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38阅读
  • 12回复

[湖风杂志]诗史千秋:从浣花溪到西田畈的文化传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041
积分
406937
贡献值
29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06
诗史千秋:从浣花溪到西田畈的文化传承
杜振助


  赣北都昌县的版图上,有个“西田”的地,叫“西田庄”是对杜姓村子而言,叫“西田畈”是对包括多个村子整个垅畈而言。西田地处和合乡东北面,新中国以来,有过一连串带有西田的名称:西田中心小学,西田大队,西田供销社,西田附中等。
  西田庄是一个群聚十几个杜姓村子的大地名,杜姓多村分属和合乡的田畈、义公两个村委会,逾3000多人口。
  关于杜姓的由来,《杜氏宗谱》记载了一段“唐修文馆太学士杜审言奉诏命向高宗皇帝进呈修谱表”的史实。
华夏杜姓  帝尧之后

  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皇帝诏曰:在朝文武百官必当备述祖宗源流始末以进朕,得以观我朝人物之盛。”是年九月二十五日,修文馆太学士杜审言奉诏命进呈修谱表。上言伏惟皇帝陛下:
  臣系承伊祁圣人之后,历代绳绳相继。在周食采于杜阳,故封唐杜氏。至成王削唐封杜,以祀尧后,子孙遂以杜为姓。在汉杜延年拜谏议大夫,拥诏立宣,图形麒麟阁。在晋杜预为驸马,封镇南大将军。当朝杜如晦参谋帷幄,剖决如流,累朝文职。臣职守修文馆,躬逢盛事,备述祖宗源流端委,谨以家谱随呈。上进。
  杜审言是诗圣杜甫的祖父,其进呈给唐高宗的修谱表是说,杜姓为帝尧之后,始姓伊祁氏。帝尧禅位于舜,舜封尧子丹朱于陶唐,故在虞谓陶唐氏。在夏受封御龙氏商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之东),为豕韦氏殷末,豕韦国其唐改封杜以祀尧后,故在周为唐杜氏。周成王八年(1097年)以唐国故地封给其弟叔虞,迁其民于雍州京兆杜城(今陕西长安县东少陵东南端)去前面的号,独封杜氏。尧后从迁京兆杜城后始以杜为姓。即是杜姓承继“京兆杜氏”来历。汉代谏议大夫杜延年,西晋镇南大将军杜预,皆为杜氏先祖。
都昌杜氏  杜甫后裔

  都昌杜氏为杜甫的后代,历代子孙无不以此为荣。
  杜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晋驸马当阳侯杜预十三叶孙。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兵犯长安,唐玄宗仓惶西逃,杜跟着进了四川,在成都府尹兼御史大夫严武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或“浣花草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杜甫的曾孙杜策举进士,领教江右之南康(今江西星子县改庐山市)。因杜甫居四川成都浣花溪草堂,故旧谱将杜策入赣称之为“浣花之迁”,杜策即为江西杜氏始祖。
  杜氏家训十条慎封赠严行检敦俭朴崇孝悌戒夜宴重冠礼严婚娶慎裘祭慎交游遵教训。嘱曰:凡我子孙,诚能佩服以前条教,庶读书者,不失为醇儒,耕商者,亦得为良善,慎费弁(biàn音边)髦我训,慎勿迂阔我言。于以共成礼让之俗,大振唐杜之风,保族宜家,以自乐利于盛世,不亦美乎。
  江右(江西)杜氏以杜策为第一世,历代杜氏子孙皆以先祖杜甫为楷模,传承忧国忧民的思想,弘扬好学上进的精神。
  江右杜氏第七世杜严,为北宋进士,任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县令。其子杜达德生活在宋仁宗时期,时有参知政事范仲淹,以杜达德有孟轲、扬雄之风,举荐给仁宗,特授将士郎之职。
  江右杜氏第十三世杜安华出仕大名路(今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复补南康(今庐山市)照磨(正八品官员)。其弟杜云华为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进士,补授会昌(今赣南会昌县)丞。
  杜云华是个读书人,说到他真的非同小可,这就涉及发生在宋末元初两年间,发生在赣北地区两场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20-07-08 23:28重新编辑 ]
3条评分积分+160
丶梦断楼兰 积分 +2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5-07
都昌零距离 积分 +4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20-05-06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2020-05-06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7041
积分
406937
贡献值
29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5-06
都昌始祖  徙居左蠡


