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7阅读
  • 14回复

[地方文化]传家训扬新风之三十九丨都昌县多宝乡花门楼余村:瓷都烈焰里的挛窑绝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07-27
— 本帖被 都昌在线巡检员 从 今日都昌 移动到本区(2019-06-04) —

        都昌县多宝乡仁义村委会花门楼余村,现有村民530余人,在景德镇等地定居生活的也有200余人。以“花门楼”冠之村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传统戏剧里的楼榭。其实,“花门楼”实指的是560多年前,村上祖祠的独具特色。


        花门楼村在明代大致经历了“湾”、“岭”、“山”的近距离迁徙。都昌余姓追根溯源,有一半以上的村庄是从现今徐埠镇莲花村大塘余村分迁的,都昌余姓祖先余元诏于1200余年前的唐元贞年间择居大塘。花门楼村的“湾”叫虎头湾。始祖余崇六明宣德年间,由大塘迁四十三都笔架山西麓的虎头湾,地处如今有“江南戈壁”之称的西山,与庐山市隔湖相望。 “岭”叫蒋公岭。黄沙随风而虐,不宜稼穑,数年之后余崇六由虎头湾迁蒋公岭。“山”叫秃山。颇懂堪舆之术的余崇六顺着山脉来到“龙口含珠”的风水宝地秃山,其长子余用一(1399—1486)后来迁秃山前山,成为花门楼村的建村始祖;幼子余用二迁秃山后山,成为后山余村的建村始祖。
[ 此帖被田畈人在2019-06-04 13:21重新编辑 ]
1条评分积分+100
鄱阳湖 积分 +100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2018-07-27
冰点还原精灵官方网站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07-27

        相传余用一的后裔很早就有人去景德镇谋生,也有挣了钱富甲一方的。余村祖先是个很精明的人,有财也不外露。那时同处一邑的鄱阳湖畔的马家堰码头商贾云集,繁盛一时。余氏祖先平日里穿着寒酸,扛着个猪屎耙,在泊岸的树排上这戳戳那敲敲,一连几天,似买非买。木材商调侃这个捡猪粪的老头可“买一半送一半”。余氏祖先不气不恼,让其它商家证无戏言。他回家取了家中在景德镇做窑积攒下的银子,将一根根粗壮的杉木买回家来,大兴土木建祖堂,前后修了八年才竣工。祖堂的门楼雕梁画栋,甚是堂皇,村庄自此称作“花门楼”。花门楼历经数百年风雨已难觅遗址,村民们前几年还挖出过老祖祠原址地下的红石磉墩。


        花门楼余村分为四房,“大房”远走四川,据说是遵了父训,挑着谷箩走四方,箩索断处便是安家之地。索断偏远川地,大房一支便繁衍生息下来,只是与故里再也没有了联络。二房、三房、四房在花门楼这片故土瓜瓞绵绵。现今各房都建有了祖堂。每年正月初一拜谱年,全村人在总祠相聚;各房人家的红白喜事,在各自的分祠操办。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07-27

        新时代的花门楼村人,在青山绿水中描绘着人生的精美画卷。文史研究专家余星初、画家余贵初、农业科研专家余传元、“清华学子”余青辉等学有所长,事业有成。村上能工巧匠众多,私宅瓦片斜顶换琉璃瓦、岸坡砌垒花岗石,几成花门楼人具有品牌效应的两门手艺,叫响都昌。花门楼村还是当地有名的“长寿村”。戊戌之年,106岁的老奶奶李满菊、104岁的老爷爷余廉山在各自的家庭颐养天年。


