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89阅读
  • 17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六十六丨苏山乡袁如岗湾村:条条麻石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94838
积分
1297592
贡献值
116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03-13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村志煌煌
   都昌苏山乡苏山村委会袁如岗湾村,以浓郁的古村文化气息,频频引起媒体关注。第一次引起关注的高潮,是《袁如岗湾村志》的公开出版。这部由袁如岗湾村人袁剑秋、袁木荣、袁美泉、袁雄、袁银初、袁泉春、袁水斌、袁少斌等着力颇多的村志,卷帙达26万字,由江西高校出版社2017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几可说是公开出版的江西首部高质量的自然村村志。江西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审、《江西省志》总纂室主任刘柏修作《序》,对《袁如岗湾村志》“在资政、存史、育人中发挥的经世致用的积极作用”称道有加。2019年春,《袁如岗湾村志》被国家图书馆、国家方志馆永久收藏,主编袁银初先生领授了“入藏证书”。

   盛世修志,志载盛世。村志从袁姓渊源、村庄建设、产业沿革、民俗文化、世系人物诸方面对袁如岗湾村的古往今来作了载录。如岗湾村的肇村历史在一页页的书写中清晰起来。对于都昌苏山、徐埠一带袁姓村庄的发脉,大多可追溯到明初的袁钦七。袁钦七(1378—1458),又名鲁成,号双溪,他年轻时好学上进,先后在白鹿洞书院、南京等地求学,明永和年间登进士,升为云南省上林州州判,后擢升为四川成都正守备官。袁钦七随父迁居双港畈(今都昌徐埠镇山峰村委会袁钜村)后,娶熊氏生6子,继娶卢氏生4子,又娶汤氏生幼子,这样,他的十一个“崇”字辈的儿子,形成后来的袁氏十一大房。袁如岗湾的兴村祖先为第十子袁崇美。袁崇美曾追随父亲的求学之路,赴白鹿洞书院传承理学,路过元辰山(苏山)一个叫普湾的地方,见是紫燕展翅的祥地,便于明弘治年间从双港袁钜村迁普湾开村。至于村名“如岗”的来历,是说徙居之地如龙卧岗,崇美的一个曾孙干脆取名“如岗”,也就有了“如岗湾”的得名。袁崇美在村庄南面的观音峦办学舍,兴教明理,分支的子孙们后来在学舍之地繁衍生息,形成现在的鹤舍(学舍)袁村;族裔外迁,又形成后来的割猪湾袁村。

   祖堂是一个家族认同的凝聚地,或许也可成为一部村志的“题眼”。袁如岗湾的总祖厅(另有湾东勳公祖堂)依山傍溪、坐北朝南,接堪舆来论,有“左青龙,右白虎”的特征。如岗湾的老一辈中流传着一个祖宗择吉地建祖厅的故事。某日,造诣极深的一著名风水先生,在元辰山一带云游,经过如岗湾旁的邻村时,向一农家讨口水解渴,主人冷脸相拒。风水先生顺路来到如岗湾村,向正在晾晒衣物的一妇人说了在此休憩一阵的意愿,妇人热情地搬椅让坐,递上温茶,风水先生顿觉怡情。他左顾右盼周边地形,颔首而笑,报过姓名后致谢作别。不一会,妇人的丈夫从村外回家,妇人告诉说刚才来了位相貌堂堂的先生留下姓名一事,男子只闻其名便诧异起来:“此人便是最有名望的风水先生。村上筹建祖厅,正要请来指点。”于是拔腿便追,在两里路外的旷野追上了风水先生,恳请给祖厅择地看向。风水先生回应说他从不看回头地,他再次谢过男子家人的热忱相待后,嘱咐男子现在回家,去看看他刚才坐过的椅子是否还仍在原处,如在,即为祖厅大门的最佳之处,面南便可。男子折回村来,问过妇人说椅子原地未挪,于是请来匠工,竖桩拉线,开工兴建三进二天井的祖祠。自此,如岗湾村运亨达,瓜瓞绵绵。如岗湾村现有村民1000余人,是苏山乡最大的一个自然村。

   如岗湾村的祖堂前有池塘三口,塘呈圆形,上塘洗捣、下塘供饮、隔水潭塘净物,各有其用。下塘的水通了泉源,澄澈无比。直至30余年前,还是全村人生活用水的最佳选择。湾东的人信服长饮下塘水,人亦健康长寿,于是宁愿翻过龙筋埂山岭荷桶取水。村落联结祖堂的有东三巷、西三巷,巷弄相通,户户相连,曲折多变,犹如迷宫。祖厅的总门叫巢门,巢门前竖立着很多的麻石料的旗杆石。旧时村上出了一定身份的入仕者,才立旗杆石招摇标示。“文革”时,更多的旗杆石被村民拾起铺路架桥。2002年新农村建设重立时,不到原有的三分之一了。紧临由挖塘泥土堆积成的青龙嘴,有三排21根竖立的麻石条,2米多高,是村上露天戏台的台脚。村上唱饶河调的赣剧团,或是外请的演出队,要在如岗湾粉墨登台演出了,管理杂务的村民将存放在祖厅的戏台木质横梁和台板,花上一个时辰便可搭就一个近200平方米的戏台。台下的坦场,可容纳数千人观看演戏,锣鼓响起,村民在家门口品尝文化大餐,其乐融融。祖堂背后的山叫灯山,如岗湾村的元宵节闹龙灯、端午节池塘垂钓成为赏心悦目的民俗。但“灯山”的得名并不缘于喧闹的龙灯,而就早先族首把村上每家的户主名字写在一方木牌上,每户每天依循掌管并点亮山前祖堂上厅的灯盏,因而名之“灯山”,苏山村委会曾一度被称作“灯山大队”。