  杜云华生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自小聪明,且有大志。父亲杜邦本问他,长大之后做什么?云华答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
  父亲笑道:励志大为该当何为云华答:从武若晋祖当阳侯元凯,从文效唐祖杜工部子美,文武兼备犹佳。
  杜云华少时接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教育,觉得人生就在于做好“忠于君王、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三件事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二十四岁的杜云华科考中进士,不久随才补受会昌(今赣州会昌县)县丞。本想在其位而谋其政,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力,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事,却想不到事与愿违,北方蒙古大军南下进犯中原,朝廷孱弱,国土沦丧,击碎了他忠于职守、为官一任的初衷。于是,他决定弃官回家。绍定六年1233年,杜云华携妻儿弃官徙居都昌四十一都(左里镇)草垅头从这时候开始,都昌有了杜姓,杜云华即为都昌杜姓始祖。
  杜云华选择在都昌左蠡草垅头定居,是经过认真思谋的。面对蒙元大兵压境,他心里思谋保宋抗元、救国救民之策。若要抗元,必须要唤起民众,建立一支武装力量。左蠡地处鄱阳湖之滨,三面环水,北靠连绵苏山,为用兵之地。在左蠡草垅头定居,意在缓图大计
赈粥施茶  天赐仙井

  据《都昌县志》载:时值荒旱连年,云华尝以粥拯道之饥者,又经十数年以施茶为事,有黄冠道人亦经十数年啜之,一日,道人拔随身所佩之剑谓谓公曰:公多行善事,贫道察之久矣,今当以报。言讫,忽不知所去,惟见甘泉上溢。公曰:此乃天赐神惠也。由是,得水活者不可胜数,疾祷求而病愈者亦不可胜数。
  杜云华十分注重与当地人搞好关系,慷慨解囊,乐于助人。其时恰逢连年荒旱,禾稻歉收,乡民食不果腹杜云华心生怜悯,乃于路口设点赈粥,以拯道之饥者四方乡民皆深感其恩。后来,杜云华发现陶家冲路口是个交通要道,在路口建一茶肆,经年以施茶为事如此十余年未曾间断。其时,黄冠道人时常光顾茶肆。
  理宗淳祐四年(1244年)夏,适逢大旱,塘井干涸,乡民连炊用水都困难。有一天,黄冠道人来到草垅头,拜见杜云华说:“贫道十余年你的茶不曾付一文钱,特来你解决缺水之忧。”说着从腰间拔出所佩之剑,以剑插地,口中自语“太上老君,急急如令,吉人天相,天赐仙井。”说完飘然而去。这时,惊奇的事发生了,就在道人插剑灼热的地面上,突然冒出一股清泉,水花四溢。杜云华对天叩首,说道:“这是上天恩赐,神明惠赠啊!”立即令家人就地掘井这口水井十分神奇,任凭取水,瞬间井满。四季清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从此,周边乡民都到此井取水炊饮,肩挑车载,再也不为吃水用水犯愁了更离奇的是这井水还治病救人,头痛脑热,喝水即愈。
  天赐仙井的神奇故事不胫而走,邑内人都把杜云华敬为天人,将水井称作仙井。而将其所居草垅头美其名曰:仙井畈。
  所谓天赐仙井其实子虚乌有。黄冠道人与杜云华有着保家抗元的共同志向。杜云华事前就已挖了一口有充裕水源的水井,他先将井虚掩起来,再叫到黄冠道长共同实施“天赐仙井”的计谋。这是类似陈胜起义前,将丹书帛“陈胜王”置入鱼腹。杜云华深谙医道,他将一些清凉解毒的草药放入井中,故井水又有“治病”的效果。



