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华聚义抗元
田畈人
杜云华何许人也,大家或许感到陌生,说到杜可用大家都知道,元初南康农民起义领袖。杜云华即杜可用的父亲,也是都昌杜姓的始祖。
且说南宋宁宗嘉定年间,江西南康军(今庐山市南康镇)有个读书人名叫杜云华,他是杜甫十六代裔孙。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入蜀,于四川成都西郭浣花溪建草堂定居,历四代,其曾孙杜昌华讳策,为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丙午科进士,即离蜀出任江西南康军知府,由是江西有了杜姓,杜策为江右(江西)杜氏始祖。四百余年后南宋时期,杜策的后代繁衍到杜云华这一辈,为江右杜氏第十三代人。弃官迁都邑
杜云华生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自小聪明,且有大志。有一次父亲问他,你长大之后做什么?杜云华答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 父亲笑道:若可为,你又如何为之?杜云华答:从武若晋祖当阳侯元凯,从文效唐祖杜工部子美,文武兼备犹佳。 杜云华少时接受的都是儒家思想教育,觉得人生就在于做好“忠于君王、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三件事。 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二十四岁的杜云华科考中进士,不久随才补受会昌(今赣州会昌县)县丞。他本想在其位而谋其政,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力,勤勤恳恳为老百姓办事,却想不到事与愿违,北方蒙古大军南下,不断对南宋进行骚扰,朝廷孱弱无能,国土沦丧,彻底击碎了他忠于职守、为官一任的初衷。他对朝廷完全失去信心,觉得这样下去必然要做亡国奴,于是,他决定弃官回家。 1233年冬月,杜云华携妻儿离开会昌县,回到老家南康,但他却没有在南康定居,而是急匆匆迁居到了一水之隔的都昌。南康与都昌隔湖相望,他回南康不久,便乘船至都昌境内,察看地理、风水情况,看中了四十一都(左里镇)一块叫草垅头的地方。这里地势平坦,北面是峰峦叠起的绵绵苏山,一条长长的白尾港九曲婉转,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鄱阳湖。杜云华即在此构建了十栋房子,就在草垅头新庄定居下来。从这个时候开始,都昌有了杜姓,杜云华即为都昌杜姓的始祖。 杜云华从南康搬迁到都昌定居,这件事颇为令人费解,当时南康军属于州府,而都昌是南康军下辖的一个县,他为何离开州府而迁居一个偏僻之所,其实,他的意图并非求一家之福,而是另有大图。 面对蒙元大兵压境,而南宋朝廷懦弱无能,以至山河破碎,杜云华感到痛心疾首。他心里时刻在思谋保宋抗元、救国救民之策。若要抗元保家,就必须要唤起民众,建立一支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都昌左蠡地处鄱阳湖之滨,三面环水,北靠连绵苏山,为用兵之地,这才选择在左蠡草垅头定居,以图大事。 左蠡有两个深孚众望的人物,一个是谭家村的保正谭久远,此人身材高大,性格直爽,处事果断;另一个是教书先生曹睿,是个有学问的秀才。此二人一文一武,相处默契,颇得乡人信任和敬重。 杜云华定居之后,就拜会了谭久远和曹睿,谭久远设席待客,三人一起就餐饮酒,言语颇为投缘。此后三人往来频繁,杜云华还通过谭久远与曹睿又结识了西山寺的悟天方丈,四个人成了知心好友。更多内容请往下浏览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22-07-08 10:23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