更多图文请往下浏览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04重新编辑 ]
1条评分积分+100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太精彩了,支持! 2019-03-13
intermapper中文官方网站
 
发帖
106
积分
116
贡献值
0
都币
0
在线时长: 177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6
我的老家
苏山乡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9-03-13
就是在鹤舍古村那里  隔一条马路

发帖
140087
积分
10184724
贡献值
334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915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9-03-13
加分专用:太精彩了,支持!

发帖
4417
积分
27779
贡献值
18
都币
0
在线时长: 881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9-01
我的老家
土塘镇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9-03-13
赞赞赞赞赞!

发帖
123
积分
474
贡献值
1
都币
0
在线时长: 7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07
我的老家
蔡岭镇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9-03-13
袁如岗湾村,具体在哪个位置?每次回老家,想找点家乡的记忆,难找啊。希望有机会去实地感受贵村的乡情文化,走一走古老的青石板路。

发帖
1736
积分
31808
贡献值
27
都币
0
在线时长: 2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1-14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9-03-13
是不是鹤舍古村那里?
发帖
435
积分
67573
贡献值
55
都币
0
在线时长: 68小时
注册时间: 2015-07-03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9-03-13
路过!赞赞赞赞赞!!

来自:都昌在线Android客户端


发帖
94838
积分
1297592
贡献值
116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9-03-13
   袁玉峰和村上许多年轻人一样,靠外出务工迈出起初的人生之路。在他24岁那年,怀着创业的梦想,赴浙江温州打工,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管理工作,并担任了温州都昌商会的常务副会长。2011年,36岁的袁玉峰返乡创业,在家乡的山清水秀间谱写创业新篇。他从浙江安吉引进优质茶苗,建设白茶基地数百亩,在村上创办元辰茶业社,利用苏山的优质生态资源,打造一流的“都昌白茶”品牌。

   2019年3月10日,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石鹏撰写的袁如岗湾村文化旅游的报道,在《江南都市报》以4个整版浓墨重彩地推出。文化振兴的背景下,如何让古村焕发崭新活力,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袁如岗湾村的条条麻石巷,从乡愁的深处走来,通向的是诗和远方……


文\图:汪国山(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九江都昌发布

发帖
94838
积分
1297592
贡献值
116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9-03-13
  “外来媳妇”林芳燕悉心照顾患病的婆婆在村上传为美谈。1993年海南姑娘林芳燕随同在海南当兵的丈夫袁国赐回到如岗湾村。当时家里经济困窘,她无怨无悔,与丈夫同心合力,创业兴家。年迈的婆婆面对2012年摔伤后瘫痪在床,林芳燕无微不至地护理。老人有时发脾气,林芳燕从来是忍让,并疏导老人放平心态,理顺情绪。老人2017年90岁那年,在家人的温暖里安然长逝。

   2019年已是80岁的袁才孙,享受着四世同堂的幸福生活。袁才孙年轻时是村上热心肠的“大力士”,公益上的重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岁月是把刀,无情催人老,袁才孙2016年患上一场大病,三个儿子袁玉平、袁柏平、袁安平尽心筹措医药费,带老人到杭州、南昌等地看病。老人的病情稳定后,三个儿子将老人独自一人居住的旧宅进行修缮。为了更方便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儿子和儿媳合计着,要以老爸为中心,弘扬孝悌之道。2018年又合力新建了一栋二层的砖混结构的楼房,添置冰箱等一应的生活用品,让老人平日里享受舒适的生活。儿子和儿媳立下孝亲敬老的“家规”: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到第二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家庭相亲相爱在父亲的新居合在一起吃饭,团团圆圆地陪父亲过春节,让老人感受亲情的温暖。



发帖
94838
积分
1297592
贡献值
11602
都币
0
在线时长: 1322小时
注册时间: 2013-05-07
我的老家
县城(都昌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9-03-13
   村风习习
   如岗湾人秉承袁氏“卧雪家风”,厚植元辰文化,在新时代沐浴文明之光,村风称誉乡闾。
    
   1948年出生的袁木荣早年从部队退役后,在九江市搬运公司工作。年轻时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仗义正派,有好口碑。随儿女在九江定居的袁木荣2016年在村民的诚邀下,回到如岗湾村,做了村民理事会的理事长。他多方筹资10余万元,拓宽和硬化了入村的一条道路。《袁如岗湾村志》也是在他的力推下启动编修的。袁木荣同袁银初、袁剑秋、袁水斌各捐款1万元,资助村志的出版,并倡导设立奖学金,从2017年开始,对当年荣录一本的学子每人奖励1000元。老人在一年多的自然村村长的岗位上,往返九江、都昌数十趟,从没报销过一分钱差旅费。2018年老人查出患有肿瘤,辞去称作“零号首长”村长一职之后,回到九江生活,但他的心仍在牵挂着如岗湾。


下一页精彩继续,请翻页浏览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