发帖
7041
积分
406937
贡献值
29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05-06
保家卫国  壮志未酬


  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划,杜云华以“习武”的名誉召集乡民,并宣传保家抗元的思想。邑人杜云华敬为天人,无不踊跃加入,集聚都昌及周边地区民众达五万余人杜云华倾其家资建演习场,打造兵器随着习武人员日益增加,一股保家卫国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
  咸淳十年(1274年)深秋已是78岁的杜云华带着杜万一、杜万方和杜可用三个儿子乘一叶扁舟,去饶州今鄱阳县拜会托病隐退老丞相江万里讨教保宋抗元之策。两位老人促膝交谈,忧国忧民。杜云华表示将义无反顾,举兵抗元,成则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败则举家共赴国难。”江万里赞叹“值此国家危难之秋,大厦将倾之际,云华公不畏强敌,果敢举义抗元,实乃社稷之幸百姓之福也
  次日,杜氏父子辞别江万里,登船回都昌。途中,天上下起了绵绵细雨,湖面上一阵寒风袭来,杜云华不由得激灵打了个寒颤,心中一阵凄楚,不由得长叹一声:“我老矣!”即吟诗道:
  告别贤相离饶州,风雨湖中行孤舟。
  年近耄耋人将去,保家卫国志难酬。
  杜云华在老爷庙下船登岸时不慎落水,被三个儿子救起,由此一病不起,服药扎针均不生效自度大限将至
  杜云华两房妻子共生13个儿子,临终前,他把13个儿子叫到床前吩咐后事。他对儿子们说“今江南诸郡大部分沦陷,武装御敌,已时不我待,一定要拉起队伍,抗击蒙元,保卫家园。
  杜云华逝世后,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涌向左蠡仙井畈,为这位德布乡里的老人送行。挽联云:云天万里救国志,华光千丈爱民心。
前赴后继  慷慨赴难

  杜云华去世后,长子杜万一成为都昌抗元武装领袖。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杜万一正式组建队伍,被拥为保康王,于宋昺帝祥兴元年(1278年)七月起兵,被江西行省参政知事贾居贞遣将方招讨剿灭。杜万一被俘,被押送隆兴(今南昌)凌迟处死。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七·列传第六十四·贾居贞》载:至元十五年,迁参知政事。未几,改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都昌杜万一僭号,拥众数万,居贞曰:都昌与吾南康只隔一湖,不速馘此贼,南康将乱。乃遣部将方招讨伏兵舟中,伪为贾,径造都昌,擒万一磔之。
  杜云华三子杜可用字万盛,在大哥赴难之后,收集残部,公然举旗造反。在南康立国国号万乘,称天王。谭天麟副天王,西山寺智明和尚为国师曹天奇丞相。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派扬州行省参知政事史弼带兵征剿,经过十天激战,起义军不敌元军四面围攻,杜可用被俘,被押送江州(今九江市)斩首。
  《元史·卷十一·本纪第十一·世祖八》载:(至元)十七年夏四月癸酉,南康杜可用叛,命史弼讨擒之。壬午,史弼入朝。
  在两次战争中,杜云华12个儿子战死或被俘处死,只有十子杜万祥一人幸免于难,才使得都昌杜氏得以延续至今。
  杜万祥娶二妻共生11子,不久,杜万祥长子杜恩一去了安徽,一去未回。在杜可用起义失败七十一年后,安徽颍上爆发了震惊全国的红巾军起义,其发起者杜遵道即为杜万祥之孙。
  据《庚申外史》记载:至正元年(1341年),枢密院掾史杜遵道弃去不仕,适颍川,遂为红军举首。《续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载:遵道本国子生,尝上书于知枢密院事满济勒噶台,请开武举以收天下智谋勇力之士,满济勒噶台以遵道补本院掾史。遵道知不能行其策,乃弃去,适颍州,为红军举首,至是遂相小明王。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杜遵道、刘福通等在颍上白鹿庄起义,从者三千人,皆以红巾裹头,称为红巾军。颍上县令急调军队围剿,韩山童被俘,随即被杀。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杜遵道等人在亳州拥立韩山童之子韩林儿小明王,国号大宋小明王封杜遵道为丞相,刘福通为平章。杜遵道知谋权变,小明王非常信任引起刘福通不满,暗中将杜遵道挝杀,自为丞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刘福通战死。三年后,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去应天,廖永忠在瓜州渡江时将小明王溺死江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进占元大都,结束了蒙元统治,在应天建立大明,改元洪武。



