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春桥乡官桥村委会余呈湾村,村名“余呈”,是建村二世祖的姓名,村由人名。余呈湾是从毗邻的一个叫“秀才湾”的村庄分居而来的。秀才湾的祖先余天麟(1251—?),南宋咸淳年间中秀才,在现今秀才湾所处的地方设馆教授子弟,尔后入居立庄,村庄便曰 “秀才湾”。余天麟的五世孙余秉刚于明正统年间,分居武山东麓的燕窝里,其子余德美,讳呈,村名便曰 “余呈湾”。让余呈湾村真正名垂史册的,不是秀才余天麟,也不是余呈,而是余呈的六世孙余光秋(1585—1648),讳应桂,号二矶。余应桂万历四十二年中进士,村民以此为荣,将村名改为进士湾。后来余应桂官至湖广巡抚,为当时的封疆大吏,荣耀满堂,村民一度又将村名改为余二矶湾。如今,村民身份证上规范的标示还是“余呈湾”,有村民380余人。天下余氏可称“新安世家”,源于郡望在浙皖交界处的新安郡;都昌余氏亦可称“十万世家”,源于唐末都昌始祖余迪,名“十万”;余呈湾独可称“司马世家”,源于余应桂的大司马宦位,古代掌兵的大臣可称“大司马”,余应桂曾授兵部左侍郎掌尚书印。明末清初的余应桂,立德、立言、立功,展露乱世家国情怀。
家贫好学的
少年 余二矶在其发迹之前,他的家境可谓贫寒。余二矶的祖父余恒升,一生务农,生尚淙、尚派、尚汇三子。长子余尚淙有意科举,清同治版《
都昌县志》“卷九人物·儒林”称其“博学敦行”。但在功名上终是潦倒,生三子三女,长子余应桂。余尚淙以子而贵,去世后追赠陕西道监察御史。余应桂幼时家境的窘迫,可从他在任湖广巡按时寄给家中的《诫子书》上得到印证:“忆我父乙巳岁荒,家中三日不举火。”“又忆于馆中归,我母道已无炊二日矣。”“我又忆我于南阳叔店前偶立,适有担雪梨者至,各分其一。我怀与母,母在晓阳母家易米一升。”“又忆汝之兄大狗得天种,初甚稀,倏而终变,此时家无颗粒,无钱请医觅药,众眼睁睁任其就死。”《诫子书》载录于余呈湾的《余氏家谱》,用语直白,用情真挚。与余应桂同时代的星子人宋之盛,是明亡后反清的举人,他在《余忠节公大司马二矶公实录》中,对余二矶少时贫寒自立这样描述:“因里役倾家,公益励勤修。与刘为友,饥无以为食,寒无以为衣,而厥志弗怠。时除日大雪,刘归,公独留庙中拂雪踞石而危坐自律。”在余呈湾老人的讲述里,有一个余二矶“种米长粟”的
故事,也可佐证其家之窘。故事的版本是:春桥旱地多,有种粟子的农俗。某一日,余二矶从学馆里
回家,
母亲让他趁着有夜月朗照,打个夜工为家里的三分地种上粟。余二矶朦胧中取了种子,扛了农具,种完地只小寝了一会儿,第二天拂晓又回学馆了。十余天后,母亲来到村外自家的地里,竟然见到的是一垄绿意的粟苗,让农妇邹氏喜出望外。原来是族上的一个叔公,在二矶播种的当天从粪土中发觉二矶播错粟种后,感念二矶家为人的厚道,便不声张地从自家取来粟种重播了。这块碎米地上现今已被村民的屋宅占用了。
余二矶少年时天性的聪慧和志向远大,可从流传下来的他应对先生的二幅对联得到窥豹。某一日私塾先生出上联:“夜弄银河摇动满天星斗”,余二矶脱口对出下联:“日登金榜扶摇万里江山。”又一日,私塾先生触景出了上联:“三尊大佛坐象坐狮坐莲台”,才思敏捷的余二矶由物及己对出下联:“一位书生登龙登风登丹桂”。余应桂曾在千年学府的白鹿洞书院求学,清代同治版《都昌县志》存录了他的《鹿洞夏读》诗:“
夕阳欲落万山迎,水石飞凉枕簟青。枝鹤三鸣犹不寐,行吟月下和松声”。其诗文笔流畅,意境清新,余二矶的才情可见一斑。
恪尽职守的官吏
余应桂19岁时在南康府府试中录为秀才,31岁时得中举人,万历四十七年35岁时得中进士。学而优则仕,余应桂从七品县令做到了封疆大吏,其人其事列《明史·列传一百四十八》。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06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