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39阅读
  • 7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171 | 南峰镇石桥头冯姓 灵芝呈祥 (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09

        冯氏家训家规:子侄当竭力以奉长者,然长者亦不可恃尊攘拳奋袂、横语狂言以加卑幼,致失教养之道。即子侄不幸有过,长者当从容劝诫,使之悔悟,如怙过不悛,鸣众惩之。
        冯公甫与灵芝山
        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陵墓归葬于都昌南峰石桥头灵芝山,是在他去世80余年后,由其曾孙冯公甫迁入。都昌冯姓始祖冯公甫徙居石桥头,有故事流传下来。

        曾任都昌县政协秘书长的冯唐波先生对都昌冯姓文化颇有研究,收集了不少这方面的地方文化史料。冯公甫,又名冯评,生卒年份大概为974—1060,祖籍安徽休宁。宋天禧辛酉(1021)进士及第,官居饶州(今鄱阳)郡守,以勤政爱民而被尊称为“长者”。冯公甫春风得意喜登进士榜,是年他曾邀好友行舟来过南峰这方山清水秀之地,已是心仪。他下决心徙居落籍斯地,很有传奇色彩。
        说冯公甫之父冯伯琪,先后任泉州知府、洪州刺史。冯伯琪爱民如子,得“济民翁”美誉。济民更近民,冯伯琪后来辞官隐退乡间,与民同乐。某一日舟过鄱阳湖,突遇狂风大作,冯伯琪所乘舟楫避港而无虞,泊舟东汇长宁(今都昌南芗万水域)。第二天风息,随逝水飘来倾覆的另一舟溺水身亡者23人,其中男16人,女7人,三僧二道也不幸殒命。冯伯琪出了银两,请附近渔民将暴尸者打捞上岸,并备衣衾和棺椁一一葬之,对一众亡灵予以祭奠。鄱湖滔滔水,悠悠岁月流。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冯伯琪之子冯公甫从任职的饶州(今鄱阳)舟行鄱湖入都昌,夜宿船舱,梦见群魅拜叩,谢其父收殓骸骨,此善德大恩无以为报,惟愿冯官人明日行船遇瑞则停,可择地定居,定会长发其祥。第二天风帆正举,行至一程,兴狂风暴雨,只得舟随风止,系船登岸。但见低缓山岭,灵芝绽秀,一派祥瑞气象。冯公甫遍揽周边,湖中风生水起,一望无际;岸边田园丰饶,人烟稀少,适宜尽拓其地,耕读传家。冯公甫想起昨宵之梦,顿生落籍此处之心。宋至和二年(1055),便谢职筑室安居于此,将山取名灵芝山。

        冯公甫将曾祖父、南唐户部尚书冯延鲁及夫人吴氏之陵,由南唐国都洪城(今南昌)迁葬灵芝山。陵区柱联意境邈远而空灵:“烟云图画里,山水有无中”。自此,近200年内冯延鲁夫妇在灵芝山独享祥地,长佑子孙。直至南宋中期理学大师冯椅的母亲曹氏从泓潭苦竹岭(今属土塘镇冯坊村)迁葬于此。及至元代,也只有冯氏13位先人入陵区安葬,此后封葬。灵芝山陵园成为冯氏后裔敬祖崇宗的一方肃穆之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陵园重修过一次;1954年大水冲刷,灵芝山成了一方避洪的码头,陵区遭损严重;1958年大修水利,陵区石料被抬起入了工程之中,古碑雕遗存尽失;2006年灵芝冯氏启动宗谱统修,当年对延鲁公陵园再次重修,这一遗迹弥散着南唐历史文化的气息。

        冯公甫深谙堪舆,精于周易,定居灵芝山附近约五年后,耄耋之年辞世。他的长眠之地在离灵芝山约三里的塘下畈(今属都昌芗溪乡),所葬龙筋山祥地,侧有老虎峦,后有尺八墩。后裔在其墓碑上镌刻:“勤政爱民称长者,厚德博学惠儿孙”。公甫公是都昌冯姓肇基之人,并衍发江右108族。灵芝冯氏英才辈出,据言有宋一代就出了包括“朱门四友”之一的冯椅(厚斋)在内的16位进士。冯公甫的七世孙冯文振在南岭(今赣、湘、粤、桂边境一带)执教数十载,堪为士林领袖,晚年叶落归根,敬祖守业。周边的读书畈冯村(今属南峰镇大山)也因赓续文脉而扬名。
        冯齐云与石桥头
        如果说“灵芝山”得名,源于都昌冯氏先祖冯公甫,那么,“石桥头”之得名,则源于冯公甫的五世孙冯齐云。

