量化成泪水启开我的心灵通道,我重新看见喜悦与快乐的光辉。
当我三步一跪拜,朝着山顶东林大佛行进的时候,六月的阳光照临金刚台,接引桥(飞虹桥),阿弥陀佛慈悲的金光从山顶照拂下来,像缦衣,我伸手就可披在身上,一种我从未
经验过的抚摸,包裹,接纳与理解,美好地降临了。它像一朵莲花正在绽开,像一枚熟透的坚果正在炸裂,像一只长大的幼燕正在撒翅飞翔,我伏身其中,包括我钟爱的诗歌,都与之一起成为整体,并被其滋养。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伟大而又迟来的时刻,也是一场悲欣交集的会晤。我终于理解李白、白居易、王维、苏轼、秦观、周邦彦等等那么多的诗词人为什么会皈依佛门,当个人文学与品质上升到个人意义上的宗教,其个人精神的圆满,与大慈大悲的佛教很自然地就联结在一起,这不仅是简单的与佛有宿缘,是寰宇所赋予生命来去的必然!
《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行修清明正觉脱离三心,诗里诗外,2019年我终于有了戒定的迈步,正如海子诗语:“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一字归,一字还,是箴言,是偈语!
七
在诗性生活,诗意安居之路上,感恩江河湖海,山川草木的馈赠;感恩有缘无缘,缘尽缘散的人;感恩老师摩罗启开我的文学之门;感恩诗歌,给予我爱之美好;感恩自己不死的心,与之随而来的皈依净土。
感恩苦难的母亲,令我学会了坚强。
感恩晓非君助我于安身之所。
感恩周玲,多年来给我整理诗稿,使其不至于消失。
感恩常维法师、义兄
咸济,没有他们的巨大相助,《歌谣铺满镜中》成集就难于出版!
都昌在线相关阅读请点击:摩罗||乡土中国需要自己的歌者--徐勇华诗集《歌谣铺满镜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