发帖
7041
积分
406937
贡献值
29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20-05-06
为避追缉  鸟散分居

  杜云华之兄杜安华生三子,幼子杜文昌始居都昌南山,其子杜仲贤于元延祐年间自南山迁排垅口,即今都昌县蔡岭镇排垅村。
  为躲避元朝追缉,杜云华的子孙纷纷鸟散各地,另择新居。
  杜万祥三子杜恩三,其子杜克敬始居建昌(今永修县),元至顺元年(1330年)为广东龙门县令。至正元年(1341年)迁县市北坊头。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杜克敬玄孙杜文献,由北坊头迁三都(今大沙镇)车家垅瓦窑畈。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杜文献之孙杜道成又迁五都茅岗上,即今都昌县西源乡茅岗村。
  杜万祥四子杜恩四,其子杜贤二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迁居三江口,即今都昌县汪墩乡七星村委会三江口村。
  杜万祥七子杜恩七生三子,长子杜继一始迁苏山牧牛冲(今苏山乡徐港村周家涧右侧)杜家墩,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年再迁左里白尾港,即今都昌县左里镇清辉村委会杜家山村。
  杜万祥九子杜恩九,明洪武初,其孙杜文远迁都昌县城。杜文远长孙名杜嵩龄,杜嵩龄之曾孙名杜姤,号亦鲁。明嘉靖年间,杜亦鲁输饷助边,勅赐冠带,御书“尚义”匾额以旌之。因其名望,所居县城之地故名曰:亦鲁坊。杜姤之孙杜希中应明崇贞壬申岁进士,选授南昌府新建县训导,兼乐安王府(南昌城内明代王府宅第)教授,升宁州(今修水县)学正举人。其后世则迁居南昌各地。杜文远次孙名杜嵩华,其子杜汝镇于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携全家旋迁二都西田畈,即今和合乡境内。西田庄始祖名曰杜汝镇,字静夫,号西田,村名即由杜西田名号而来。其子孙如今已繁衍了十几个村子。
二都西田  声名远播

  都昌杜姓现总计人口约4500多人,西田庄就有3000多人,占杜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西田曾经是二都的一块金字招牌,名声远播都湖鄱彭乃至浮梁、浔阳,甚至外地人只知有西田,不知有和合。
  二都(和合乡)东南面为鄱阳湖,西北面被山环绕,陆路出口在东北面,西田庄地处东北面交通要道,二都人出去,外面人进来,都必须经过西田庄,这让西田庄成为一个交通要和集贸中心。由此西田庄声名鹊起,闻名全县乃至邑外。历史上曾经流传一句话:卖不出去的到西田去卖,买不到的到西田去买。西田被誉为“西田京”,意思是说像京城那样繁荣。自明、清、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的50、60年代,或者说在陆路交通依靠步行、独轮车、马车的时代,西田庄繁荣不衰,外县及外省的商人都来西田做生意。货郎摇着拨浪鼓叫卖,鸡毛换灯草,生铁补锅,绷收古董的,卖柴、卖鱼、卖瓜、卖布等吆喝声不绝于耳,讨米要饭的也随处可见。听到“当,咚,咣咣”的锣声,那就是演猴把戏的来了。和尚化斋,道士看风水,三教九流的人络绎不绝。安徽多为逃荒乞讨的,河南多为演杂耍的。
  因为西田庄的中枢作用,带来了周边地带的繁荣,由此,人们便整个大垅畈包括其他姓氏村子在内称西田畈。