        冯齐云,号师古,“韶年积学,才能超卓,功而不伐,高而不骄,宋徽宗大观中(1107—1010)领贡举”。举人出身的冯齐云也是书香门庭,其父冯道成登宋治平丙午(1066)进士,檄文邵州文教。地处都昌东南部的古长宁地区,滨临鄱阳湖,水路是出行的主要途径。辽阔水域,必倚仗舟行,而遇浅滩窄涧处,从此岸到彼岸便架桥。浩浩湖域,丰水季节可行船,枯水季节港汊处若是没有了桥,彼此相望呼声相应的两岸,往往要迂回十几里路,才能抵达。在长宁一带,早先的桥是简易的松木桥,桥桩是松木,桥面也是松槎铺成。民间有谚:“松树贱,松树粘,干千年,湿千年,一干一湿仅三年。”说的是松木柱长戳泥水中,使用的年代还会久远些,而一旦风吹日晒作铺桥之板用,则易腐烂,安全隐患也多。宋绍兴癸丑年(1133),冯齐云捐资在当地建造起第一座青石料的石桥,方便湖区民众出行,“石桥头”由此而得名。近900年的古桥几经修葺,至今遗迹仍存,在当地称作“老屋桥”。所谓“老屋”所指,便是石桥头始祖冯公甫当年所建宅居挨着此桥,相距不过百米。由木桥兴造成了石桥,起初的“桥”是被写成“硚”字的,1960年代成立大队,所刻公章便是“石硚大队”。“石硚”代以“石桥”,至今还留存在一些老一辈村民的书写习惯里。

        为了让义桥之行的善举得以世代相袭,不致“人亡事废”,在冯齐云的倡议下,冯姓族人成立了“路桥会”,每年按人丁和田亩募集一定资金,更有大户人家的捐款,由“路桥会”统一管理,用于当地修桥铺路,造福百姓。“路桥会”的运作一直持续到20余代,至1950年初期才终止。冯氏后裔为缅怀祖宗功德,将其德绩嵌于辈派,永世铭记。都昌冯姓字辈自清光绪九年?(1883)统修族谱时前第81世至100世统一为“上绍唐都尉,灵芝秀复钟,水流桥建石,山立桂名峰”,五字一句,几越百年,且都有缅祖怀宗的寓意。“上绍唐都尉”,指的是冯姓上承汉代车骑都尉冯唐,“灵芝复秀钟”,指的是发脉地灵芝山再次蕴育钟灵毓秀,而“水流桥建石”所含的便是冯齐云捐建石桥这一典故,“山立桂名峰”,揣摩冯姓的根基与一处名“桂峰”相牵,桂峰可有桂花飘逸馥郁?81世前五代冯姓字辈南峰等地为“斯振作期全”,而石桥头冯姓为“乐文章至诚”,至81世后趋于统合。

        石桥头的确多桥,河西通往河东,陆陆续续地建起了七座石桥。石桥的近侧有石亭,供过往行人休憩。石桥头又称“金谷石桥畈”,“金谷”便来自一石亭之名,说是石桥头某一代祖先安葬于金谷嘴这一吉地,子孙繁盛,便捐建石亭,名“金谷亭”。石亭的柱楹和座板至今仍存,只是零落不堪。石桥通往南峰老街有长长的麻石路,长逾十里。古时的水乡石桥头人走在硬爽的麻石路上,格外地惬意。因石桥而兴商贸,石桥头在先前也是热闹的集市码头,铁匠铺、打金铺、糕点铺、南杂铺、布匹铺,烟火味实足,来自丰城的张氏开的中药铺让人感觉杏林春暖。石桥头最响亮的还是以花生、菜籽、芝麻为加工料的油榨坊,号称八座,全是“泰”字号的招牌,名曰裕泰、新泰、怡泰、益泰、生泰、优泰、广泰、国泰,“八泰”看似八座,实则只有七座,那“广泰”“国泰”属一坊二名。石桥头也是周边通往古饶州府的通衢,旅人在体验了石桥头的繁盛后,干脆将石桥头换作了“小饶州”,一如南唐先族冯延己一词所吟“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

        随着水运在时光隧道中的日渐隐退,石桥头昔日集贸的熙熙攘攘已是不再,但“石桥头”仍是一如既往的名符其实,只是随着时代的前行,有些桥已不单是石料砌成,兴之以钢筋水泥的现代气息之桥了。若依着从北到南的次序掰着手指头数下来,石桥头的桥还有高桥、江家桥、老屋桥、侧桥、大桥、英明桥、天灯树下桥、雷打嘴桥等。每座桥都有故事,都寄寓着乡愁。比如大桥,明初所立的桥碑石仍在,原来的三眼石桥亦存,后人在其旁另立了两眼的坚固水泥桥,可通车,功能的确变大了。比如天灯树下桥,地理标识具神性且温馨。桥侧北堰、南堰汇集处形成土洲,曰木莲(灵)洲。洲上有庙宇,曰“泰定庵”,庵旁插高高树杆,树杆上燃起日熄夜明的天灯,暗夜袭来,在善男信女的满心祈祷中,天灯的光芒说不上璀璨,在远处的帆影下望去,甚或有如豆之感,但其散发的微弱的光亮,暖照着多少孤寂的心灵。
         那些故事与这些地名
         冯延巳、冯延鲁与南唐兴衰的故事,凝重地记载在史籍里;冯公甫与灵芝山的故事,肃穆地呈现在水云间;冯齐云与石桥头的故事,笃实地留存在行旅中。石桥头的历史悠悠千载,厚重的村史里,藏着几多鲜活的民间故事。且录与寄寓乡愁的地名相连的几则石桥头故事。

