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邹姓的起源,可追溯至34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有个叫正考父的做了宋国的上卿,正考父有两子,长子叫孔父嘉,官至宋国大司马,后宋国发生叛乱,孔父嘉被杀,其长子木金父为避祸而奔鲁,后以亡父首字“孔”为姓;次子宣靖沿袭邹邑(今山东邹县一带),后以食邑地“邹”为姓。孔、邹同源,尊正考父为祖。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齐国谋士邹忌,就是宣靖的十世孙。宣靖的五十五世孙邹荐,隋初任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率眷始迁南昌。其幼子邹昭任饶阳(河北中部)刺史,秩满荣归,携眷渡
鄱阳湖,但见莲花寺(今湖口县五里镇北四公里)附近山清水秀,平川沃野,遂流连忘返,肇基莲花寺东。邹昭的十一世孙邹纯之,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由湖口莲花寺肇居
都昌荷塘老屋里,即今天的
都昌县西源乡南邹村委会老屋村。如今当地人所言的“南邹村”,更多的是一个行政村的所指,包括老屋邹村和新屋邹村。新屋邹村的建村是邹纯之十四世孙邹正峰,清康熙年间由老屋村分居而建的。1998年洪灾过后,策应移民建镇,新屋村又迁分出新屋前村、新建村、新发村、新兴村,形成现在事实上的六个自然村,合为南邹村,有村民2160余人。都昌县大树、周溪、汪墩、大港、北山、都昌镇6乡镇11个邹姓村庄,皆发脉于南邹村,承袭“范阳世家”。
村庄在这儿,
故事在那儿。悠悠880载,南邹村有多少的情物,承载着乡愁,生发着
幸福。
民俗里的祈福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涵养一方民俗。南邹村的一些独特民俗,源于三尊菩萨。
相传元代的某年,洪水肆虐,南邹村的祖先某日在鄱阳湖边的一个湖湾避风。第二天凌晨,在晃荡的船舱睁开眼来,但见船头有三尊木雕菩萨面湖而排。中间的一尊是女菩萨,上半身慈目善眼,下半身却残缺,用稻草绑续着代替了双腿,自然只取坐姿。分立左边的,面相儒雅;分立右边的,脸显刚武。船主平日就虔诚敬神,他请来当地的巫师,做着“起码”的法事,降神以保邹家平安多福。神秘的巫师在一通指天画地之后,给出的说法是,此三尊菩萨,居中的叫蚕姑,与魔敌相厮杀时,痛失双脚;左立的叫陶二,年龄最大,是尽忠的文官;右立的叫承三,年龄最小,是尽勇的武将。三人结为兄弟姊妹,生死不可分离。自此,三尊菩萨被邹姓人家敬为神明,顶礼祈福。
故事还在延续。相传南邹的祖先,视女儿如掌上明珠。爱女外嫁隔湖相望的都昌万户黄家洲,为人父者让她出嫁时,尽数说出陪嫁之物,木奁、船舟、锦衣、玉食,乃至广阔的草洲家业,都不在话下。聪慧可人的女儿道出的心愿是:什么值钱的陪嫁物品都不取,只要菩萨伴嫁。父亲颇为意外,又有点为难:要一尊还是二尊,三尊是不可分开膜拜的。女儿倒有成全之策:三尊都要,只是三年一轮,娘家供奉两年,婆家供奉一年。女儿余下的话更是说得贴心:父亲湖中风里来雨里去,攒下的家业亦不易,做女儿的又何忍心要娘家的家产。择菩萨相伴,一来遂了父母之愿,让神明赐福于女儿;二来菩萨轮着供奉,邹家与黄家世世代代都有份亲情相牵,不至沦于“一代亲、二代表、三代走走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应允。三尊菩萨自此在南邹村和黄家洲“你二我一”的三年一值。轮到接菩萨的年份,日子固定在年初正月初十这天。比如轮到黄家洲人到老外公家的南邹接菩萨,当天上午,南邹人抬着三尊菩萨,敲锣打鼓先在村上所辖地域,沿阡陌巡视,以求来年南邹的土地上五谷丰登。南邹到黄家洲取直走也就十五、六里远,农历正月的时季,湖底大都干涸,黄家洲人同样的铳炮掀天,用木轿将三尊菩萨,从湖洲上接回村上佑福。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1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