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时候,读《西游记》,看《华山救母》,对二郎神没么好感,原因于他与孙悟空作对,还阻挠小沉香救母。但一直很喜欢他“听调不听宣”的独立精神。尤其是喜欢他二只眼晴中间的──那只眼,那只在千变万化中能透视事物本相的天眼。 —
长大后,我渐渐觉得人也有第三只眼,就像人有看不见的第六感觉一样。世上的事,不是有形的可视的才是存在的,嗅到的,听到的,尝到的,都是存在的。还有更无穷无尽广无边无际的存在,存在于人的五种觉官之外。“眼见为实”实在是谬种流传。
—
其实,外在的眼仅仅是一种感觉器官,能看到的只是直观的表面。表面的东西,往往远离事物本相,常常是混乱的,乃至是错误的,就像一根筷子放在一杯水中,给人的错觉筷子竟是折断了的。人要将事物看出内核,看清条理,看穿时间,就得借第三只眼。
—
若以第三只眼看人的生命,就能觉悟,肉体仅是生命之形表,心灵才是人之内核。
—
因此,我们不可过于褒扬“实在”,凡事要问“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的实在,会让我们的目光太在意眼前的功利,而失去长远。
—
同样,我们不要赞赏“老实”,过于“老实”的人,如同不会透气的石块,人性的慧光无法出入,虽然他们身上有品德的意义,那也是石头的品德。顺便说一句,我们也不能盲目张扬“个性 ”,个性可给智慧插上翅膀,但若个性若遭遇上了愚蠢,愚蠢就会成倍地扩张它的能量,“无知者无畏”往往由此而生发。
—
若以第三只眼看对孩子的教育,就能觉察到我们的盲目与混乱。
—
知识,知──识,“知”为起点,落脚是更高层面的“识”。我们平时的教育太着眼对事物的认知,而忽略了思考,乃至创造。其实,世事“知”无尽头,认知,只有加上思考,才可让生命不断获得新生。
—
我们总认为孩子的聪明与成就,和因为与所以一样承接相连。孰不知凡成大事者,必用心也──中国人最不缺的就是聪明,聪明若不经心的聚焦与坚守,只会转化为浅薄的灵活。
—
我们喜欢以成人的成熟引导孩子。其实,成人的成熟很多是世面上的成熟,是为生存利益而圆滑的成熟。这种成熟往往是智慧的退化,它让我们失去了梦想与创造,纯真与美好。
—
我们很在乎孩子外在的礼貌,却忽略教导他们尊重真知、真理。我们都非常笼统强调要尊重老人,可一些老人自己都为老不尊,我真找不到理由为何要尊重他──又尊重他什么?
—
若以第三只眼观看行政,就能发现,主次颠倒、条理混乱的背后,是急功近利的众生相。
—
“浮都昌,沉枭阳”──都昌县城起建于一个凄凉的背景之上,时间为唐武德五年。年轻的县城,少了些历史的深邃与文化的厚重相依托。好在还有南山。南山不高,却留下了许多高人的手迹,唐宋散文八大家就有二家到访于此,并刻录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
可现在的南山竟被一座高高的塔压扁了,压小了。这座没有任何文化来历的“灵运塔”,不降级在半山腰,也不偏移于相邻的山峦上,硬要矗立于南山之巅,气势冲天,光彩夺目,在彰显着政绩,也在彰显着文化的浅薄与无知。
—
第三只眼若扫向高层,就能看得见人与事极度的不对应不合适,这种选择,不知是历史的失误,还是人民的迷糊。
—
我们都知道,现在当家的是一个好人。可好人适宜做好自己的事,好人主政只会苦了自己又害了百姓。如今的官场可谓是虫豸遍地、豺狼横行,潜规则、暗箱操作可作为当然。除暴方能安良,吏冶不严,再好的优惠福利政策也会被肢解蚕食,腐败频频的裸奔,只会让人更加恶心,乃至彻底灰心。
—
国乱思英雄,耳边又回响朱镕基总理“不管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欲与贪官污吏玉石俱焚的英勇悲壮。
—
……
—
夜深了,回观至此时的自己──此时的我,眼已是醉意朦胧。我忽的明白,第三只眼,于我而言,原来是一只醉眼……
[ 此帖被咸济在2014-06-21 17:04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