        石桥头周边的地名多含“垅”多带“嘴”。“垅”有铁匠垅、张议垅、犬兽垅、后垅、甘垅、庙背垅、大山垅、陈家垅、船山垅、于家垅、油榨垅等;“嘴”有“千头嘴”之说,比如判官嘴、金谷嘴、雷打嘴等等 。单说雷打嘴,便有故事。说此处是鄱阳湖渔民的避风良湾,某一日有父子驾船出湖,遇风高浪急便避此坳湾。父亲用竹篙戳入船尾一篙眼,以利撑船靠岸,触底转瞬间,杆顶竟生出一顶鲜艳欲滴的莲花来。见多识广的父亲顿悟这是一方风水宝地,嘱儿子自己百年之后可葬此地,且自家要先占着这方吉地,必旺家脉。不承想儿子一闪念之间纵身跃入水中,而代父先亡、代世族搏此吉地。此时,一声焦雷炸响,似是天殄。自此,斯地名“雷打嘴”。

        1944年出生的冯上鹤先生早年从军,退休前在九江市化纤厂工作,老人对地方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津津乐道讲起故园石桥头分猪岭的故事。说石桥第72世余时相的夫人姓余,贤慧能干,笃诚信佛,乡里乡亲对她以“斋婆”相称。余时相夫妇勤劳致富,家中土地多,养猪也多,雇请了不少长工。某一天,林峦散养的一群猪归垅口时少了两头,是私窜的一公一母,余氏也没怎么去找。两年后,邻村到她家打短工的人笑着对余氏说:“东家的猪成群结队的在我们村上糟蹋庄稼,也请束制管管。”余氏猛一愣,她近季猪都是圈养,何来外窜一说。她马上想起两年前丢失的一对猪豕,不动声色地应答:“该管!该管!”余氏当即让家中长工挑着一担潲桶,自己拿着食瓢,来到车盘岭。余氏用瓢勺搅动桶中猪食,高高扬起,口中嘬出唤猪的“挪—挪—挪—”声音。周围的上百头猪随了余氏的呼叫,哼哼唧唧,奔突而至。余氏命长工挑着食桶往村东口去,她一路摹声不止,老小一大群的猪闻声而逐,集于村口。余氏喊来六个儿子,尽数将诱引而至的百余头猪几乎平分了,留下一头当天杀了,犒赏长工并短工。这群猪便是斋婆家两年前丢失的公母猪繁衍而成群,自生自养于野外的。余氏也具经商头脑,对家中所种烟叶她不但会识得品级,而且对什么时候上市交易能卖个好价钱也捏拿有度。信佛向善的斋婆在乡间很有好口碑,清雍正丁未年(1727)辞世,享寿90高龄。当年她召集众儿子分猪的地方,被后人称作“分猪岭”。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5条评分积分+344
好好活着 积分 +63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9-09
ptjkrs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9-09
快乐生活罗 积分 +8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9-09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9-09
田畈人 积分 +61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20-09-09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9-09

        石桥村文化人考究起“南峰”其名,有源于南宋石桥人冯致中一说。冯致中宋隆兴癸末年(1163)中举,初为主簿、县丞,后升迁为建安(今福建建瓯市)判事。庆元己卯年(1195)冯致中致仕归隐,叶落归根,定居灵芝山之南约五里开外,其别业署“南峰”名匾,这也是关于“南峰”成名最早的说法。

        千年古村石桥头,往日岁月的故事在传唱,更有新时代决胜全面小康的故事在续写。南峰镇石桥村是“十三五”贫困村,得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帮扶单位九江市应急管理局、都昌团县委的倾力支持,得全村上下撸起袖子加油干,2018年退出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由五年前的9.2%降为0.56%。石桥村的产业扶贫硕果累累,中药材天冬种植、红薯种植、水产品养殖三大产业基地风生水起,成效喜人。2019年,石桥村被评为“江西省级生态示范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冯绍巩对石桥村的乡村振兴信心满满,放眼望去,小康路上的幸福桥直通远方……

(九江都昌发布 文/汪国山 图/汪国山 冯上鹤)

发帖
7004
积分
405767
贡献值
29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5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9-09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发帖
761
积分
23768
贡献值
4
都币
0
在线时长: 252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7
我的老家
西源乡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09-09
好地方啊,都昌人杰地灵

发帖
138946
积分
10151872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66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0-09-0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11302
积分
279914
贡献值
994
都币
1
在线时长: 152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6-10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09-0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0648
积分
585907
贡献值
474
都币
102
在线时长: 1885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2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09-0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22284
积分
453359
贡献值
788
都币
12
在线时长: 6021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0-29
我的老家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09-09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