        对于花门楼余村,最引以为荣的还是“挛窑”。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07-27

        千年瓷都景德镇,浴火而生的精美瓷器的烧制,经历着数十道繁复的工序。愈是早期,拼的愈是手工活。瓷坯,必经窑里烈焰,才能成其器。挛窑就是砌窑、补窑。从元代至清初,挛窑技艺为浮梁魏姓人所垄断。清代诗人龚轼吟诗过百首《景德镇陶歌》,被誉为陶瓷业的《诗经》、诗歌里的“瓷典”。龚轼有一首诗云:“魏氏家传大结窑,曾经苦役应前朝。可知事业辛勤得,一样儿孙胜珥貂。”在汉代,高官的帽子上都插貂尾为饰,叫珥貂。“一样儿孙胜珥貂”,表达的是“结窑”的魏氏子孙胜过在朝做官,可见挛窑人的昔日荣光。据《浮梁县志·陶政》中称:“清代嘉庆年间,有窑户效魏氏结窑,所烧之瓷,大半膨裂,成熟者亦偏倚不正,唯魏氏所制则无他虞。”可见魏氏挛窑独业之精。都昌花门楼余村人清初只会补窑,成立补窑店,专为窑蓬的局部损坏进行修补。花门楼人早年到景德镇谋生,凭的就是出众的泥瓦手艺。甚至有人考据出村上第一个到景德镇砌砖的泥瓦工,是明代万历年间一个叫余佑民的后生。《景德镇陶录》载:“若窑小损坏,只须补修。今都邑(指都昌)得其法,遂分补窑行。”有时,魏姓人挛窑忙不过来,请余姓人搪窑,干些窑内壁抹黄泥的活,花门楼人在实践中揣摩了不少挛窑的秘笈。


        有一说认为曾经魏姓挛窑独技后来被余姓所独享,是有个余姓人为魏姓人的外甥。此说遭到花门楼人的否定,他们认为历史上真实的“转行”之因是:清乾隆年间,一都昌冯姓窑主第一次请花门楼余姓人挛柴窑。所谓柴窑,是晚于槎窑而出现的窑体。烧瓷要用松木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挥发出来的松脂对陶瓷有滋润作用,且烈焰清纯。余姓人起初不敢触犯行规,势强的窑主为其壮胆:“魏姓人挛的是槎窑,尔等挛的是柴窑,何惧?”魏姓人也不敢得罪势力渐大的“都帮”,而花门楼人挛的柴窑试烧效果颇佳。从此,浮梁魏姓人挛槎窑,都昌余姓人挛柴窑,一行两业,各行其道。后来,随着工艺的改进,柴窑大行于市,槎窑日见淘汰,到民国时期,魏姓人只剩下两对师弟。再后来,当徒弟还没来得及掌握全套挛窑本领时,魏姓师傅谢世了,绝技也失传了。从此,花门楼余姓人槎窑、柴窑并挛,成就了独行。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地下室  发表于: 2018-07-27

        1942年出生的花门楼村人余云山,是现今景德镇唯一的一位“挛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6岁那年,余云山经鄱阳湖坐船到景德镇,跟着大伯余式蛟、堂哥余昭清学习挛窑技艺,那时彭家上弄的补窑店有20多号人。悠悠半个世纪过去,2018年的春夏之交,76岁的余云山已是身患重疾。老人在“陶瓷人口述历史”中留下过一段生动、直白的讲述:


