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苦难,叫命运多舛;有一种
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这是鸣山乡源头村贫困户李霞平一家的真实写照。
李霞平是
都昌县鸣山乡源头村上舍组的媳妇,和丈夫刘长付育有两个儿子,加上七十多岁的婆婆,一家五口。夫妻俩年轻健康,又勤快肯干,加上政策扶持,日子一年比一年红火,全家已于2016年脱贫。
婆婆程换娥属一级残疾,患有多年风湿,2018年,突然检测出身患白血病,从中秋到次年清明,大半年的时间一直在县人民医院治疗。十几万元的医疗开支差点压垮这个
家庭,得益于政策“防护墙”,不仅报销了绝大多数费用,身体状况也如愿转危为安。“那个时候反反复复的又是骨穿,又是化疗,住院、吃药、家里县里来来回回跑,真是治了好多钱,多亏政策好,报销了大部分费用,后来慢慢好转,才能有现在这个样子嘞。”如今的程换娥在家带带小孙子,做点家务活,天气好的时候在田地里也能挥挥锄头动动筋骨,身体还算硬朗。
前两年,李霞平和丈夫刘长付在家,想在附近搞点名堂出来,于是先后承包了乡亲们3—4亩农田,用来养殖蛙、基围虾,不料期间汛期到来,源头港涨大水,洪水没过虾田,辛苦张罗的虾苗全都打了水漂。后来养蛙,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养殖技术,投了一两万的蛙苗,收获期也只卖了3000多元。
“那年买了那么多基围虾啊、蛤蟆啊,莫说赚钱哦,到头来自己家连个口福都享不到。现在在家做做手工活,带带小孩,心里还踏实。”时过境迁,如今李霞平把那些年的挫折当作茶余话后的谈资说给大家听。
“你们前几年是贫困户,中间还历经几次“破产”,这几年扶贫力度加大,共产党政策好,你们为人也勤快,现在都快成我们周边的大户啦!”前来话事谈天的刘大伯笑着说。
原来在乡政府及村委会同乡镇
企业的沟通下,马涧桥街上的一家制衣厂把成批的半成品交由李霞平,由其加工成整件棉服,厂家按一件3元计算,李霞平一天能成20-30件。丈夫刘长付在南昌务工,享受交通补贴,因踏实肯干讲诚信,受人信任得以小包一些工地,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包工头”。患病以来,村委会将程换娥列为低保户,享受低保补助,也有残疾人补贴,病情比较稳定。经过夫妻俩的辛勤劳动,渐渐家里能存下些收入,现在家里地面贴了瓷砖,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厨房也是两层混凝土结构,长期在家的李霞平,无论有没有客人来,都会趁着闲暇把里里外外搞得干干净净。
“虽然今年疫情以来,两个人挣得钱比不上往年,但婆婆身体还算好,我呢在家做做小工,照看老小,老公在南昌也过得去。不管是脱贫以前还是以后,党和政府都给了我们很多实实在在的帮助,今年村委会给了我一个公益性岗位,一个月也有400块哩。去年我们村还建了新农村,水泥路通到了我家大门口,进进出出心里敞亮多了。怎么说,真的是怎么感谢共产党都不为过,要不然我们家这种情况早就撑不住了,虽然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和苦难,但是现在日子越过越好,
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
当被问到大儿子
高考之后有何打算,李霞平爽快地说,“孩子自己想去部队里锻炼,我们全家都鼓励他参军报效国家,以后在部队也可以学习军事、文化,将来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争当国家的“栋梁才”,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的恩情。”(洪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