发帖
7041
积分
406937
贡献值
294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679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9-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20-05-06
浣花诗史  千年传承

  都昌杜氏承继先祖杜甫诗史之风,贤才辈出,代不乏人。
  明嘉靖《都昌县志》载:杜元吉,举人。家二都西田,出仕潮州府海阳(今广东潮州市潮安区)令,种柳御患,邑人大悦。称曰:杜公柳。明万历甲辰版《杜氏宗谱》:元吉,字佑之,号小冈。生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以《易经》中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科乡试第43名。乃仕广东省潮洲府海阳县令。种柳御水患,邑人深赖之,称曰:杜公柳。佑之公殁而不朽,则“杜公柳”存焉。
  江右杜氏第二十八世杜君伯,清康熙丁丑岁(1697年)进士,己卯岁乡饮正宾,选儒学训导,例赠修职郎(正八品)。余者如郡禀生、郡增生、邑庠生等秀才类人才,枚不胜举。
  笔者是都昌县和合乡西田畈人,为先祖诗圣杜甫第37代孙,虽然冥顽愚鲁,却不敢数典而忘先祖。冥冥之中,我从小喜欢文字,高中毕业后就好“舞文弄墨”之事,18岁时便在《江西日报》见诸铅字。几十年来,热衷于爬格子,不断在诸多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999年6月,作为全省唯一村官作者,应邀出席《江西日报·田野风》专版创刊300期座谈会。2003年被《浔阳晚报》聘为特约记者,2005年加入九江市作家协会,2008年加入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参与《都昌县志》与《都昌交通志》的编写,主编《都昌县扶贫年鉴》与都昌县《为了母亲的微笑》一书。2009年担任重修江右《杜氏宗谱》主编。2017年担任都昌民协主席,又任第八届九江民协常务理事。2019年主编《九江民间故事·都昌县卷》。为都昌县民间文艺杂志《湖风》主编。
弘扬家风  奋发有为

  从杜甫避走三川,卜居茅屋,到杜策官迁江右,领教南康;从杜云华徙居左蠡,赈粥施茶,到杜万一“僭号”抗元,慷慨赴难,杜可用立国万乘,英勇就义;从杜元吉出仕潮州,种柳御患,到数千都昌杜氏子孙锐于进取,建设家园。历史长河穿越了1300多年。
  此时此刻,笔者不由得感慨万千:家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起源,也是爱国思想的根。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为人之子,为国之民,同理同义,家训家规不可逾越,祖德家风乃需弘扬。乃诗曰: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圣著千秋,草堂留后世。
  仙井英烈去,左蠡觅旧迹。西田传家风,铭记浣花溪。
  草堂诗史,杜氏家风,将激励杜氏子孙同心同德,奋发向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发帖
7725
积分
24729
贡献值
9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957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31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20-05-06
都昌相当一部分带(垄、畈)的地名;个人认为(文章内容较长的文字采用绿色字体比黑色,更加保护眼睛)

发帖
810
积分
1033
贡献值
46
都币
0
在线时长: 194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1-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20-05-06
都昌杜氏为杜甫的后代,历代子孙无不以此为荣。

发帖
139753
积分
1017286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7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0-05-06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发帖
31513
积分
811786
贡献值
22627
都币
0
在线时长: 372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1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20-05-06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发帖
72
积分
-37
贡献值
24
都币
0
在线时长: 15小时
注册时间: 2020-01-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20-05-06
加分专用:支持原创帖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