        挛窑的材料就是两样:黄泥巴和窑砖。这个黄泥巴就是田地里的老土,所谓老土就是面上一层的不要,专门取底下的土,称为“老土”,有专门挑担的人做这件事。窑砖的生产有专门这一业,也就是“窑砖山”,窑砖山是指窑砖的生产场所。早前,窑砖山在洋湖一带,后来逐渐迁移到十八渡。制造窑砖的原料有黄土、红土和沙土三种。黄土性粘,可塑性强,红土耐高温,沙土呈细微颗粒状,起骨架作用。挛窑是一门传统技艺,没有图纸和现存的资料,全靠经验,砌一座标准型的窑需要6到8人,10天之内可以完工。挛窑工的主要任务就是挛窑篷,其他事情在挛窑师傅和把桩师傅的指挥下由窑工们完成。砌一座完整的窑先后有12个步骤,包括用石灰线绘好窑的底图;用夯结实窑底,用窑砖平铺一层;砌护墙和砌侧墙;砌门拱;砌脚篷;砌顶篷;砌余堂;砌烟囱;搪窑;铺壑老土子等。挛窑一般是在窑老板歇工以后春节前后进行,那时正是数九寒天,全年最冷的时段。因为要赶工时,即使打冻结冰都要做。为了御冷,放一桶热水在旁边,实在吃不消,就把手伸到热水桶里浸一下,又接着干。老倌(为头的老师傅)他不做事,坐在炭火边烤火,手里拿着烟管,点一根香,一碗茶,在那里吃黄烟喝茶。他是掌握技术的,作指导的,一直盯着你做,做得不对就会及时指正。在旧社会,挛窑人生活也是没有保障的,挛窑的活就是集中在过年的那一段。闲时,挛窑人就下昌江捕鱼、上南山砍柴换钱维持生计。农忙时节就下乡抢收抢种。有时候为某一老板挛了窑,可窑老板生意不好,瓷器卖不出去,一时拿不出全部工钱。但那时大家都讲诚信,都会彼此关照,即使不能一次付款,也会分期付给,也就是每月给三石米付完为止。另外宾主之间,某座窑在一年之内不重新挛砌,窑老板也要付给挛窑店一石米作为生活费。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07-27

        花门楼人余昭林在离世前,也口述过一段亲身经历挛窑人的生活,其中关于“四爪一股”的史料,这是任何作家生花妙笔无法虚构出来的:
挛窑工的等级是按“四爪一股”划分,四爪好比猪的四蹄,一股就是猪的正身。挛窑学徒为三年,我学徒时每年十二块银元,我的上一辈是没有工资的,连饭都是吃自己的。三年之中,每年正月还要请店里所有的师傅吃一次酒,目的是想各位师傅在技术上多多指教。三年满师后升为“一爪”,六年后升为“二爪”,九年后升“三爪”,满十二年升“四爪”,又叫半股。在升半股时也要请一次酒,请各位师傅评议技术高低。一般来说,第一次是很难升上去的,老师傅会说你很多缺点,只有来年再评。升到了“半股”再过三年又请师傅评议升为“一股”。从学徒到一股,一般要十五六年,所以说,要成为一名真正的挛窑师傅是不容易的。从十一二岁学徒起,到“一股”师傅最少也要到二十五、六岁。升到了半股,也就是一个中等技术的挛窑师傅。一个半股的工人,要是瓷业生意好,窑挛得多,一年收入约计100担谷,一股比半股要高50%,一爪为25%。每挛一座窑40块银元,如果一年不挛窑,只要你这座窑在一年中烧过一次,就要付给挛窑店两石米的生活费。这两石米的来由是:挛窑多数是在正月到三月进行的,其他时间较少,没有事做时,多数人到乡下种田,有时急需挛窑,窑户老板找不到人。后来,经九窑公会研究决定,每座窑每年给两石米。挛窑的工资每年算一次,平时要钱用可以借支。挛一座窑,一般是四五天时间,6至8人。挛窑时,窑户老板把我们当祖宗敬,三餐一点,好烟好酒。吃早饭要在餐馆的雅座,四个炒菜。中餐和晚餐是在窑户家里,都是特请高级厨师,选买上等鱼、肉、鸡、香菇、木耳、海味等十多个菜。其中只有在姓冯的老板家挛窑才吃黄花、木耳等十碗头酒,意思是饮水不忘挖井人,表示冯姓起头之意。
余昭林、余云山们挛窑人的丰满形象,在文人和学者关于景德镇的摹写中,鲜有挖掘。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07-27

