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30638
-
- 注册时间2012-09-03
- 最后登录2024-11-26
- 在线时间6661小时
-
- 发帖7006
- 搜Ta的帖子
- 精华5
- 积分405943
- 贡献值2936
- 都币0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7006
- 积分
- 405943
- 贡献值
- 2936
- 都币
- 0
在线时长: 666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 我的老家
- 县城(都昌镇)
|
传承和合文化 建设和谐社会 《湖风·和合专版》卷首语 伍国才 吕 琳 和合乡的名称很好,“和合”二字听着舒服,看着温馨。我们由乡的名称而联想到中华传统“和合文化”思想。 “和合”是一种文化基因,其一以贯之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和而不同的国家观,琴瑟和谐的家庭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建构及其社会治理。中华传统和合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于其注重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合一,人与人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并将其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源流。中华文化“和合”思想,对于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和合”一词出自于春秋时期《管子·兵法》:“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这段话可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民众和平共处;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由此,和合文化与和谐理念可以分几个层次来进行理解: 1、“和”的意义,必须满足最基本的正常生活或生存的需求,民众才能和睦相处,社会才能稳步发展。 2、满足了生活或生存的需要后,民众还要进行教育引导,组织起来,按社会发展规则和规律办事,才能形成“合”。 3、当“和”与“合”具备了,才能达到“和谐”的阶段,到了和谐阶段,则外部的因素难以伤害这样的结构。 和合文化整个观念的基础是民众,首先是怎样满足民众需求,再进而教育组织民众,使得民众组成强有力的群体,使得整个群体有更持久安全的、不容易受伤害的发展环境。“以民为天则亘久”。 和合理念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完美最完善的体现形式。和合是对待矛盾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合不是消灭矛盾,而是把矛盾保持在非对抗范围内;和合不是简单的雷同与重复,而是承认差异、尊重多元。和合讲究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稳定性的规定。从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到《周易》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再到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都主张通过承认和尊重“不同”去寻求统一,以达到和合的目的。 和合强调事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传统和合文化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阴阳和合就是讲矛盾和合,对立双方虽然处于对立状态,但努力共存于适度平衡的统一状态中。对待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和合文化主张调和、折中,不走极端路线,避免矛盾激化,并通过协调化解矛盾,实现互利双赢。 传统和合文化主张“富民”、“惠民”。针对社会不公不平现象,老子提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们应遵循效法天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以实现相对均衡。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强调“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启示我们:经济利益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维护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要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和合乡党委、乡政府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传承和合文化的积极因素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和谐、和平、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满足民众生存需求,才能达到“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这就需要通过教育引导,调动积极因素,从而形成“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