        挛窑业数百年来就是家族式行业,奉行“传内不传外”,“内”还要在家族“五福”(第五代)以内;“传男不传女”,就是余家女婿也不传授,还有女人不得入新挛之窑的偏见。作为“挛窑史”拾遗,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景德镇市总工会的要求下,当时以30余名花门楼村人为主的景德镇陶瓷窑炉建筑安装公司,是打破行规收过外县外姓挛窑徒弟的,一个是13岁的安徽祁门人郑文标,一个是12岁的江西新建人刘春林。
        踏着时代前行的脚步,景德镇的陶瓷烧制工艺不断更新。煤窑、电窑、气窑日渐取代了槎窑、柴窑,挛窑业步入了旁落的境地。如今的瓷都景德镇,入行的“挛窑人”只有三位:一位是余云山,1942年出生;一位是余和柱,1946年出生;一位是余祖兴,1966年出生,余云山之子。余和柱老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个儿子一个从事瓷画,一个在中医院工作,都与挛窑业无缘。余祖兴子承父业,年逾半百的他成为瓷都最年轻的挛窑人。他与挛窑的缘分不是源于“童子功”,而是20多年前,他面临下岗,为了生计才随了父亲学起挛窑活。余祖兴人到中年后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行列。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07-27

        余祖兴见证了景德镇挛窑业近30年来从兴盛走向衰弱。他是景德镇窑炉建筑安装公司的一名下岗工人,公司嵌名“窑炉”而非专指“陶瓷”,宣示的就是公司的业务可包涵各种“窑炉”的砌制,包括化工炉、酿酒炉等,余祖兴也曾到四川、江苏等地去砌过各类窑炉。2018年上半年,余祖兴仅承接过一座挛窑的活计。瓷都高手要制成“高仿”的瓷器,就得砌传统的柴窑。这个酷热的夏季,余祖兴为生计而忙碌着,他的主业成了替人修装空调。余祖兴根脉在花门楼村,但自小就一直在景德镇市生活。他似乎天生就是能工巧匠类的人物。数年前他家的小房子装修,铝合金窗的安装、墙体刮白、地砖铺贴、橱柜装修、家具油漆等一应的工夫,没请他人,都是他一人独自完成。余祖兴感叹挛窑工的后继无人,也是件很无奈的事:一是挛窑至今全凭手工,是门苦差脏活,年轻人不愿学;二是挛窑无活可续,生计成了问题。余祖兴的挛窑绝活也让他风光过。为迎接2017年10月的瓷博会,景德镇市非遗保护中心在一楼展厅,展示瓷都制瓷行业七十二道工序手工艺的最后一道工艺——柴窑。无可选择地,余祖兴承接了挛窑工艺。此窑号称世界首座微型镇窑,按正规镇窑用材、形状、功能微缩而成,只是烟囱是逼真地画在墙上的。江西省非遗部门对挛窑之业的传承,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组织人员三年前跟随余祖兴十多天,将他在吉安挛一座窑的全过程,用声像资料记录下来。本来记录的主角应该是他的父亲余云山,老人那时已无体力再去挛窑了。

发帖
62454
积分
682157
贡献值
9570
都币
0
在线时长: 5744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02
我的老家
三汊港镇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07-27

        余祖兴是千年瓷都目前唯一有体力挛窑的人。面对绝技濒临失传,他也愿意传授给外姓人,但没有一个人诚心拜他为师。当余祖兴20年后在无法留住的时光里步入暮年,或许偌大的瓷都,人们只能在故纸堆里、在微缩版里、在声像带里去研究挛窑之术了。放眼景德镇辽阔的“青花帝国”,有花门楼挛窑人的卑微和高贵、伤痛和狂喜。花门楼余村是瓷都从古代走向现代,长长驿路上一道无法绕过的风景……

(九江都昌发布 文:汪国山   部分用图由余春宝提供)

发帖
139753
积分
10172860
贡献值
332
都币
0
在线时长: 30761小时
注册时间: 2006-07-02
我的老家
周溪镇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8-07-27
加分专用:支持在线分享精神。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上一个 下一个